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夏 靜 戚 晨
蔡學嶺童年生活條件艱苦,頓頓吃蘿卜白菜,拿紅薯當飯吃,加點小米就算佳肴。家里還有兩個弟弟和兩個妹妹。家大口闊,吃飯成了頭等大事。“每人每年200多斤糧票,平均下來一個人一天分不到1斤,根本吃不飽。”蔡學嶺感慨,12 歲生日那天,奶奶費盡周折找鄰居借了一碗大米,做出一小罐米飯。因為不忍看到弟弟妹妹眼巴巴饞壞的樣子,蔡學嶺把米飯分了一起吃,狼吞虎咽吃了個精光。至今,那米飯的香味仍是蔡學嶺最難忘的生日記憶。
分田到戶后,家中第一次有了余糧。過年時,父親當著幾個子女的面寫下了那副節儉持家的對聯,提醒全家人,有余糧也不能忘了過去的苦日子,任何時候都不能浪費糧食。
蔡學嶺的父親在世時常用古詩教育全家人:“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老人家習慣右手拈菜,左手在筷子下兜著,小心翼翼地夾菜,生怕掉在地上。
起初,孫子們每每看到還笑話老人家動作不雅。不過他自有一番道理:“我這樣做是怕夾起的飯菜撒落了。這動作是不好看,但決不會浪費啊!”蔡學嶺不僅支持父親的做法,不知不覺中也延續了父親的一些習慣,吃完飯時,還會用飯團或饅頭將盤底的菜汁蹭一蹭,“既不浪費,盤子也好洗一些,一舉兩得”。
一次,蔡學嶺參加老同學孫子的生日宴。宴會快結束時,桌上還有一大半剩飯剩菜。可能是抹不開面子,沒人起身打包剩菜。蔡學嶺皺了皺眉:“我們以前都吃過苦、挨過餓,雖然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但不能忘記過去,更不能浪費。今天我帶頭,把這些剩飯剩菜打包回家,請各位也打包吧。”老同學們紛紛表示贊同,都開始打包。
從蔡學嶺家中能找出不少“節儉”二字的記憶痕跡。
一本《漢語大辭典》,封面用廣告頁和布塊修補,書脊則用粗布縫制。這是16歲讀高一的蔡學嶺撿了一個夏天的知了殼換錢買來的,所以十分珍惜。還有一塊小黑板,邊緣裂開的縫隙里灌滿厚厚的粉筆灰。這是他1988 年買的,女兒、大外孫都是用這個來學習。“將來還能給小外孫用!”蔡學嶺笑著說。
在這種潛移默化地熏陶下,家里的小輩們也照著樣子模仿起來。
80 后蔡曉希是蔡學嶺的女兒,現在是兩個孩子的母親。“自打記事起,我就感覺我的父母跟別人的父母不太一樣。”在蔡曉希的童年記憶中,父親蔡學嶺一直非常注重節儉。自己的衣服、書包、文具袋要是破了洞或者壞了,父母總是給她縫好后接著用。在外面餐館吃飯,吃不完的飯菜鐵定會打包帶回家,一粒米、一口湯都不浪費。偶爾幾次,同學到家里做客,看到打著補丁的床單和被罩后便笑話她,這一度讓她覺得有些沒面子。直到為人父母后,蔡曉希才漸漸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理解了爺爺傳下的那句家訓。如今,蔡曉希不僅自己養成了節儉的習慣,也會教育孩子要勤儉節約,時常把“隨手關燈”“飯吃干凈”掛在嘴邊。
蔡曉希的兩個孩子都沒有辦滿月酒、周歲酒。孩子過周歲時,她就在家里做了一桌菜來慶祝。“這樣既減輕了親戚朋友的負擔,又避免了浪費。”蔡曉希說。
耳濡目染中,蔡學嶺的外孫習吉樊也是個“勤儉小達人”,他不與別人攀比,每天吃飯一粒米都不剩,草稿紙正反兩面充分使用,鉛筆用到只剩3 厘米,手都快握不住了,壓歲錢也從不亂花,攢起來購買學習用具和書本。作為班干部,看見其他同學有浪費的行為,還會及時提醒和制止。
疫情發生后,一家人吃飯開始實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吃多少夾多少,一定要吃完,決不浪費。
“我家雖談不上富足,經濟條件也算寬裕,但還是不能浪費。”蔡學嶺說,“要形成勤儉節約的風氣,需要從每個家庭做起,并一代一代傳下去。”近年來,蔡學嶺和女兒作勤儉節約報告50 多場。
2020 年9 月,蔡學嶺等10 位離退休干部提議湖北省廣大離退休干部帶頭做愛糧節糧的踐行者、文明家庭的示范者、時代新風的引領者。同年,“傳承勤儉好家風”宣講活動走進襄陽市襄州區中小學,集中宣講了蔡學嶺一家的先進事跡,鼓勵師生從每個家庭做起,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倡導節糧愛糧新風尚。(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