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偉 張勃 劉功良 李顯文 付世博 李棟
(1、東北石油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黑龍 江大慶 163318 2、青海黃河光伏系統(tǒng)設計咨詢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00 3、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土木水利學院,黑龍 江大慶 163318)
光伏發(fā)電技術是解決化石能源過度依賴問題的可行方案。光伏支架基礎受力特點是豎向荷載小,抗拔強度起控制作用。高緯度低海拔地區(qū)的光伏發(fā)電站建設項目需要考慮季節(jié)性凍脹以及高水位給抗凍脹施工帶來的影響。
樁基礎凍脹效應和抗凍脹措施已進行了較多研究。孫超等[1]對樁錨支護的季節(jié)性凍脹進行了數(shù)值模擬,提出基坑越冬監(jiān)測及防護方案。孫洪偉等[2、3]對船臺樁基礎凍拔進行了觀測,制定了剛性和柔性套筒的防治措施。位于大慶的某光伏電站建設中使用了PHC 管樁外套PE 管措施。本文通過數(shù)值模型,預測和評價抗凍脹效果。
在室內試驗(圖1)基礎上,結合當?shù)貧庀髿v史設置了土體凍脹的溫度變形系數(shù)。

圖1 體積應變隨溫度的變化實驗值
以往研究證明線彈性本構描述土體是合理的[4]。土工試驗獲得的土壤部分物理參數(shù)列于表1,作為模擬中采用的材料常數(shù)。

表1 樁和土的材料常數(shù)(0℃)
根據(jù)美國《PE 管- 設計與安裝》AWWA M55,PE 管長期彈性模量約為初始值的1/4。考慮大慶低溫環(huán)境,PE 材料參數(shù)取值見表2。PE 套管隔離樁身與凍土,減小樁土間的相互作用。套管與樁身間存在一定空隙時抗凍脹效果最佳。需要考慮套管承受外荷載。管材環(huán)剛度與彈性模量的關系由公式(1)確定。

表2 PE 套管的材料常數(shù)(0℃)

式中,Sp是管材環(huán)剛度,MPa;Ep是管材彈性模量,MPa;t0是管材壁厚,mm;D0是管材直徑,mm。
當土體凍結時,樁外表面與土壤凍結在一起,難以發(fā)生相對位移;在非凍結區(qū),樁土間摩擦力較大,正常狀態(tài)下的相對位移非常小。因此將樁土接觸設置為綁定。同樣的,對于PE套管與凍土,二者間接觸也設置為綁定。當土體凍脹促使套管向管內變形時,可能與樁身發(fā)生接觸,因此將樁與套管接觸設置為標準。
使用ANSYS 建立數(shù)值模型。土壤被理想化為高7.8 m,直徑4 m 的圓柱,沿高度分為凍脹性粉質粘土、粉質粘土和砂土三部分。樁的內外徑分別是160 mm 和300 mm,套管的直徑是355 mm,壁厚8 mm。使用Solid187 單元進行離散化處理(圖2)。

圖2 有限元模型和現(xiàn)場照片
分步施加荷載和邊界條件:第一步,對土柱側面施加對稱約束,底面施加全約束,施加整體加速度;第二步,根據(jù)設計對樁頂施加0.012 MPa 豎向荷載;第三步,對凍土部分施加溫度膨脹效應。
圖3 顯示了樁- 土體系的豎向位移。土壤在樁位附近受到上部荷載和樁自身重力的影響,凍脹量較少,在遠離樁位處凍脹較大;樁身凍拔量約8.2 mm。圖4 顯示了樁身與套管間無填充物時的豎向位移。套管在自身高度范圍內隔離了樁身與凍土的接觸,代替樁身發(fā)生向上凍拔,其凍拔量約62.3 mm;樁身凍拔量約3.1 mm,減少了62.2%。圖5 顯示了填充飽和土時的豎向位移。填充飽和土下,套管隔離效果減弱,其年凍拔量約13.6 mm;樁身年凍拔量約8.2 mm,未顯示出明顯的抗凍脹效果。

圖3 樁- 土豎向位移(無套管)

圖4 樁- 套管- 土豎向位移(樁身套管間無填充)

圖5 樁- 套管- 土豎向位移(樁與套管間填充飽和土)
按表3 改變套管參數(shù)后分別進行模擬。圖6 展示了管樁不同階段的年凍拔量情況。樁身與套管間無填充時,套管的年凍拔量增加;填充飽和粉質粘土時,變化趨勢不變,但變化量非常小,效果不理想。評估長期凍脹風險要考慮年融沉量。管樁下方位于持力層內,年融沉量非常小;而套管全高度位于凍深內,年融沉量較大。因此將樁身年融沉量理想化為0,將PE 套管年融沉量視為年凍拔量的50%,計算25 年使用基準期內累計凍拔量如圖7 所示。可以看出,樁身25 年凍拔量約70.8 mm,相對不采取措施下降低了65.5%;以凍拔量300 mm 為修復歸位標準,在25 年內需要在第10 年和第19 年進行兩次歸位。

圖6 樁身和套管年凍拔量隨時間變化
公式(1)計算得到PE 套管環(huán)剛度見表3。凍結時土體積膨脹,會對套管產生壓力,根據(jù)國家現(xiàn)行標準《水工建筑物抗冰凍設計規(guī)范》GB/T50662,靜冰壓力按照公式(2)取值:

表3 PE 套管的環(huán)剛度

計算得凍土對套管的壓力約1.5 MPa,遠大于環(huán)剛度。圖8 顯示了套管較大變形的位置。套管與樁身間無填充時,套管上下端變形較大;套管與樁身間填充飽和粉質粘土時,套管上端變形較大。

圖8 套管變形情況
4.1 PE 套管與樁身間無填充時,套管代替發(fā)生凍拔,此時樁身年凍拔量約3.1 mm,減少了62.2%;PE 套管與樁身間填充飽和土時,樁身年凍拔量約8.2 mm,未顯示出明顯的效果。
4.2 樁身年凍拔量隨PE 材料老化逐漸降低,25 年累計凍拔量約70.8 mm,降低了65.5%。
4.3 在25 年使用期內共需進行2 次PE 套管的修復歸位,分別是第10 年和第19 年。
4.4 套管受凍土靜壓力破壞失效的可能性非常大,其破壞可能從上下兩端起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