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善輝
【關鍵詞】“融課堂”;融德于情;融學于境;融思于問;融教于評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17-0070-02
“融課堂”是鹽城市大豐區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其主要指“五育融合”“學教融和”“學段融貫”“學科融通”的課堂教學新樣態。筆者通過參與鹽城市大豐區南翔實驗小學組織的小學語文“融課堂”半日研活動和觀摩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五上《示兒》和《題臨安邸》這兩節課的課堂教學,與議課者圍繞融德于情、融學于境、融思于問、融教于評這四個維度進行探討,總結了語文“融課堂”建設的四個要點。
1.真情實感的教師是融德于情的重要前提。
“融課堂”倡導融德于情,強調教師要以情激學、以情明理、以情導行,促進課堂育人價值的真正發揮。執教者在帶領學生解讀古詩意蘊、品鑒情感表達、感悟詩人家國情懷時,均踐行了融德于情的教學理念。文字負載的厚重情感,只有經過真情實感地演繹,才能得以淋漓盡致地體現。教師在面對諸如《示兒》《題臨安邸》等承載作者真摯情感的課文時,應在重視帶領學生解讀字詞和篇章的同時,側重于引導學生體悟文中流露出的真摯情感,以喚醒學生內心深處的德性。
2.有聲有色的活動是融學于境的關鍵環節。
教師聚焦任務情境的有效創設,引導學生開展觀察、交流、反思等活動,讓學習真正發生,這是“融課堂”融學于境的重要標志。執教者在學生熟讀古詩的基礎上,引導組內學生根據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古詩注釋解讀詩句,在交流中習得學習古詩的方法,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古詩或詩句的拓展閱讀。經由任務驅動下的小組合作,學生不僅身臨其境地體悟了詩人的情意表達,還實現了從一首到一類的遷移。此外,執教者還立足融學于境的立場,創設如下情境:倘若詩中的“游人”看到了林升這首題壁詩,會有怎樣的一番表現,又會與詩人有怎樣的對話?假如你也在其中,你會有何表現呢?學生身處教師創設的情境,在具體的語言實踐活動中自覺合作、真實交流、激烈爭辯,形成并分享個人獨特見解,從而實現對古詩文的更深刻理解。
3.有張有弛的節奏是融思于問的和諧節律。
課堂是有節奏感的,既有聚精會神、潛心閱讀的沉寂,也有思維碰撞、激揚辯駁的熱烈。“融課堂”倡導學生在用心傾聽、深度對話與探究合作的基礎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發展邏輯思維、審辯式思維和創新思維。以融思于問的理念觀照執教者的課堂提問,看似順風順水、對答如流的課堂實際存有假學習、假思維之嫌:教師提出的問題缺乏整體性、探究性和挑戰性,以至于教師拋出問題后急盼學生能夠回應,缺乏一種教學等待的心理。在議課環節,大家逐漸對問題的價值意義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淺層次問題學生不讀書就能回答,中層次問題學生讀了書就能回答,高層次問題學生讀了書再經過思考、討論之后才能回答。這就要求教師要基于文本整體預設高質量的、具有探究性的、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正確看待課堂短暫的沉寂,延長等待學生思考的時間,讓融思于問的理念真正落地。
4.有得有失的課堂是融教于評的真實模樣。
“融課堂”主張真實課堂的呈現,而真實的課堂必然是有得有失的。例如,“融課堂”要求教師適時、適度地開展即時評價和延時評價、學生自評和互評等多元評價方式,從而有效實現“教學評一致性”的理念。兩位執教者在“融學單”的學生預學、合學、探究學等環節都融入了學生自評、互評環節,但從以學評教的角度來審視教師的教,還存在一些遺憾:教師講授時間過長、學生語文實踐活動不足,教課文意味偏重、教語文的意識略淡,小組活動形式感略強、合作探究性偏弱等。這些課堂教學中的“失”,需要教師在評學中反思矯正,在評教中總結提升,以真正促進語文課堂教學的改善。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教師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