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立華

“正直為人,認真做事,寬厚待人”,這不僅是豐子愷的家訓,也是豐子愷研究會會長葉瑜蓀一家的家風。
“明玉,豐子愷先生的這幅字你刻的時候一定注意力度,刻出書法的質感和風骨來?!背醮旱年柟鈴拇翱谛闭者M屋里,光影中,73歲的葉瑜蓀老人彎腰站在老伴秋明玉身后。夫妻倆都很專注,室內只能聽見刻刀和竹板的摩擦聲。
竹刻大師葉瑜蓀齋號“容園”,1948年出生于浙江桐鄉。他是“桐鄉竹刻”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出版有《容園竹刻》《竹刻技藝》等專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然而,對于自己身上的標簽,葉瑜蓀最認同的卻是“豐子愷研究會會長”。
“豐子愷先生的好家風,讓我們一家人受益終身!”葉瑜蓀說。
正直為人,寬厚待人
在葉瑜蓀的記憶里,家鄉浙江省桐鄉市是個出文豪的地方,豐子愷、茅盾都是桐鄉人?!柏S子愷,原名豐潤,號子愷,堂號緣緣堂,繪畫師從李叔同,國文求教夏丏尊,是我國現代著名書畫家、文學家、散文家、翻譯家,被譽為‘中國現代漫畫鼻祖’……”對于豐子愷的履歷,葉瑜蓀爛熟于心。
小時候,父母對葉瑜蓀的學習管得很嚴,希望他走出石門鎮吃上“皇糧”。葉瑜蓀對父親說:“豐子愷先生有那么高的成就,也沒像咱家這樣管孩子。他不但讓孩子玩,自己還陪著一起玩!”桐鄉人沒有不敬重豐子愷的,父親聞言半信半疑:“人家那么忙,哪有空兒陪孩子玩兒?”
葉瑜蓀就找來豐子愷的漫畫給父親看:“你看看這漫畫上,豐子愷先生帶著孩子去放風箏、踏青春游,可你就知道讓我學習!”
父親一看,馬上轉變了態度:“豐子愷先生是大藝術家,他的做法肯定沒錯!我還要干活兒,陪你放風箏是不可能了,放假讓你玩半天吧?!比~瑜蓀高興得一蹦三跳,去找同班好友玩兒。
好友的母親豐桂是豐子愷的堂侄女。她告訴葉瑜蓀,豐子愷的家訓是:正直為人,認真做事,寬厚待人。他一直教育子女先學做人,才能談學問和藝術。為人要正直,不能弄虛作假。豐子愷的故居緣緣堂興建時,監工為了不浪費地,把東墻建成歪墻。豐子愷發現后堅決反對,因為他相信住在正直的房子里,才能涵養孩子正直的品性。豐子愷還教育孩子要認真做事,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因為“人來到這個世界不僅僅是為了吃飯”。他待人寬厚,對家里的保姆也非常和善。
從豐桂老師那里,葉瑜蓀還經常能聽到一些豐子愷鮮為人知的故事,這些都是文獻史料上所沒有的。豐子愷很小的時候住在一座三間三進的老院子里,房子是他高祖兄弟三人合住,一家一間。后來,豐子愷一家搬出,老院就留給高祖兄弟的后人居住??箲饎倮?,豐子愷從上?;赝┼l探親,發現在老院里生活的堂叔豐云濱窮困潦倒?;厣虾:?,他每個月寄給堂叔15元,逢年過節再多給三五十元。在當時,一元錢能買8斤大米。
就是靠著這些錢,豐云濱老人不但能夠生活,還能供孫輩們上學。他病逝前,叮囑兒孫們不要再管豐子愷要錢,自己的身后事也不能再讓豐子愷操持。他指著床前一個小木匣,說等自己走后再打開。老人去世后,兒子打開木匣,發現里面有一筆錢,是老人省吃儉用攢下給自己辦理喪事用的,還有一封寫給豐子愷的信,感謝他對自己這個出了五服的堂叔多年贍養之恩。
如果不是豐云濱的后人說出這件事,豐子愷大概永遠不會提起。聽了這個故事,葉瑜蓀很感動,這就是高尚的人吧!
從那時起,學習豐子愷的愿望像一顆種子在葉瑜蓀心中破土發芽。他搜集有關豐子愷的資料,整理豐子愷的故事,走訪豐家后人,去豐子愷故居緣緣堂舊址探訪。在那里,他隔著時空和豐子愷對話,把自己對他的崇敬之情盡情傾訴。
18歲時,葉瑜蓀下鄉插隊。后來,經人介紹認識了學校老師秋明玉。同為桐鄉人又都喜歡手工藝術,讓他們越走越近。1979年初,兩人結婚,年末兒子葉炬出生。
婚后,夫妻倆一直感情和睦,凡事有商有量,為數不多的一次分歧是因為掃地。他家住在二樓緊鄰樓梯處,所有住戶都要從他家門口經過,有時會隨手丟下一些垃圾,比如煙頭、果皮、瓜子皮,夫妻倆只得經常打掃。有一次,秋明玉掃煩了,生氣地說:“我要和鄰居們說說,一定要注意衛生,別往咱家門口扔垃圾!”一向沉默寡言的葉瑜蓀,這次卻出聲阻攔:“大家都不是故意扔垃圾,只是隨手。咱們要對人寬厚一些,鄰里之間別計較那么多,就當鍛煉身體吧!”夫妻倆就這樣寬厚忍讓,默默打掃了樓道幾十年。
樓里家家戶戶門口都有一盞燈,但只有葉家門口的燈徹夜長明,日日如此。葉瑜蓀解釋說:“雖然多交一些電費,但夜里需要上下樓的鄰居和行人就不會摔倒了。我的能力有限,就為大家留一盞燈吧?!?/p>
他對鄰居寬厚,對親人更是如此。葉瑜蓀有一位上了年歲的舅舅長病在床。他經常探望老人,噓寒問暖,買營養品送去。母親過世后,他也堅持每年帶著孩子回老家看望舅舅?!案械狡v時,想起豐子愷和堂叔的故事,又能堅持下來了。”葉瑜蓀說。
認真做事,夫妻學藝
因為崇拜豐子愷,葉瑜蓀7歲學畫,12歲學篆刻。他臨摹豐子愷的書法,畫豐子愷的漫畫,研究豐子愷的寫作風格。他覺得豐子愷就是自己的人生導師,像一座燈塔引領自己向理想前進,同時也謹記“認真做事”這4個字。
1979年,葉瑜蓀結束了14年的知青插隊生活,在手工藝品服務部(桐鄉工藝美術廠前身)任美工設計。在工作中,葉瑜蓀了解到中國的竹刻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
有篆刻基礎的他萌生了把豐子愷的詩書畫做成竹刻的想法,并虛心向老師傅請教。當時,全國從事竹刻的人不超過30位。老師傅語重心長地說:“小葉,你要是想用這門手藝掙錢就別學了。竹刻是小眾藝術,而且三五年都不一定能學成?!比~瑜蓀回答說:“我學竹刻不是為了掙錢,而是想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我想把傳統竹刻工藝和豐子愷的詩書畫結合起來,讓兩種文化碰撞,成為咱們桐鄉閃亮的文化名片……”老師傅被他的真誠和熱情打動,不僅把竹刻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而且分文不收。
好工也需好料,不是所有竹子都適合雕刻。為了采到適合的竹片,葉瑜蓀每隔兩年就要去一次安吉竹林。竹片還需要進行一系列加工:燒煮、脫脂、晾曬……他都親力親為,一絲不茍。正是這種認真做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讓葉瑜蓀的豐子愷竹刻作品享譽海內外。
竹刻之余,葉瑜蓀還一直致力于傳播豐子愷文化。1982年,他在寫《次人言貝》一文時,因為對一些細節不太了解,又不肯弄虛作假違背“認真做事”的原則,就嘗試著給豐子愷的小女兒豐一吟寫信請教。他其實不敢奢望豐一吟回信,畢竟自己和她素昧平生。
讓他驚喜的是,豐一吟待人溫和寬厚,不但對葉瑜蓀提出的問題認真解答,還對他孜孜不倦研究傳承父親的文化遺產表示由衷感謝。從那以后,葉瑜蓀和豐一吟頻繁書信來往,兩家人結下深厚的友誼。豐一吟把父親留下的很多珍貴資料,無償提供給他研究,還把父親的朋友介紹給他認識。中國臺灣的林海音、新加坡的廣洽法師都給予葉瑜蓀很多幫助。在大家的齊心協力下,1992年,葉瑜蓀牽頭成立“豐子愷研究會”,并擔任副會長(后任會長)。此后,他筆耕不輟,參與編纂《豐子愷全集》《寫意豐子愷》《緣緣堂子女書》等著作。
在事業蒸蒸日上之際,葉瑜蓀的家庭卻遭遇不幸。2005年,秋明玉被查出癌癥。葉瑜蓀放下手頭的工作,陪妻子治病。但做完手術后,秋明玉一直郁郁寡歡。因為長期從事竹刻工藝,葉瑜蓀心境平和但也沉默寡言,不擅安慰人。他像當年對父親那樣,找來豐子愷的漫畫給妻子看:“看看這些有趣的漫畫,你就不覺得悶了?!睗u漸地,秋明玉的心情好了許多。
葉瑜蓀又鼓勵妻子:“你也會雕刻,何不玩玩兒竹刻呢?”秋明玉自幼愛好手工工藝,1984年進入桐鄉工藝美術公司工作。20世紀90年代嘗試雕刻,只是從沒在竹片上雕刻過。但是丈夫加工竹片、進行竹刻時,她經常幫忙,所以對竹刻并不陌生。
在丈夫的鼓勵下,秋明玉振作精神拿起刻刀。剛開始,在滑溜溜的竹片上,她感覺無從下手,刻刀不聽使喚。葉瑜蓀就耐心地指導,手把手地教她,兩人既是夫妻又是師徒。
慢慢地,秋明玉感受到竹刻的樂趣。更重要的是,當她專注竹刻時,全然忘記了病痛,身體康復得很快。她從在竹片上雕刻墨竹、蘭花,到后來也跟著丈夫雕刻豐子愷的詩書畫。她的竹刻技藝自成一體,也成為“桐鄉竹刻”浙江省桐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夫妻倆常常一起欣賞豐子愷的作品,一起從事竹刻創作,成為真正的靈魂伴侶。
2015年,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上,葉瑜蓀和秋明玉身穿中式服裝,聯袂展示竹刻技藝。一人雕刻,一人傳拓,在竹片上完美呈現豐子愷的作品,讓國際友人贊嘆不已,成為一段藝壇佳話。
移植家風,惠及他人
多年來,豐一吟每次對葉瑜蓀說起父親,都是滿臉崇拜:父親除了要求他們“正直為人,認真做事,寬厚待人”以外,并不強求他們學什么或做什么。他會因人而異,針對性地培養孩子們的特長。豐子愷反對把孩子打造成“小大人”,說小孩就是小孩,該玩兒就玩兒,該鬧就鬧,到成熟的時候自然就會成熟。在他的影響下,豐一吟兄妹7人度過了幸福的童年,充分釋放天性。如今,在各自熱愛的領域中成為佼佼者。
葉瑜蓀深受啟發,決定把豐子愷的家風家教移植過來,在自己家里傳承下去。一次,他去上海拜訪豐一吟回來,一進家門就興奮地對妻子說:“我學到了,我學到了!”
當時,兒子葉炬剛上初中,性格開始叛逆,因為偏科,成績直線下降。秋明玉因為兒子的學習成績苦惱不已。當過老師的她一心想讓兒子考重點高中,將來讀重點大學。她請了各科輔導老師幫助兒子提高成績,可毫無效果,語重心長地勸過,言辭犀利地訓過,非但不起作用,反而讓孩子更加逆反。
葉瑜蓀把豐一吟講的教子故事轉述給妻子,然后說:“咱們別逼孩子了,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因材施教。他不愛學習,說不定別的方面很優秀呢!兒子就像一棵樹,只要正直做人,以后會長成參天大樹的!”
在他的勸說下,秋明玉不再逼迫兒子補課。通過認真觀察,夫妻倆發現葉炬在電腦方面很有天賦。一個中學生,就能把家里的電腦拆開再組裝起來。而且對電腦構造了如指掌,聽主機運行的聲音,就能判斷出這臺電腦哪里出了問題。葉瑜蓀興奮地對妻子說:“放心吧,就憑兒子在電腦方面的天分,將來不愁沒飯吃!”秋明玉這回對豐子愷的家教之道心服口服,徹底轉變了觀念。
在父母的尊重和陪伴下,葉炬順利度過叛逆期,考取杭州一所大學。大學畢業后,成為杭州市一家事業單位的公職人員,他還擁有了美滿姻緣。夫妻不僅關系和睦,還都認真做事,雙雙被評為優秀工作者。有趣的是,葉炬夫妻在杭州居住的房子,正是豐子愷小兒子的舊居。
“雖然沒有完全復制豐子愷先生的教育模式,但是在葉炬的教育上,我們是受益了!”葉瑜蓀說。
自家受益后,葉瑜蓀決定將豐子愷的家風家教理念傳播開來。他每年做有關豐子愷文化的公益講座十幾場,讓無數家庭受益。2021年11月,葉瑜蓀家庭被全國婦聯推選為“全國最美家庭”。
如今,葉瑜蓀和秋明玉兩位老人身體大不如前,卻沒有停下傳播豐子愷文化的腳步。他們也收了竹刻徒弟,但分文不取,只為傳承。他們對徒弟只有一個要求:正直。
天氣逐漸回暖,屋里灑滿陽光。年逾古稀的葉瑜蓀背手站在老伴身后,看著豐子愷的身影在她的刻刀下逐漸清晰、豐滿起來。他靜靜佇立,仿佛在與先生隔空相望,聆聽諄諄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