武竹青
“最近我們車輛開發部技術團隊在研究鐵路漏斗車無人操作智能化卸砟作業關鍵技術,此項技術可推動我國鐵路運輸業向智能、高效方面發展。”3月26日,中車太原機車車輛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兼車輛開發部部長劉文勝對記者說。當日,在該公司辦公大樓10層車輛開發部,劉文勝與他的技術團隊成員一起,進行“石砟漏斗車無人操作智能化卸砟作業關鍵技術”研究。該項目作為無人操作系統在鐵路漏斗車領域的首次實踐應用,由劉文勝親自掛帥主持開展。
“5G+已經在高端裝備制造業廣泛應用,技術是成熟的,應該很快就能應用在我們公司的產品中。”在劉文勝眼里,重載高效、智能快捷的鐵路運輸方式是鐵路貨車發展的明天,同時也是他的初心使命。
耳聞不如一見,在內部鐵軌上,面對停放的各式各樣的鐵路貨運車輛,劉文勝給記者科普了一下:“貨車有敞車、棚車、平車、罐車、漏斗車五大類,漏斗車是這幾種貨車里結構最復雜的,有12個種類,主要運輸大宗散粒貨物,比如煤炭、石砟、礦石、熟料、粉煤灰、石灰石等,現在已是中車太原公司的主導產品。”
時光流轉至2000年,劉文勝回憶道,那時太原機車在全國鐵路貨車修造行業有研發能力的公司里可以說是倒數第一,他初到產品開發部時,太原公司剛組建研發團隊,在主型鐵路貨車的產品研發上沒有主導權和話語權。他意識到只有練好“內功”,推陳出新,才能站穩腳跟,奪取主動權。從那時起他把所有的空閑時間都用來翻閱和鉆研專業書籍,秉持著窮盡所能、做到最好的工作態度,他跑遍了各型鐵路貨車的研發主導單位,探索技術,學習經驗。正是這股執著專注的韌勁,讓劉文勝開始成為可以獨當一面的項目負責人。
作為項目負責人或項目第一管理者,劉文勝率團隊引領并主導了我國60噸級、70噸級和80噸級各型鐵路漏斗車三次大的升級換代。第一次參與設計的是一款K18AK拉煤的漏斗車,但讓他在業內贏得知名度的則是KM70漏斗車。
2005年,我國鐵路貨車要從60噸級全部升級為70噸級,各鐵路貨車廠家都可以提交方案,比選擇優。當時太原公司的實力和業界“老大”齊齊哈爾公司沒有任何可比性,作為太原公司的項目負責人,劉文勝自信地認為自己的設計方案考慮得更加周到。結果,按照評審原則,太原公司贏了,那也是太原機車第一次贏得了國家級的比拼。“這樣的比選在全路局沒有先例,因為對方太強大,他們提出的方案一般都會被采用。”第一次的勝出,讓劉文勝和研發團隊的伙伴信心大增,一鼓作氣,從KM70又衍生出6種不同功能的KM70漏斗車。一下子,太原公司成了國內70噸煤炭漏斗車的主導設計單位。
2011年,鐵路貨運車輛要由載重70噸升級為載重80噸。依然是各家工廠提交方案,最終變成了太原和沈陽、齊齊哈爾3家公司的PK。“那次,24位評審專家,給3家公司提交的方案打分,創新點、可靠性、經濟性、使用性能、檢修周期……角逐太激烈了,專家們評到凌晨4時才見了分曉。這次,我們又贏了。”說到那次比拼的激烈程度,劉文勝臉上顯出激動的神色。
這是全鐵路僅有的兩次貨運車輛設計比拼,劉文勝也是廠里唯一出來比拼的人。這些,不僅為他個人贏得了眾多榮譽,從此后,中車太原公司便成了國內貨運漏斗車的設計主導,沒人再來“爭搶”了,并且隨著載重已達90噸、95噸的新車型不斷問世,地位越來越鞏固。
“現在太原公司是國內鐵路漏斗車、自翻車、軌道平車、氣卸式粉狀貨物罐車、液化氣罐車、危化品罐車等專用鐵路貨車的主導設計單位和技術標準的起草單位。”說起這些年公司的發展和進步,劉文勝欣喜萬分,“公司自行研制并擁有型號合格證的產品有32個,通過技術轉讓獲得制造許可的新型貨車產品有14個,累計實現技術轉讓收入超過7000萬元。”
在車輛開發部工作的20余年間,劉文勝和他的研發團隊先后承擔了系列煤炭、石砟、熟料、粉煤灰、鐵礦石等無蓋和有蓋漏斗車項目研發工作,設計研發漏斗車、自翻車、軌道車、氣卸式粉狀貨物罐車等鐵路專用貨車20余種,車型50多類,累計銷售1萬多輛,實現利潤超過10億元。劉文勝也從原來的普通技術員成長為中國中車首席專家,先后榮獲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太原市勞動模范”、山西省“2017年度科技創新人物”、山西省鐵道學會“優秀科技人才”和“先進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