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丹 孫薇薇 張輝 李方志 靳紀純
摘要:隨著當前我國林業產業的不斷發展,林業經濟也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但與此同時,在林業種植結構單一、外來病蟲害侵擾等因素的影響之下,林業病蟲害問題不斷加劇,給林業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帶來極大影響。基于此,簡要介紹了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的主要特點及現存問題,并結合當前林業病蟲害工作實際情況,分析了常見防治技術,以及相關管理方法,最后,總結提出了提升林業病蟲害防治效果的措施,以期能夠為相關從業人員提供有效參考。
關鍵詞:林業;病蟲害防治;管理路徑
為進一步促進林業產業可持續發展,減少病蟲害問題給林業種植帶來的不良影響,應進一步加強對于林業病蟲害防治技術與管理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以此更好的保障林業種植質量和效果,提升林業產業的經濟、社會以及生態效益。因此,結合當前林業種植實際情況,加強對于相關病蟲害防治技術的分析和應用探索是十分有必要的。
1 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特點及問題
在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指導之下,我國林業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各種植樹造林活動、經濟林種植產業等都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但與此同時,林業病蟲害的種類不斷增加,病蟲害問題對于林業種植的影響也在不斷擴大。在此情況之下,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方面,隨著林業種植面積的增加,病蟲害防治和管理所涉及的面積也在不斷擴大,使得病蟲害防治管理難度以及工作量持續變多;另一方面,在林業產業發展過程中,病蟲害種類也越來越多,林木的患病概率持續上漲,除此之外,不僅包括本地傳統常見病蟲害,而且還會受到很多外來病蟲害的侵襲和威脅,使得病蟲害所帶來的影響以及損失日益加劇。
此外,在實際進行林業病蟲害管理工作的過程中,不僅病蟲害本身會對林木健康以及種植效果產生影響,同時栽培以及種植管理問題,也會增加林木患病概率,而且很多林業栽培管理人員,在工作的過程中,采用的多為傳統病蟲害防治技術,可能存在治理效率低下,造成生態污染,不利于林區可持續發展的情況,對此就需要加強對于現代化技術的科學應用,強化相關管理工作,以此提升林業病蟲害防治效果[1]。
2 林業病蟲害防治常見技術
2.1 物理防治技術
物理防治技術是林業病蟲害防治過程中的常見技術,也是較為普遍的技術措施,該技術的主要特點在于原理簡單,實際操作較為便捷,而且有著較好的防治效果。物理防治技術主要包括兩種形式,其一,為人工捕捉,即以最原始的方式,通過人工捕殺或者清除,達到病蟲害控制目的,該方式雖然操作簡單,但是對于人工的需求量相對較大,耗費勞動力,而且效率較低,因此,該防治措施多用于病蟲害發生初期,涉及的范圍和工作量較小的情況之下,屬于急救措施。其二,為借助隔離、超聲波以及誘捕等方式,有針對性地進行害蟲的防治。例如,使用殺蟲燈進行害蟲誘捕的防控技術,殺蟲燈的主要原理是根據不同昆蟲對于不同波長、波段光的趨光性進而展開誘殺,該方式能夠有效降低害蟲基數,實現對于害蟲數量的有效控制,此外,在進行害蟲誘殺的過程中,為避免害蟲逃逸,還需要設置口部光滑的集蟲袋;此外,還可以利用昆蟲的趨色性,設置相應顏色的粘板,同時為強化粘板對于害蟲的吸引力,還可以將害蟲性誘劑等與之混合。
2.2 化學防治技術
化學防治技術是林業病蟲害管理當中的傳統防治技術,也是應用范圍較為廣泛的技術措施,而且發展時間較長,有著相對較為完善的防治體系,防治效果也相對較好。化學防治技術的應用原理主要是結合林木實際生長發育特點和狀態,以及林業病蟲害實際情況和發展階段,合理選擇相應化學藥物,以此達到良好防治效果的技術措施,該技術的實施手段和方式,就是通過噴灑等方式,直接對林木進行施藥,以此達到防治的目的。但是由于化學農藥的長期使用和過量使用,導致很多病蟲害出現了抗藥性,想要達到相應防治效果,只能不斷加大化學藥劑的用量,這就形成一種惡性循環,不僅會增加化學藥劑的使用成本,而且還會對生態環境等造成不良影響,違背了現代林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初衷,因此,在實際應用化學防治技術的過程中,應充分結合實際情況,合理應用低毒、低濃度的化學藥劑,并與其他防治方法進行有機融合,以此達到科學防治的目的。
2.3 生物防治技術
相對于物理和化學防治技術而言,生物防治有著更強的先進性,而且該技術的科學應用,能夠有效降低對于林區生態環境的污染,減少對于林區以及周圍環境的負面影響,而且相較于傳統他人工捕捉方式而言,生物防治技術還有較高的防治效率。在實際應用生物防治技術的過程中,林區相關管理人員可結合實際情況,以及林區病蟲害的種類等,合理投放細菌、真菌以及鳥類等,以此有針對性地進行病蟲害的防治,保障防治技術應用的有效性。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林木種類不同,相應病蟲害種類也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實際采用生物防治技術之前,需要相關工作人員,加強對于林區實際情況的調研和了解,并科學制定相應防治國內工作方案,科學合理地進行真菌、細菌以及鳥類天敵等的投放,避免投放不合理,影響林區生態結構的穩定性,甚至造成生物鏈失衡等情況[2]。
2.4 現代防控技術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林業病蟲害防治技術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現代化防控技術就是基于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以及物聯網技術等發展起來的。例如,相關管理人員可以借助傳感器技術、GIS技術以及相關數據分析技術等,實現對于林區病蟲害發生情況的實時監控,并通過對所采集到的數據信息進行分析,以此計算得到病蟲害發生的相關屬性,強化對于病蟲害的了解,并進行實時監控和有效預警,以此提升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應急水平,及時采取有效防治和處理措施,將病蟲害影響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
2.5 地理信息技術
在當前林業產業不斷發展的情況之下,為強化對于林區的管理,提升病蟲害防治效果,地理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常見的GIS技術逐漸得到了廣泛應用。該技術的主要應用特點在于其運用范圍相對較為廣泛,而且有著一定的智能化特點,對于我國林業產業發展,以及病蟲害治理水平的提升都有著積極意義和作用,而且該技術在我國東北林區病蟲害防治當中也得到了較多的應用,不僅能夠有效提升林區數據的準確性以及真實性,為相關林業研究人員提供可靠數據支持,而且還能夠對林區實際情況進行監控,并實時保存相關數據信息,完善林業病蟲害防治數據,為后續病蟲害的研究提供資料信息,此外,地理信息技術的科學應用,還能夠有效預測病蟲害發生的范圍、嚴重程度等,并以此制定相應防治策略,進一步提升病蟲害預防水平,減少病蟲害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3 林業病蟲害防治管理方法
想要進一步提升林業病蟲害防治效果,不僅要依靠相關技術措施,實現對于病蟲害的預防以及治理,同時還應加強對于林業樹木栽培和種植管理方面的重視,通過科學地栽培種植技術,以此強化樹種的健康程度和抵抗力,降低其受到病蟲害侵襲的概率。
3.1 加強樹種選擇
對于林業種植而言,樹種選擇是林業種植當中的首要步驟,也是影響后續林業病蟲害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實際選種的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應充分結合種植區域的實際情況以及特點,嚴格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合理進行樹種選擇,以此保障樹種對于當地環境的適應性,避免由于樹種選擇不合理影響林木正常生長,降低其生存能力,使得林木極易受到各種病蟲害的侵襲。在實際進行選種之前,需要先對當地實際環境條件、氣候特點,土壤肥力、水資源情況以及常見病蟲害等進行詳細調研和考察,并結合不同樹木的實際生長習性、營養需求以及特點等,合理進行樹種選擇,確保實際環境與樹種之間有著較高的契合程度[3]。
3.2 做好種苗培育
科學的種苗培育技術和管理工作,有助于提高苗木的健康程度,減少其生長發育過程中出現病蟲害的概率。首先,在苗木種植前,需要先對種植場地進行處理,清理掉場地當中的雜物,并對土地進行修整翻耕,清除場地內的雜草,避免其影響苗木正常生長;其次,結合相應樹種的實際生長需求,以及場地土壤肥力,向其中補充適當、適量的有機肥或者營養液;再次,結合當地日照、氣候等的環境條件特點,對種苗培育基地的溫度、濕度以及光照時間等進行合理控制,為種苗的生長發育提供良好環境;最后,做好種子處理,以及苗木篩選,在種植前,應對種子進行消毒以及篩選處理,確保所選種子顆粒飽滿、健康,并選擇健康、無病蟲害的苗木,以此提高苗木成活率和抵抗力,降低后續患病概率。
3.3 強化營林管理
一方面,水肥管理不僅是保障苗木健康、茁壯成長的措施,也是提升樹木對于病蟲害抵抗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實際林業管理的過程中,應加強對于林木水肥管理工作的重視,根據當地土壤肥力、氣候特點,以及降水情況,充分結合林木生長發育實際需求,科學進行水肥管理,定期進行澆水,采取高效施肥措施,為林木生長發育提供充足的水分和養料,以此保障林木處于良好的生長狀態之下,并具有良好的抵抗病蟲害能力。另一方面,在林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林間可能會堆積一些落葉、雜物等,這些落葉雜物長期堆積,可能會發生腐爛等情況,導致細菌、病毒的滋生,給林木健康帶來一定威脅和隱患,對此,還需要定期對林間環境進行清理,避免病蟲害的發生。
3.4 科學進行防治
新時期背景下,為促進林業產業可持續發展,在實際進行病蟲害防治的過程中,應結合實際情況,合理采用相應防治手段和技術措施,避免長期使用傳統化學防治方式所引發的投入成本過大,以及對于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因此,在實際進行林業病蟲害防治的過程中,應結合實際情況,病蟲害發生程度等,合理采用相應防治措施和技術手段,通過綜合防治,減少病蟲害對于林業種植的影響。例如,在病蟲害發生之前,應積極借助相應傳感技術等,加強對于林區實際情況的監控,及時發現病蟲害隱患問題,并采取有效處理措施,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此外在病蟲害爆發期,對于大面積,較為嚴重的情況,可酌情采用噴施適量,低濃度、低毒的化學藥劑,以此實現快速治理,并在施藥的過程中,為避免病蟲害出現抗藥性,還需要不定期更換藥劑[4]。
4 提升林業病蟲害防治效果的措施
4.1 加強林區蟲情監測
借助相應物聯網、互聯網技術,加強對于各個林區病蟲害實際情況的監控,并建立林業病蟲害信息網絡平臺,以此加強對于蟲情監測,實現林業病蟲害信息的高效同步,以此提升各區域林業病蟲害的預警能力。首先,需要提升林業管理人員以及相關工作者對于病蟲害監測的重視程度,強化監測意識;其次,在林區內的重點部位,應布置全天候病蟲害監控點,通過實時監測設備實現對于林區病蟲害的嚴密監控;最后,建立相應林業病蟲有害信息網絡,確保林區病蟲害情況,能夠及時傳輸同步給專業部門,以及周圍林區,并有針對性制定防治方案,全面提高林業病蟲害預警水平。
4.2 進行分類實時監控
由于不同地區的病蟲害種類、發生時機以及特點等各不相同,因此,為保障后續病蟲害防治效果,需要相關管理人員,結合當地病蟲害發生特點,以及自身防治經驗,對病蟲害種類及其發生的特點、時機等進行統計分類,以此形成相應數據信息庫,為后續防治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良好支持和參考,進一步提升病蟲害防治的針對性以及有效性。在此過程中,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病蟲害發生情況可能會受到時間、樹種、環境等的影響,而且病蟲害發生屬于動態變化過程,因此,為保障數據收集整理的準確性和可靠性,需要積極借助現代高新技術,對林區情況進行實時監控,而且除本地病蟲害之外,還可能會存在外來病蟲害入侵情況,因此必須要加強對于區域內的實時監控,以確保防治工作的有效性和及時性。
4.3 優化調整種植結構
林業種植結構單一也是導致林區易受到病蟲害侵襲的主要原因之一,單一的種植結構,會使得林區物種多樣性較低,生態系統不穩定,導致林區抗病蟲害能力相對較差,一旦出現病蟲害,其波及范圍將會迅速擴大,給林區造成嚴重的影響和損失。因此,在林業種植的過程中,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優化調整林區種植結構,合理搭配多樣化樹種,以此提升林區物種多樣性,強化整體生態穩定性,進一步降低病蟲害發生概率。
4.4 做好林區巡查工作
林區巡查是落實林業防護,強化病蟲害應對能力的有效措施,對于林木的正常生長發育有著重要影響。對此,在實際進行林區管理的過程中,需要相關工作人員,結合實際情況,制定林區巡查機制,并定期進行林區巡查,以此及時有效地發現林區病蟲害隱患,并科學采取相應防治措施,從源頭上實現對于林區病蟲害的處理,做到防患于未然。一方面,需要林區工作人員不斷提升自身巡查意識,明確巡查對于林區管理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另一方面,相關管理人員還需要具備相應技術能力,在巡查過程中,一旦發現病蟲害隱患,能夠科學采取有效處理措施,并對病蟲害進行檢測,做好相應檢測記錄,為后續病蟲害防治工作的科學開展提供有效參考[5]。
5 結語
綜上所述,林業病蟲害防治的主要特點在于林區面積較大,而且病蟲害種類不斷增加,導致防治工作開展較為困難。在實際進行病蟲害防治的過程中,不僅要科學應用常見的物理、化學以及生物防治技術,還應積極應用現代化科學技術、地理信息技術等,以此強化對于林區病蟲害的監測和監控,同時還應加強樹種選擇,做好種苗培育、水肥管理等相關工作。最后為進一步提升病蟲害防治效果,還需要加強對于林區蟲情的監控,合理優化種植結構,加強林區巡查管理等。相信隨著對病蟲害防治的實踐研究,我國林業產業將會得到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薄曉華.林業技術對治理林業病蟲害的作用探究[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2(2):59.
[2] 朱強,張凱,王翠翠.林業病蟲害防治技術及生態保護分析[J].河南農業,2021(35):41-42.
[3] 邵文山.芻議林業病蟲害防治優化策略及相關措施[J].種子科技,2021,39(22):85-86.
[4] 萬愛麗.林業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管理方法[J].農家參謀,2021(15):135-136.
[5] 袁航.林業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管理方法[J].種子科技,2021,39(8):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