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旭
一個民族之所以能保持如此強大鮮活的生命力,也許就是靠“國威不可內傷,家丑不可外揚”這些俗語傳遞出的智慧。
在信息飛速傳播的今天,一些不良自媒體為博眼球、吸流量,不惜曝光個人隱私、炒作駭俗觀點、帶動消極節奏,導致不實和垃圾信息泛濫、社會文化低迷不振。針對這種亂象,傳統家風中“國威不可內傷,家丑不可外揚”的俗語,是一劑正本清源的良藥。
從字面上看,“國威”與“家丑”的共性是決定家國命運的頭等大事。按心理學理論,“威”代表暴力和攻擊,而“丑”往往與性有關,即私密性信息,二者都是人類潛意識里被壓抑的本能沖動,需要意識的力量加以控制。而意識的調控能力則反映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傳統文化與心理學在健康概念上達成了共識,即健康不僅包括個人、生理層面的無病,還包括家庭、心理層面的無憂,更包括國家、社會層面的無敵。這三個層面在這句俗語中都得以體現。
生理上,“家”提供了一個私密空間的物理界限,就如國界一樣不可逾越。在家里,夫妻之間的卿卿我我,父母對孩子的性教育,這些與性相關的話題可以變得非常輕松和融洽。而在家庭之外的公開場合,無論是酒桌上的葷段子,還是某些社交軟件上的大尺度交流,都屬于不被公序良俗允許的不良行為。從生物學上看,群居動物靠同性間打斗獲得交配權,并向同類公開展示自己的性活動。一旦進化成人類,這些行為就變得極為隱私。究其原因,家在進化道路上的里程碑意義是不容忽視的。
心理上,“丑”代表一種約定俗成的認知標準,就像國法一樣不容踐踏。符合標準意味著自我的健康以及與環境的和諧,否則難以維系常態的個人、家庭和社會生活。當然,這個標準是在家庭里耳濡目染、逐漸內化到個體人格中的。在這個過程中,家風起著連續性的教育作用。家提供了一個包容、安全的心理環境。更重要的是,人會知恥而后勇,進而為家族榮譽規范自身言行,主動護家丑、揚家風。這種家庭教育已經開始注重榮譽感、責任感和集體感,屬于社會認知功能培養的內容,是優秀人才綜合素質的基礎。
社會上,“威”象征一套傳承有序的道德原則,就同國格一樣不會輕易改變。中國傳統道德標準里既有個人之威,也有國家之威。前者如“君子不怒而威”(《中庸》)側重以德服人;后者如“執干戚舞”(《韓非子》)側重先禮后兵、先德后武。舜帝時,蠻族有苗進犯,舜讓士兵排練手執盾(干)和斧(戚)的舞蹈,三年后在陣前表演,有苗被震懾而歸降。無論是哪種威,都是理性、和平、非傷害性的。這一原則內外通用,一以貫之。而自恃武力強大,對外耀武揚威,對內嚴刑峻法,則難免先失民心后遭反噬。至于那些虛張聲勢的內耗,無論于國于家都是嚴重的內傷,民間俗語形容為:耗子扛槍窩里橫。
在國際化的大形勢下,國家實力不僅靠經濟、軍事的支撐,更源于文化的自信。大到國,小到家,莫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