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旭光 劉春
【摘 要】當下,教育“雙減”政策正深入落實,課程改革已進入“培養核心素養”的3.0時代,可小學語文作業與30年前相比變化不大,作業中充斥著大量“把字句”“被字句”互改、縮句擴句等類似練習。這些作業脫離語境,于語用無益;機械操練,致學習無趣;擠占時間,令學生無奈。對此,呼吁學校、教師基于“雙減”的需要,列出作業負面清單,讓“減負提質”真正落到實處。
【關鍵詞】“雙減”政策;負面清單;脫離語境;機械操練;擠占時間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17-0060-03
【作者簡介】1.朱旭光,江蘇省邳州市教師發展中心(江蘇邳州,221300)小學語文教研員,高級教師,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2.劉春,江蘇省徐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江蘇徐州,221111)小學語文教研員,正高級教師,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在“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部分的第6條給全體教師提出了明確要求:“提高作業設計質量。發揮作業診斷、鞏固、學情分析等功能,將作業設計納入教研體系,系統設計符合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體現素質教育導向的基礎性作業。鼓勵布置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堅決克服機械、無效作業,杜絕重復性、懲罰性作業。”《意見》出臺后,執行如何呢?
2021年秋季開學后,我們進入校園走訪、調研,看到的真實狀況仍然讓人揪心。各種機械抄寫、陳舊無效的作業類型依舊大量存在。2020年5月,教育部網站發布了《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義務教育六科超標超前培訓負面清單(試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其主要目的是為“各地規范面向中小學生的校外培訓機構超標超前培訓行為提供依據”,其中理科科目還對練習題提出了基本要求。《通知》發布后,引起了廣大一線教師的關注與共鳴,紛紛為教育部這一做法叫好。在當下“雙減”背景下,由此清單,我們不由想到了小學語文學科是不是也應該有這樣一份“作業負面清單”,讓教師明確哪些類型的作業無須做,真正讓學生的作業負擔減下來。
筆者都是小學語文教研員,從教30余年。從我們做教師時起,學生的語文作業中就有默寫拼音中的聲母、韻母、音節,“把字句”和“被字句”互改,反問句和陳述句、肯定句與雙重否定句互改,擴句和縮句,照樣子寫句子、生字學習中的組詞抄寫等練習。這類作業最早是如何進入學生作業領域的,筆者大多未去考證。三十多年過去了,課程改革已經歷了“夯實雙基訓練”的1.0時代、“聚焦三個維度”的2.0時代,現在已邁進“培養核心素養”的3.0時代了,可小學語文作業題型依然是“老調重彈”“濤聲依舊”,各類練習冊、練習卷,甚至一些雜志、網站提供的各類檢測卷中,此類題目鋪天蓋地。從一年級一直到六年級,學生反反復復地做,無休無止地做,沒日沒夜地做,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從提升語文綜合素養的角度看,做這類作業弊遠大于利。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脫離語境,于語用無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強調,“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而培養這種能力自然離不開語文知識。那么,語文知識如何學習?《課標》明確指出:“在閱讀教學中,為了幫助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文知識,但不能脫離語文運用的實際去進行‘系統’的講授和操練,更不應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概念、定義。”這段話強調了三點:一是必要的語文知識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二是學習時不能脫離語文運用的實際,系統講授,機械操練;三是不能要求學生背誦概念和定義。《課標》上說得清楚明白,可實際教學中,作業設置與課標理念卻背道而馳。就像“把字句”和“被字句”互改,教師依然緊盯改的技巧訓練,教的是程式化操作:第一步先圈出句中施動者和被動者;第二步將其互換位置,“把”字換成“被”字;第三步再將其他部分照抄下來。如此“教”,只管“考”,既不指向理解,也不服務表達,更沒有運用的語言環境,是純粹的文字游戲,于語用無益。這類作業訓練的實質是語文知識本身,學生掌握的是僵死的知識概念與做題技巧,與能夠在真實情景中靈活運用還很遙遠,甚至沒有多大關系。正確的做法是,教學“把字句”“被字句”此類語文知識應結合具體文本語境進行,引導學生通過改變句式、互文比較、推敲揣摩,體會其表達效果,領會此處作者采用這種句式在表情達意上的獨特作用,進而建構句式,內化知識,實現知能轉化,并能主動在新語境里嘗試使用,直至熟練掌握。
二、機械操練,致學習無趣
這里有兩個真實的案例。一是一個學生“道路”的“道”總是寫錯,被老師罰抄50遍,媽媽說,50遍哪夠,再加50遍。孩子抄了100遍,“道”字不再寫錯,但學習語文的興趣也可能“抄”沒了。實際上,學生在習作中出現一些錯別字很正常,這是漢語的特點決定的,有些錯別字隨著年級的升高、閱讀量的增加會自然消失,大可不必這樣折磨孩子。再者,糾正錯別字要講究方法。以“道”字為例,“道”是會意字,金文兩邊合起來是“行”字,意為“道路”,后衍變為“辶”;中間為“首”,意為“領頭”。“道”的本義是“道路”,后來引申出方向、方法、技藝等多種意思。糾正“道”字,給學生畫一畫圖形,講一講字理,學生自然就記住了。第二個例子,某教研群中為了一道題目,老師們爭得不可開交。題目是給“鍋中的粥,有聲無力的嘆氣還在繼續”這句話縮句。(原句出自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沈從文寫的《臘八粥》。)爭論的焦點集中在正確答案上,到底是“嘆氣在繼續”,還是“粥的嘆氣在繼續”?原句的意思有兩重:通過品讀句子,讓我們感受到八兒等粥等得心焦,“嘆氣”暗含了八兒的失落心情;同時這一擬人句也形象地表現出了臘八粥熬制初期的情狀,引發學生想象。縮寫后的句子,答案到底是哪個正確姑且不論,只看“(粥的)嘆氣在繼續。”這,還是正常的句子嗎?不倫不類,搞得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試問:我們會在什么樣的情境下用到這樣的句子?縮句到底又有怎樣的前世今生?如何成為現在小學生必做的作業的?追根溯源,縮句最初來自于黎錦熙的《新著國語文法》一書,是句子成分分析法的一種手段,其目的是去掉枝丫,凸顯主干,便于更好地認識句子成分;后來,廖序東先生發明了層次分析法,句子成分分析法漸漸不用了。顯然,這種練習進入小學語文作業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是“夯實雙基”時代的產物。從知識領域劃分,它屬于語言學范疇,其實質是脫離具體的運用語境和交際功能的語言分析行為。這種練習和“把字句”“被字句”互改、陳述句和反問句互改、肯定句和雙重否定句互改等練習一樣,表面看起來是句子,似乎也有語境,其實是假語境,沒有語言實際運用的對象和目標,違背了學生學習語言的規律,背離了語文課程教學的宗旨。而當下,此類練習搞得教師無所適從。不做吧,試卷上經常會考;做吧,學生苦不堪言。這樣的機械操練,只會敗壞學生學習的胃口,讓他們失去對語文的興趣,致使學生認為母語煩瑣復雜,學起來難于上青天。有關調查顯示:學生在小學階段語文基礎知識學得比較扎實,初一的成績一般都不錯。但是大多數學生沒有語文學習的興趣,到了初二之后,語文成績越來越平庸。
三、擠占時間,令學生無奈
當下,統編教材已全面進入小學語文課堂,與以往各個版本的教材相比,一個十分鮮明的特點是將課外閱讀納入了課內教學,大力倡導學生多閱讀。表現在教材編排上,一年級有“和大人一起讀”,二年級有“我愛讀書”,三至六年級設置了“快樂讀書吧”。另外,不少課文后面還安排了“閱讀鏈接”,引導學生從一篇走向多篇,走向一類文本,走向整本書,盡可能地拓展學生閱讀邊界。教材上的這些改變,為完成《課標》在各個學段提出的課外閱讀總量的任務,提供了有力保障。關于課外閱讀,統編語文教材的總主編溫儒敏先生說,“現在語文教學普遍是‘兩多一少’:精讀精講太多,反復操練太多,學生讀書太少”。他認為,“中國語文教育的主要問題是學語文不讀書,讀書少”。“語文課怎樣才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課外閱讀,讓學生養成讀書的生活方式。如果只是精讀精講,反復操練,沒有激發閱讀興趣,也沒有較多的閱讀量和較廣的閱讀面,學生的語文素養包括寫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溫儒敏先生的這些話一針見血,切中時弊,同時也為當下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但是,這類機械的低效的無休止的訓練式作業,擠占了學生的課余時間,迫使學生處于無奈境地,無暇讀書。這種現狀必須改變。
目前,教育“雙減”政策正深入落實,核心素養理念已深入人心,統編語文教材也全面使用,作業與考試的改革理應及時跟上。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研人員,我們呼吁學校、教師基于“雙減”的需要,加強教學研究,列出作業的負面清單,明確哪些類型的作業不要做。同時,讓評價的指揮棒發揮導向作用,做到教學評一致,形成合力,從而讓《意見》得以全面貫徹,讓“雙減”真正落到實處,徹底將學生從作業堆里解放出來,還時間于學生,讓他們自由讀書,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