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梅林
掌握人類心理活動的規律,我們也就學會了珍惜自己的所有。
很多人會困惑:為什么自己對伴侶付出那么多情感,他居然會輕易愛上一個萍水相逢的人?伴侶給出的答案往往很蒼白:感情的開始是因為他給我倒了一杯水/她的笑容讓我感到很溫暖……
這樣的答案,讓夫妻雙方都變得很沮喪。因為它解釋不了為什么伴侶對我們做了那么多溫暖、支持性的舉動,我們卻并沒有因此感到幸福、感恩、珍惜;反倒是陌生人一個微不足道的給予,卻讓自己滋生出一種感激不盡、涌泉相報的心態。這顯然是不合理的,也讓全情付出的一方難以接受。
那么,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心理學有個關于感覺的概念叫作“差別感受性”,是指我們對事物變化的感覺能力。
比如,每天感覺天氣比起昨天是冷了還是熱了,這就是對變化的感受性。有的人敏感些,有的人相對不太敏感。那么,除了這些個體差異,我們人類整體對事物變化的感覺與什么因素相關呢?大家可能會異口同聲地說:這個問題還用討論嗎?當然是與變化本身相關!
如果事情真的這么簡單,就沒有心理學著名的“韋伯定律”了。
1834年,德國生理、心理學家E.H.韋伯通過系統研究,發現了人類差別感覺的一個重大秘密,就是我們對差別的感受性不僅與變化本身有關,還與原刺激的值有關。
原刺激的值越大,我們越需要更大的增量(變化)才能感受到變化;原刺激的值越小,一個小變化我們就能夠感受到(主要適用于中等刺激的情況下,不適用于極端刺激)。
比如:我們手上拿個100克的東西,可能至少需要再增加2克才能感覺更重;當手上拿300克的東西時,就要至少增加6克,才能感受到重量增加。
韋伯定律揭示的秘密就是:我們對變化的感覺不僅會被當下的變化影響,同時也被過去的刺激影響。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更容易感激陌生人的心理原因。因為陌生人之前給予我們的刺激幾乎為零,所以一點兒微小的變化我們就能感受到。相反,伴侶能給予我們的,之前都已經給了,這種刺激已經大到接近天花板。即便伴侶還在一如既往地給予,但我們可能很難感受到,更不可能感恩。伴侶需要在原有基礎上增加很大的量,我們才有可能感受到。而長期感受不到伴侶的給予,我們就會慢慢滋生不滿。
那么,怎么破解這個愛的悖論呢?
其實,當知道人類的感受有時并不客觀時,我們就可以用理智去調節感受,而不是讓自己被一些不成熟、不理性的情感左右。
比如,當情感腦發出信號說“這個新的異性朋友對我太好啦”,就可以請理智腦出面解讀一下:為什么人家對我們好一點兒,自己的感受就如此強烈?
同時,如果我們的情感腦對伴侶有些失望時,理智腦也可以出面勸說一下:
其實伴侶已經給予我很多了,她每天精心地為我烹制飯菜、照顧孩子,布置了一個這么溫暖干凈的家;他每天辛苦地工作,周末還陪孩子踢球……是我的感覺出了問題,把伴侶這么多的給予無視了。這樣的自我覺察與認知調整,可以讓我們在各種誘惑下保持清醒,明白誰為我們付出得最多,誰更值得我們感恩和珍惜。
掌握人類心理活動的規律,我們也就學會了珍惜自己的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