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明清時期貴州養濟院研究

2022-04-03 06:21:58楊利利廖光珍
貴州文史叢刊 2022年4期
關鍵詞:貴州

楊利利 廖光珍

(貴州師范大學歷史與政治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25)

南宋最先在紹興、臨安兩地設立養濟院,用以收養鰥寡孤獨廢疾。到了明清時期,各地所建養濟院與前代相比,在數量上有增多,在地域上有擴大。當前,學界關于明清時期養濟院的研究成果比較豐富,但研究的地域多集中在江蘇、安徽等地1參見黃鴻山:《清代江蘇養濟院的救助名額、救助標準與經費來源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2013年第二期;胡夢飛:《明清時期蘇北地區慈善機構的歷史考察——以養濟院和育嬰堂為例》,《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一期;徐靜:《清代安徽養濟院研究》,淮北師范大學2017年碩士學位論文。,對同一時期貴州養濟院的情況關注較少。梁其姿在《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中闡述了明代養濟院的情況與弊端。2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時期的慈善組織》,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4~46頁。日本學者夫馬進在《中國善會善堂史研究》中敘述明代北京養濟院著重收養街頭行乞者與非原籍地收養的情況。3[日]夫馬進著,伍躍、楊文信、張學鋒譯:《中國善會善堂史研究》,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44、434頁。柏樺在《明清“收養孤老”律例與社會穩定》中,從法律史的角度論述明清時期的孤老收養與社會穩定的關系。4柏樺:《明清“收養孤老”律例與社會穩定》,《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六期。姜明的《明清時期貴州的善會善堂》統計了明清時期貴州地方志中所載善會善堂的數量。5姜明:《明清時期貴州的善會善堂》,《貴州文史叢刊》2020年第二期。以上論述為明清時期養濟院研究提供了較多資料,但均未就同期貴州養濟院的情況展開專門研究,對明清時期貴州養濟院的數量、規模、收養方式、資金來源等方面仍有缺漏。鑒于此,筆者擬通過分析貴州地方志等有關史料,對明清時期貴州養濟院設置的歷史淵源、建立狀況、收養方式、資金來源等進行闡述。

一、養濟院的歷史淵源及設立原由

貴州在歷史上因開發較晚,養濟院的設置晚于北方和江淮等其它地區,直至明代才建立了由明廷設置了官辦養濟院。洪武二十二年(1389),明朝首先在貴州的平越衛設置養濟院,或為貴州歷史上的第一所官辦養濟院。清代延續了明代的做法,在貴州各地陸續興建養濟院,以收養當地的鰥寡孤獨。究其原由,或有以下歷史因素。

(一)明清時期貴州自然災害多發,災荒與疫病等次生災害加劇民眾困境

據相關史料記載,到明清時期,這種頻遭災害及由災害引起的災荒、疫病等襲擊亦有增無減。明朝時,貴州地震五十四次1按,此數據及下文有關水災、雹災、旱災、蟲災的相關數據系由《貴州歷代自然災害年表》(貴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的明清時期地震、水災、雹災、旱災、蟲災記載統計得出。,弘治八年(1495)安南(今晴隆)、都勻等地最為頻繁,嘉靖三十年(1551)“安南地震山崩,死者甚眾”2張锳修,鄒漢勛、朱逢甲纂:咸豐《興義府志》,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二十八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27頁。;水患八十六次,崇禎十二年(1639)黎平府大水,“漂沒廬舍無數,溺死男婦八百馀口”3俞渭修,陳瑜纂:光緒《黎平府志》,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十七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17頁。;雹災五十次;旱災六十五次;蟲災十六次。清朝貴州地震一百零三次,嘉慶二十四年(1819)貴陽、安順、遵義、正安等十三地地震;水災三百零二次,雹災一百三十次,旱災一百七十五次,蟲災二十五次。明清時期貴州因地震、水災、雹災、旱災等造成饑荒、疫病二百五十一次,自然災害引起的社會次生災害頻發。頻繁災害、饑荒、疫病導致大批民眾家破人亡,社會孤貧急需救濟與安置。

(二)明清時期貴州農業生產落后

貴州為喀斯特地形地貌,耕地的數量、質量與開墾條件都不及中原、江南等地區。康熙年間,貴州巡撫佟風彩向皇帝上疏說:“黔省地瘠民貧……土地或巖畔,或溪間,隨其形勢,零星開墾。”4貴州省文史研究館校勘:《貴州通志·前事志》(第三冊),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91頁。乾隆年間,王燕上疏說:“黔省田畝,俱在萬山之中,秋收籽粒,難抵內地腴田三分之一。人工牛種,又倍于他省。”5貴州省文史研究館校勘:《貴州通志·前事志》(第三冊),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1頁。雖然到了明清時期,北方、江準等地區的先進農業技術已經開始傳入,改進了貴州的原始耕作方式,興建的一些農田水利等也對當時的農業生產條件有所改善,但是與需求相比,貴州的農業生產仍然是較為落后的。以牛耕技術為例,明清時期,在中原地區已經十分普遍運用的牛耕,對于當時的貴州而言仍遠未普及,貴州有的地方不以牛耕田,而多用于祭祀、婚姻、盟誓、斗牛等途。嘉靖時期,貴州部分地區仍以人力、踏犁、錢镈翻土,如嘉靖《貴州通志》載“耕則不以牛具,以木鍬播殖。”6謝東山刪正,張道編集,張祥光、林建曾、王堯禮點校:嘉靖《貴州通志》,貴州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43頁。由此可知,明清時期貴州農業生產觀念仍然較為落后,條件也較為脆弱,且稍遇天災,便收成無望,難以滿足民眾生存需要,以致需要他省協助補給,如明正統年間,“湖廣額解貴州糧米壹拾萬貳千四百石”7郭子章著,趙平略點校:《黔記》(中),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464頁。,“四川額解貴州糧米壹拾萬玖千柒百伍拾三石”8郭子章著,趙平略點校:《黔記》(中),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465頁。;到清代則以協款補充貴州支出,如同治四年(1865),四川總督協款“十萬兩”,光緒四年(1878),又協款“三十四萬六千兩”9黃家服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八 民國貴州通志》,巴蜀書社2016年版,第350頁。。

(三)明清時期貴州人口逐步增加

洪武二十四年(1391)貴州不在籍人口“約為八十四萬”1曹樹基:《中國人口史·第四卷·明時期》,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84頁。本頁所引《中國人口史》人口、田畝數原為阿拉伯數字,為統一體例,悉易為漢字數字。,弘治四年(14曹樹基:《中國人口史·第四卷·明時期》,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64頁。91)“貴州在籍人口為四萬三千三百六十七戶,二十五萬八千六百九十三人”2曹樹基:《中國人口史·第四卷·明時期》,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82頁。,未包含不在籍人口數。乾隆四十一年(1776)貴州各府人口總數“五百六十七萬二千”3曹樹基:《中國人口史·第四卷·明時期》,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64頁。,嘉慶二十五年(1820)貴州各府人口總數“七百四十七萬八千”4曹樹基:《中國人口史·第四卷·明時期》,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64頁。。從洪武二十四年(1391)至嘉慶二十五年(1820),貴州人口由一百一十萬左右增至七百五十萬左右。人口增加雖然也提供不少勞動力,但由于生產力水平不高,生產方式沒有得到相應改進,需要相應匹配的糧食數量仍然不少,還有一個因素,就是至雍正二年(1724)貴州“全省田土共一百四十五萬四千五百六十九畝”5貴州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貴州省志·糧食志》,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00頁。,田土增量與人口增量差距愈大,同期貴州田土與農業產值無法負擔如此數量人口的糧食需求。同時,繁重的丁役也加重民眾負擔,“明朝是歷代徭役最重的一朝,貴州的丁役之重,又比其他各省有過之而無不及”6《貴州六百年經濟史》編輯委員會:《貴州六百年經濟史》,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08頁。,英宗時每四石米折銀一兩,農民交四石米的田賦只須交銀一兩即可,但憲宗時每一石米折銀一兩,此時農民若完四石米田賦須交銀四兩,農民負擔增加三倍之多。清朝雖宣布輕徭薄賦,但其所修《賦役全書》名目繁雜,有的地方為官員所利用,成為營私工具,如桐梓縣民眾除應征之稅與各種雜稅外,每戶還須交“火錢、票錢、谷錢三起二百八十文;民間置買產業立新名者要交書筆資費一百文,劃除舊名者給錢一千文”7貴州省文史研究館校勘:《貴州通志·前事志》(第三冊),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1頁。,因此,人口的增加與農業增產不足導致的糧食缺口一直存在,加之荒年,糧食供給時常出現問題,且各項苛捐雜稅堆積,層層加碼,并非一般民眾所能承受。

(四)明清時期貴州大小戰事頻繁

明初,元軍殘部退回大漠,元朝的梁王仍然據守云南,與明朝形成對抗之勢。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明太祖詔諭傅友德等率兵征討梁王,鞏固明朝西南邊地,“取之之計,當自永寧先遣驍將別率一軍以向烏撒,大軍繼自辰、沅以入普定,分據要害,乃進軍曲靖”8謝東山刪正,張道編集,張祥光、林建曾、王堯禮點校:嘉靖《貴州通志》,貴州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43頁。,從這則史料上看,這些地方中所說的烏撒、普定,在明朝時期均靠近貴州(今貴州威寧、普定等地),平定云南之戰雖未直接發生在貴州,但各種軍需、人員等補給,也涉及貴州。此后,明朝加緊經略西南,強化軍政管理,雖然大規模征戰漸已停息,但局部矛盾時有激化,大小戰事也較為頻繁。到了萬歷年間,發生平播之役,“戰后幸存者十之一二”9貴州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貴州省志·民族志》(上),貴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69頁。。清初,南明永歷政權移蹕安龍,據貴州、云南、四川等七省與清軍激戰。后來,永歷政權內部又發生矛盾,戰事不息,如順治四年(1647),孫可望反叛,“率眾奔貴州,破遵義,入貴陽。……大搜捕箐洞,殺無算,平威、龍新間,千里肅然,無雞犬聲”10貴州省文史研究館校勘:《貴州通志·前事志》(第三冊),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頁。。又在青巖、龍里、高堡、大箐、威清、平壩、安順等地,恣意殺戮,“即存留十之二三,皆剁去兩手,割去耳鼻者矣”11貴州省文史研究館校勘:《貴州通志·前事志》(第三冊),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9頁。。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發生清朝平定“三藩之亂”的戰爭, 吳三桂派馬寶進駐貴州,貴州提督李本深響應反清,發生激戰,據史料上記載,“以致生民涂炭,所在騷然”1貴州省文史研究館校勘:《貴州通志·前事志》(第三冊),貴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1頁。。有清一代,發生在貴州區域內的大規模戰事雖然比明代減少,但據史料記載,仍爆發了不少當地民眾與官府的戰事。以上各個時期發生的戰事,不僅導致明清時期當地的青壯年人口大量傷亡,還破環田土、房屋,形成新的鰥寡孤獨廢疾人群,增加無所依養的疲癃廢疾,更加劇原有鰥寡孤獨廢疾的生存困難,大批民眾在戰爭中流離失所,同時戰爭也是疫病形成的影響因素。

綜上,明清時期,貴州自然災害頻繁,由于對災害應對準備不足,應對能力差,造成災害后遺癥較大;同時,農業產量與人口增量無法匹配,民眾衣食艱難,加之繁雜賦役又加重負擔,頻繁戰事也增添了民眾困苦。許多民眾因天災等因素的影響流離失所,生活苦不堪言,被迫淪為孤貧,孤老生活能力更弱,鰥寡孤貧廢疾者更甚。就明清時期貴州醫療狀況而言,疫病無疑是傷害鰥寡孤獨廢疾的又一致命因子。這些因素疊加起來,造成不少社會問題,迫使明清朝廷采取措施集中安置與收留社會鰥寡孤獨,由此逐步設置養濟院和擴大養濟規模。

二、明清貴州養濟院設立的狀況

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便下詔說:“鰥寡孤獨廢疾不能自養者,官以存恤”2黃彰健校勘:《明太祖實錄》,中華書局2016年版,第616頁。,明令不能自養的鰥寡孤獨廢疾,由明廷給恤。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又下詔,在“天下郡縣置養濟院”3黃彰健校勘:《明太祖實錄》,中華書局2016年版,第1416頁。,由此,貴州地方官吏也按明廷的詔令設立起了養濟院。而明代設立的養濟院又不完全同于宋代,宋代的養濟院專門收治患病貧者,明代的養濟院主要收養孤老,在某些地方也兼顧安置街頭無家可歸者。如成化年間,禮部尚書姚夔奏稱,北京街頭“扶老攜幼,呻吟悲號……使臣見之將為所議……無論老少男女,有無家及外來者,順天府尹盡數收入養濟院”4黃彰健校勘:《明憲宗實錄》,中華書局2016年版,第746頁。,由此,明廷開始將流落北京街頭的老弱病殘一并收入官辦養濟院。但明代在貴州設置的養濟院,主要還是收養鰥寡孤獨。

清代沿襲明制,在貴州各地設立的養濟院主要還是收養鰥寡孤獨廢疾等無告之人,順治五年(1649),清廷在詔諭中說“各處養濟院收養鰥寡孤獨無告及殘疾無告之人,有司留心舉行,月糧依時給發,無致失所,應用錢糧察照舊例”5《清世祖章皇帝實錄》卷四十一,《清實錄》(第二十三冊),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1頁。,養濟院錢糧在清朝京師由戶部撥給,地方則由各處存留項下支出。康熙八年(1662)十一月二十五日,清廷又下詔說“各處養濟院,所有鰥寡孤獨及殘疾無告之人,有司留心,以時養贍,無致失所”6平翰等修,鄭珍、莫友芝纂:道光《遵義府志》,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三十二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430頁。。其后雍正、嘉慶年間,清廷亦多次詔令,各地所設養濟院應收養鰥寡孤獨及殘疾無告之人。由此,貴州也和其它地方一樣,官設養濟院逐步增多,以收養孤貧。以下依據明清兩代貴州地方志中有關養濟院的相關史料記載,整理出明清時期貴州養濟院的設立狀況。

(一)明代貴州養濟院的設立

明朝洪武年間,貴州開始設立養濟院,至成化年間,養濟院的設置范圍、收養規模都有擴大。關于明代貴州養濟院的設立情況,筆者依據明代貴州地方志的相關記載,整理成表一:

表一 明代貴州地方志有關養濟院的記載1 表一、表二根據巴蜀書社2006年出版的由黃家服、段志洪主編的《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輯》(共五十冊)整理得出。

從設置的區域上看,明代在貴州的多數州縣都設立了養濟院,其中,以黔東、黔西、黔中、黔南地區的文獻史料記載最多。黔北地區的養濟院則設立較少,僅畢節衛、赤水衛、婺川縣三地有所分布,婺川縣(今務川縣)養濟院在嘉靖年間已廢。明代黔東地區養濟院集中設立在思州、思南、黎平、銅仁、石阡等府及清平(今凱里市)、興隆(今黃平縣)等衛。黔東地區為明代進入貴州最為便捷的通道,相較省內的其他地區而言,經濟較為發達,人口也相對集中,這一情況或許是明廷選擇在這里設立較多養濟院的原因之一;同時,明朝黔東地區多發地震、大水等自然災害,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鰥寡孤獨廢疾者的數量,這也是明廷在此設立較多養濟院的原因。

從設立的時間上看,嘉靖《貴州通志》記載,洪武二十二年(1389),平越衛(今福泉市)養濟院“建在衛治西”1王耒賢、許一德纂修:萬歷《貴州通志》,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年版,第215頁。,此為明代貴州地方志中有關養濟院的最早記載,可見洪武年間貴州即設立養濟院收養鰥寡孤獨。明代貴州養濟院較為集中的設立是在成化年間,成化七年(1471),龍里衛養濟院由“巡撫都御史秦敬建,在衛治北”2沈庠修,趙瓚纂:弘治《貴州圖經新志》,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一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408頁。;新添衛(今貴定縣)養濟院于成化七年(1471)“建在衛城內東”3王耒賢、許一德纂修:萬歷《貴州通志》,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年版,第205頁。;興隆衛養濟院“建在衛治東”4王耒賢、許一德纂修:萬歷《貴州通志》,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年版,第233頁。,安莊衛養濟院于成化二十一年(1485)“建在衛治東門內”5沈庠修,趙瓚纂:弘治《貴州圖經新志》,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一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409頁。。由此可知,貴州養濟院于洪武年間創設,較為集中設立于成化年間。

(二)清代貴州養濟院的設置

清代貴州地方志中有關養濟院建立的記載較明代更為詳盡,清代貴州養濟院的設立范圍與規模較明代進一步擴增。依據清代貴州地方志中相關記載可整理成表二:

表二 清代貴州地方志有關養濟院的記載

黔東 黎平府 在城東門內卡房對面,正屋七間,旁屋五間,大門一座,圍墻一周,額設孤貧十八名 道光《黎平府志》卷九黔東 古州廳 在北門外。額設孤貧十八名 光緒《黎平府志》卷三上黔東 下江廳 在西關外。額設孤貧一十八名 道光《黎平府志》卷九黔東 永從縣 在北關外。額設孤貧十三名 光緒《黎平府志》卷三上黔東 錦屏鄉 舊志未詳設何處,只載額設孤貧七名 光緒《黎平府志》卷三上黔東 松桃廳 在城北門外,住屋七間,樓門一間,額設口糧十八名 道光《松桃廳志》卷七黔東 思南府 在遵化門外,屋五間。雍正五年,巡撫何世琪修建。時署知府馮詠……置草舍于北郭,復以舊賑 道光《思南府續志》卷二黔西 大定府 在東關外 道光《大定府志》卷二十一黔西 平遠州 乾隆四年,知州李喬林請建。嘉慶二十三年,知州朱鼎改建于城內回龍橋。道光六年,知州易鳳庭重修 道光《平遠州志》卷五黔西 普安廳 前在南城左。光緒二年,同知俞渭捐貲移建于北城外 光緒《普安直隸廳志》卷八黔東 黃平州 在東門外。收養孤貧十四名,內大口十二名,小口兩名 嘉慶《黃平州志》卷四黔東 天柱縣 康熙二十三年,知縣王復宗卜地城東北隅建 光緒《續修天柱縣志》卷二下黔南 荔波縣 在文廟前左側。乾隆五年,知縣趙世倫請帑建修 光緒《荔波縣志》卷三黔中 平越州 額設孤貧男婦共六十名 光緒《平越直隸州志》卷二十黔北 湄潭縣 在縣治南,今廢 光緒《平越直隸州志》卷二十黔中 甕安縣 在西門外 光緒《平越直隸廳志》卷二十黔西 南籠府 不詳 乾隆《南籠府志》卷三黔北 遵義縣 在城東門外。道光四年,署知縣武占熊建 道光《遵義府志》卷十五黔北 正安州 嘉慶十四年,州牧趙宜彬于建 嘉慶《正安州志》卷二黔北 桐梓縣 康熙二十一年,改建于治南。道光十九年,知縣鹿丕宗重建道光《遵義府志》卷十五黔北 綏陽縣 在崇文街前。乾隆二十四年,知縣陳世盛修補 道光《遵義府志》卷十五黔北 仁懷縣 在北門外 道光《遵義府志》卷十五黔北 余慶縣 南城外 光緒《余慶縣志》黔西 郎岱廳 在城西門外。住屋三間。 咸豐《安順府志》卷十九黔西 歸化廳 在城北門外。道光七年,通判鄒賢曹建 咸豐《安順府志》卷十九黔中 安平縣 不詳 道光《安平縣志》卷四黔北 畢節縣 在通津門外,共六間,雍正九年,知縣李曜建。乾隆二十一年,知縣董朱英增建 乾隆《畢節縣志》卷一黔中 鎮寧縣 在城內西,水塘街,光緒十八年,知州黃啟泰遷建學署,遂以其地改建養濟院 民國《鎮寧縣志》卷二

從分布區域上看,相較明代貴州養濟院設立數量較少、分布也較為分散的狀況而言,有清一代,貴州養濟院的設置數量呈不斷增加的趨勢,區域間養濟院的分布也顯得更為集中。除明代已建立較多養濟院的黔東、黔西等區域外,清廷在黔中、黔南、黔北等區域均設立了養濟院,其中,在黔東、黔北兩地設立養濟院較多。清代黔東地區養濟院除在明代原有的黎平府、思南府等地延設外,還在古州廳(今榕江縣)、下江廳(今屬從江縣)、永從縣(今屬從江縣)、錦屏鄉(今錦屏縣)、黃平州、天柱縣等地增設,較明代覆蓋范圍更廣。黔北地區則由明代僅在畢節衛、赤水衛、婺川縣三地設置,增加到在大定府、湄潭縣、遵義縣、正安州、桐梓縣、綏陽縣、仁懷縣、馀慶縣等九地設置,其中以遵義區域設置最多。清代黔北養濟院集中分布在遵義府轄內,這與當時該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較其它區域更好有關,即能為養濟院提供更為穩定的資金支持。如遵義縣養濟院“在城東門外。嘉慶間,存瓦屋十五間,院門三間,漸就傾壞。道光四年,署知縣武占熊建”1平翰等修,鄭珍、莫友芝纂:道光《遵義府志》,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三十二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335頁。。正安州“嘉慶十四年,州牧趙宜彬于州城南門外建男女養濟院二所”2平翰等修,鄭珍、莫友芝纂:道光《遵義府志》,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三十二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337頁。。綏陽縣養濟院“在崇文街前,乾隆二十四年,知縣陳世盛修補,凡三間”3平翰等修,鄭珍、莫友芝纂:道光《遵義府志》,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三十二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338頁。。桐梓縣、大定府、畢節縣等地也建有養濟院。

從設立的時間上看,清代貴州地方志中養濟院的最早記載見于道光《遵義府志》中的桐梓縣一地,“康熙二十一年,改建于治南,嘉慶時存草屋五間,道光十九年,知縣鹿丕宗重建”4平翰等修,鄭珍、莫友芝纂:道光《遵義府志》,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三十二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337頁。,顯然早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時,桐梓縣已設養濟院。至嘉慶、道光年間,各地養濟院則有擴建和修繕,此類情形在貴陽府、貴定縣、興義縣、平遠州、遵義縣、正安州、桐梓縣等地方志中均有記載。然至咸豐年間,僅《安順府志》《興義府志》有養濟院的記載,同治、光緒以后,地方志中則鮮有見到養濟院設立與修繕的記載,不僅如此,還有不少有關地方養濟院被毀壞的記載,如荔波縣養濟院“同治五年毀”5鄭珍撰:咸豐《荔波縣志稿》,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二十四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342頁。,普安直隸廳養濟院“……亂毀焉”6曹昌祺修,覃夢榕、李燕頤纂:光緒《普安直隸廳志》,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十四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393頁。,黎平府養濟院“在北門外,額設孤貧十八名,咸豐五年,……毀”7俞渭修,陳瑜纂:光緒《黎平府志》,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十七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1328頁。。這與當時清朝面臨的內憂外患與國力衰弱有關。

三、貴州養濟院的收養狀況、規模及資金來源

貴州養濟院自明代開始建立并以收養為主,清代承襲明制以養濟院收養鰥寡孤獨,明清兩代養濟院具有明顯承續性,但清代養濟院相較明代養濟院有更多擴展。

(一)本籍收養與年貌腰牌

明清兩代養濟院都由各地官府設置經營,以本籍收養為主。清代養濟院發給院內收入者年貌腰牌以為收養標識。

明太祖朱元璋時制定的《大明律》中記載:“凡鰥寡孤獨及篤廢之人,貧窮無親屬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應收養而不收養者,仗六十。若應給衣糧而官員克減者,以監守自盜論”1懷效鋒點校:《大明律》,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51頁。。由此,明代以朝廷律令形式令各地官府應承擔其轄地內的鰥寡孤獨廢疾、貧窮無依之人的收養事務,這里所指的“所在官司”透露出,明代養濟院收養的對象主要限制在本地登記入籍的孤老,不包括外籍貧者。但實際上由于當時的戰爭、災害等因素,各地貧苦民眾流離失所者眾,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外籍的孤老貧者,故明廷又令“道途乞丐殘疾之人,……無家者入養濟院……并外來者亦暫收……送還原籍”2黃彰健校勘:《明憲宗實錄》,中華書局2016年版,第273頁。,明代允許外來行乞者、殘疾等人暫時入住養濟院,最終仍會將其送返原籍地,收入養濟院屬于臨時的辦法。這種以戶籍地為限制的養濟院收養條件,與當時明代的戶籍登記制度有關聯。所以,才又將外籍的孤老貧者送還原籍。

清代規定,“直省收養孤貧皆有定額,州縣境內,凡有鰥寡孤獨殘疾無告之人,照額收入養濟院”3陳熙晉纂修:道光《仁懷直隸廳志》,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三十九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103頁。,由此可知,清代也沿襲了明代《大明律》中記載的養濟院定額收養本籍鰥寡孤獨廢疾者的辦法,不僅如此,還明示各州縣,須得承擔養濟院建造、修繕等事宜,“直省州、縣所屬養濟院,或應修蓋者,令地方官酌量修造,據實估計,報明督撫,在于司庫公用銀內撥給”4張榮錚等點校:《大清律例》,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03頁。。以此保障養濟院的收養,還規定“所收孤貧,察明的實,取其鄉約鄰右保狀,收入人給烙印年貌腰牌,于散口糧時查驗”5陳熙晉纂修:道光《仁懷直隸廳志》,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三十九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103頁。,以防有人弄虛造假。清代仍然沿襲明制,養濟院因循戶籍地收養,收入者須有鄉鄰的擔保證明,實證此人確為該籍人員方可入院。同時,還以年齡、相貌為準,印制腰牌發給院內收養之人,不僅給每位入院者的口糧發放,還可以防止孤貧冒認現象,使養濟院的收留能施行到確有需求的人身上,這是清代養濟院管理中相較明代養濟院更為精細的方面。清代貴州養濟院收入者“患病,官為撥醫調治,故,給棺掩埋。所遺名缺,照額頂補,年底申報上司查考”6陳熙晉纂修:道光《仁懷直隸廳志》,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三十九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103頁。,與明代相比,養濟院的管理方式更為細化和切于實用。

(二)規模設置與收養額數

如前所述,明清兩代設立的養濟院原本都是定額收養本籍孤貧,但到了清代,隨著養濟人數逐步增大,各地養濟院的數量增加、規模擴大,收養人數較前代明顯增多,如在貴州,就將養濟院收養區分為額內、額外兩種類型,“人多于額,以額外收養”7陳熙晉纂修:道光《仁懷直隸廳志》,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三十九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103頁。。

洪武年間,明朝在貴州平越衛、龍里衛、清平衛、安南衛、畢節衛、赤水衛等地首設養濟院,是貴州設立養濟院的開端。到明成化年間,貴州不少州縣已相繼設立了規模大小不等的養濟院。但據筆者查閱明代貴州的相關地方志,明代貴州養濟院設置的規模大小與所收養孤老的額數普遍不詳,這說明當時僅僅是設立了養濟院,而其規模大小與收養人數都沒有明確的設定。到了清代,開始有少量史料記載貴州各地養濟院的規模與收養額數。這說明,到了清代,盡管貴州的養濟院有所增加,但各地養濟院的規模與收養人數仍然不能與北方、江浙等發展較快的地區相比。這與當時貴州的財力是有直接關系的。如仁懷縣養濟院,“萬歷三十二年建,國朝以來,修補未詳,嘉慶間,存草屋三間”1平翰等修,鄭珍、莫友芝纂:道光《遵義府志》,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三十二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338頁。;遵義縣養濟院,“萬歷三十五年建,以后修補未詳。國朝嘉慶間,存瓦屋十五間,院門三間”2平翰等修,鄭珍、莫友芝纂:道光《遵義府志》,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三十二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335頁。;綏陽縣養濟院于萬歷三十五年建,有草屋三間,“額養孤貧十四名”3平翰等修,鄭珍、莫友芝纂:道光《遵義府志》,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三十二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338頁。;普安州養濟院由明代時任知州建立,“定額收養孤貧一十名”4高廷愉纂修:嘉靖《普安州志》,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十五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101頁。。據這些有限的史料,僅可窺見明代貴州部分養濟院設置的情況,無論是養濟院規模設置還是收養人數均較為有限。

至清代,貴州地方志較為詳盡地記載了各地養濟院的設置規模,也能詳見養濟院額內收養與額外收養的數額。貴陽府養濟院初設時“設官廳三間,孤貧房八十六間,土地祠一間,共九十間”5周作楫修,蕭琯等纂:道光《貴陽府志》,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十二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905頁。,后巡撫賀長齡與監生伍璦枝倡率紳民另建“孤貧房七十五間,于是養濟院共有房一百六十五間”6周作楫修,蕭琯等纂:道光《貴陽府志》,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十二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905頁。,收養孤貧“大口百六十五,小口三十七,共二百二”7周作楫修,蕭琯等纂:道光《貴陽府志》,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十二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905頁。,道光十二年(1832),“又額外收養孤貧三百九十八名”8平翰等修,鄭珍、莫友芝纂:道光《遵義府志》,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三十二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338頁。,道光二十三年(1843),貴陽府養濟院“額內額外共孤貧六百名”9周作楫修,蕭琯等纂:道光《貴陽府志》,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十二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905頁。,從其規模與收養額數上看,貴陽府養濟院當屬清代貴州區域內最大的養濟院。興義府養濟院有屋五間,“額收孤貧四十名”10張锳修,鄒漢勛、朱逢甲纂:咸豐《興義府志》,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二十八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544頁。。平越州“額設孤貧男婦共六十名”11瞿鴻錫修,賀緒蕃纂:光緒《平越直隸州志》,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二十六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292頁。,黎平府、古州廳、下江廳、松桃廳等地養濟院額養孤貧十八名,其他各地養濟院也收養不同數額的孤貧之人。清代養濟院遍設貴州各州縣,各養濟院設置額數收養孤貧,養濟院內有房屋供入院孤貧居住,每月發給入院者口糧,每歲發給入院者棉衣、褲等,并為入院者提供醫療、安葬服務。

(三)養濟院的資金來源

明代貴州養濟院的資金主要由官府撥款或部分官員捐貲,也有少量養濟院會購置田產等,用其收益補充用銀。至清代,養濟院經費來源拓寬,除官款或官員捐貲、購置田產外,還接受社會捐款,將善款進行理財、融資等經營。相較明代而言,清代養濟院的資金來源較為多樣。

關于明代貴州養濟院用銀數量在地方志中尚未見到詳盡記載,但養濟院所屬各州縣官員依明廷詔令設立或修繕,所需用費則由各州縣官府承擔。如弘治年間,巡按監察御史包裕重建貴州宣慰司養濟院,威清衛養濟院由指揮高節建,普安州養濟院“知州蘇北印建”12王耒賢、許一德纂修:萬歷《貴州通志》,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頁。,新添衛指揮錢效忠重修當地養濟院等。由此可見,明代貴州養濟院由各州縣官員以官款籌建或修整。明廷還詔令,“凡鰥寡孤獨,每月官給糧米三斗,每歲給棉布一匹”1懷效鋒點校:《大明律》,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51頁。;“若應給衣糧而官吏克減者,以監守自盜論”2懷效鋒點校:《大明律》,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51頁。,養濟院的鰥寡孤獨每月、每年可得官府發給一定量的糧米、棉布,發放者為各州縣官吏。明代養濟院發給收養者的糧米、棉布由官款撥放。另外,洪武年間,貴州巡撫江東之、巡按應朝卿在龍里縣設養濟院后,購置田產以其收谷作為養濟院用銀的補充,這種籌款方式至清代仍然保留。

清代貴州養濟院善款來源較為多樣。官款或官員捐貲承擔養濟院用銀的主要部分,另購置田產補充用銀。但為使養濟院收養資金穩定供給且向好發展,則需拓展善款來源,清代貴州養濟院接受社會捐款,并將善款進行投資以增加用銀。正安州養濟院與桐梓縣養濟院以官員捐貲、官款作為養濟院開銷,正安州養濟院“每年口糧、鹽、柴、衣、褲等銀俱系知州捐給”3平翰等修,鄭珍、莫友芝纂:道光《遵義府志》,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三十二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337頁。,桐梓縣養濟院“額養孤貧一十四名,歲共支米三十九石六斗四升八合,鹽、柴、衣、褲共支銀三十八兩六錢四分,俱知縣墊給,報銷后請領歸款”4平翰等修,鄭珍、莫友芝纂:道光《遵義府志》,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三十二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337頁。。遵義縣養濟院由道光四年(1824)知縣武占熊重建,額養孤貧二十七名,用銀除由知縣先行墊給,報銷后領取歸款外,還有“年租谷三百一十石”5平翰等修,鄭珍、莫友芝纂:道光《遵義府志》,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三十二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335頁。補充每月口糧發放。清代貴州社會慈善捐贈資金較之前代有明顯增多,遵義縣就曾募得善款銀五千兩。不少養濟院還將善款投資,以獲取收益補充養濟院用銀,如貴陽府養濟院從嘉慶七年(1802)至道光十二年(1832)間,“歷任布政使咸籌款交商生息”6周作楫修,蕭琯等纂:道光《貴陽府志》,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十二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905頁。,由于該養濟院善款較為穩定與充足,又額外收養了三百九十八名孤貧,貴陽府更多孤貧得以入院居住,社會穩定性也因此增加。

明清兩代貴州養濟院都由官設,均明定其收養額數,且以官款與官員捐貲作為養濟院主要收養用銀。但清代養濟院在明代基礎上發給收入者腰牌確認其年貌,以額內、額外區分收養對象,此舉不僅減少了當時暗藏的孤貧冒認現象,而且使得養濟院資金來源更具靈活性而增加其收養孤貧的數量。清代養濟院還向社會征募捐款并將款項投資獲取收益以增添養濟院用銀,養濟院規模得以擴充,許多養濟院因此增加了收養孤貧的數額。

四、結語

綜上,明清時期,貴州因自然災害多發、農業生產落后、人口逐步增加、戰事較多等因素,鰥寡孤獨人數不斷增加。在此情況下,明清王朝為維護其統治的穩定,繼續沿用南宋以來的做法,在貴州各地設置養濟院,對這些鰥寡孤獨進行安置收養。從史料上看,明代在貴州首設養濟院收養鰥寡孤獨,其設置規模與收養人數在有明一代呈逐步擴展和增多之勢;清代沿襲明代的做法,貴州養濟院的設置區域、收養規模和收養人數又在明代的基礎上增大增多,同時在管理上也顯得更為細致,如為收養者定制年貌腰牌,區分額內、額外收養,又采取征集社會捐款、投資善款等辦法擴大資金來源。明清在貴州設置的養濟院,從主觀上看,是明清統治者為了維護其統治穩定而采取的策略,從客觀上看,起到了對當時社會中鰥寡孤獨的救濟作用。貴州養濟院的設置時間雖然較晚,但史料保存較為豐富,對這些史料進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對于研究貴州古代養濟發展史是大有裨益的。

猜你喜歡
貴州
貴州劍河 多彩刺繡添技增收
今日農業(2021年21期)2021-11-26 05:07:00
貴州,有多美
鄉村地理(2019年2期)2019-11-16 08:49:28
尋味貴州——遵義
鄉村地理(2018年3期)2018-11-06 06:51:08
尋味貴州
鄉村地理(2018年3期)2018-11-06 06:51:06
沉醉貴州
鄉村地理(2018年3期)2018-11-06 06:50:10
多彩的貴州 多彩的茶
貴茶(2018年6期)2018-05-30 09:53:50
我與貴州茶一起
貴茶(2018年6期)2018-05-30 09:53:36
貴州,我還會再來——一個北京理工男自駕獨行環游貴州14天
鄉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4
貴州處處有宋意
鄉村地理(2016年2期)2016-06-15 20:29:24
民國時期貴州社會教育述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视频二区亚洲精品| 毛片视频网| 日韩av在线直播| AV熟女乱|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 精品夜恋影院亚洲欧洲| AV熟女乱| 亚洲中字无码AV电影在线观看| 2020国产精品视频| 91精品国产自产91精品资源| 国产在线观看人成激情视频|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 18禁黄无遮挡网站| 国产成人亚洲无码淙合青草| 好吊色妇女免费视频免费| 国产微拍一区|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高清日韩heyzo| 国产欧美日韩资源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在线观看 | 国内精品91| 免费a在线观看播放| 欧美色视频日本| 国产h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美女AV免费一区| 婷婷午夜天|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播放| 久草国产在线观看| 免费不卡视频| 日韩高清无码免费| 久久综合色天堂av| 啊嗯不日本网站| 中文字幕在线观| 欧美成人日韩| 亚洲三级a|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AV| 免费无码又爽又黄又刺激网站| 一本久道久综合久久鬼色| 五月天香蕉视频国产亚| 91国内在线视频| 9cao视频精品|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精品蕉| 国产成人亚洲日韩欧美电影| 手机在线免费不卡一区二| 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亚洲色图欧美激情|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国产免费网址| 9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精品久久 | 日韩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 国产毛片不卡| 91亚洲免费视频| 欧洲在线免费视频| 五月婷婷综合网| 全部毛片免费看|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一区二区理伦视频|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伊人成人在线视频| 一本大道香蕉高清久久|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无码AV| 国产黑人在线| 欧美一级在线| 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 成人日韩视频|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我| 亚洲浓毛av| 欧美中文一区| 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91系列在线观看| 片在线无码观看| 97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呦| 极品私人尤物在线精品首页 | 91蜜芽尤物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女同欧美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