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前夕,高聳的云盤山終于有了一條攀沿及巔的道路。沿途登頂,心飛神馳。今年的云盤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熱鬧,更有春意。山道上走著車輛和行人,山間點綴著種植山茶果樹、松木、杉木的人們。山風習習,草木清香陣陣,不時傳來村民種樹的聲息,偶爾還有高亢曠遠的吆喝:“喂——種樹啦!”“喂——種山茶果啦!”
路通了,村民和山風一樣變得更加積極,大山聳了聳厚實的肩頭。
靠山吃山。對山民來說,山上種有樹,如同在銀行有存款。云盤山有豐富的山地資源,綠色是最壯實的底氣,最成色的是村民種植的山茶果、松樹、杉木。山上有古戰場遺址,有歷史傳說故事,有矮在腳下的近色,有遠在天邊的盛景,它們擁簇著激活村民的諸多念想。同合村布里屯隊長王應朝說,這是一條產業路,有了路,到云盤山上種樹的村民會越來越多,村民的夢想就會一個接著一個實現。
然而,實現夢想是要交付時間和生命成本的。山民的根在山,種樹得耐著性子等十年,如果不種樹就什么希望都沒有,就連養命之水都變得越來越少。在缺土缺水缺路的年月,山民總是把夢想寄托在山外的世界,同時又不想讓夢想埋沒在大山的皺褶里。沒有路,夢想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瘦弱,仿佛一點一點的細沙漸漸離開瘦弱的山谷,山民們一個接一個奔走他鄉。云盤山腳下的同合村同樣難逃這樣的命運。
在燕洞鎮北面連片的大石山區里有交樂、龍甲、龍鳳、龍田、同合五個村,故名“五弄片”。同合就是五弄片中的一個山村,因這里有漢、壯、瑤三個民族聚居,他們團結一致,同心合力,故得名。五弄片里,締造“人敢拼命,山河聽令”精神旗幟的龍田村始終走在前列,緊挨龍田的同合深受龍田精神的感染與熏陶,追著龍田走,總有一天能跟上。同合村黨支部沈書記說,貧困不可怕,怕的是沒有拼的精神。只要在走在闖,總會走出一片新天地。
2018年前同合村還是貧困村,全村26個村民小組659戶人家,幾乎每戶都有人外出務工,有的甚至舉家外出。父母外出打工,兒女也得帶到身邊讀書。這便是他們最好的出路。他們掐著指頭算:房子,是外出務工建起來的;車子,是外出務工跑起來的;本事,是外出務工長起來的……村里有老人講,同合村是走出來的活路,趕出來的生活。不走,守在山里窮活著。不走,永遠趕不上時代!
走,就是向著遠方;走,就縮短差距;走,就是迎來美好的明天。
2016年我們走進同合村結對子。調研時,幾個村民小組組長說,同合可以發展山茶油,可以發展茶葉,可以發展旅游。聽得出,山村的希望還是在山,在云盤山。同合村東南北三面環山,發展空間極其有限,只有西南面的云盤山是土坡地區,自然就成為村民播種希望的地方。然而,云盤山山高路陡,海拔1048.6米,沒有像樣的路,靠雙腳很難走出好前景,推進山區產業發展的前程難以預知。據說,有好游者,聽云盤山這名字特別誘人,同合這村名也很賞心暖人,還聽說山上有個古戰場遺址,便慕名前來。可是,因為山高路遠,來一撥走一撥沉一撥,沒有哪一撥能爬到山頂,沒有哪一撥留痕存跡。后來又有老板前來考察,看到山間云霧盤繞,仿若仙境,還真萌生了開發云盤山、發展云盤山茶的設想。但后來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弄成。有人說,如果有老板來開發,上山的路自然會通的;也有人說,如果同合人真正同心合力,不用他人,自己一樣能夠干成;還有人說,如果同合人同心合力,老板早就進來開發了。不管是哪種原因,有一點始終是繞不開的,那便是村里能夠講得話有點能耐的人大多外出務工了,要碰頭合計合計也還真不易哩。
就這樣,上山的路和山里的夢想慢慢冷卻下來。然而大山在,村子在,房子在,父母在,家就在,那種振興家鄉的念頭就不會斷。同樣,外出務工的腳步也不會停。每年春節一過,大多數年輕的勞動力匆匆地趕往打工的地方,接近年關如候鳥一般匆匆返回家鄉。也有春節不回來的,任由思念與勞作匍匐他鄉。與其說是他們在追趕著時間走,還不如說是時間逼著他們趕。小康路上,一個民族都不能掉隊。山村的每一點變化,都是在這樣的追趕下生發的。
外出只是短暫的忘卻,在哪都離不開手腳,奮斗是他們的一輩子。他們依然胸懷遠大美麗的夢想,像大山里蔥郁的樹木,在溫情盛大的陽光下,一代接著一代不離不棄。近幾年來,人們發覺回家的車輛越來越多,像春節探親的隊伍。很多時候父母們不希望孩子走老路子,希望孩子像山鳥一樣,飛出一片新天地。有的孩子會通過讀書走出大山,通過創業改變命運,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王家兩姐弟很懂事也很爭氣,父母為了他們長年在外打拼,他們一起努力成就最好的自己,成就自己的夢想。他們都知道自己的人生走向,堅信知識能夠改變命運,姐姐讀完大專又升本科,弟弟順利考上一所211重點高校。雨露計劃就像雨露,在成長的季節里給予他們滋潤。每逢佳節,他們都給我發來祝福和感恩的信息,字里行間寫滿溫暖。
有夢想懂奮斗就像鳥兒,總能飛到理想的森林,或翱翔廣闊的天空。
貧瘠的山地不能生產稻谷,只有玉米、黃豆、山茶果,不能滿足村民更多的愿景,只夠讓山民不饑餓。村里有句民諺:長種樹,短打工,不長不短養桑蠶。村里年紀偏大不便外出的,才選擇守在山里侍弄莊稼,種桑養蠶。長年累月在外奔走的山民,背著大山尋找新的出路。年輕有文化的進廠做工,年紀偏大沒什么文化的就蹲在街頭做零工,像覓食的山鳥,一有機會就撲上去,這日子就算豐富踏實了。曾家夫婦重建新房后又外出打工了,他們盤算著,自家的地趕不上他們的愿望,原來種植的桑地流轉給本屯未能外出務工的人家。種植的油茶,已經在春雨過后薅了一次草,還能享受到政府的產業獎補資金,這是曾家獲得的第二筆產業獎補。他們說這是及時雨,說這話時他們的臉上有春天的模樣。
天氣好不好,看天空就知道;人高不高興滿不滿意,看他們的臉龐就知曉。好時節好環境下,人們前進的腳步都在加快,因而總會有一個個好的收成。曾家夫婦雖然沒什么文化,沒多少底氣進廠,但實誠、勤奮,堅信“人勤地長寶,人懶地長草”的道理,不等不靠,戶外的建筑、搬運之類的苦工是他們的首選,他們說這些工作的收入比進廠的還高。加上小額信貸資金入股,既不妨礙他們外出打工,還有一點兒進補。他們的兒子三年前讀完高中就去廣東一家企業做機器操作員,雖然收入不高,但是能夠補給家用,崗位相對穩定還有上升空間。日子仿佛人體的肌體,一努力就滋潤。曾家細數幾年來最大的變化,還真的可圈可點:建起了理想的樓房,有了家庭水柜,女兒順利上了初中,尤其是產業路子走活了。
不怕風雨,是因為陽光雨露多了;不怕困難,是因為有了更多攻堅克難的底氣。同合村幾年來有了很大的變化,所有屯都通了硬化路,路燈都亮到家門,亮到了心坎上。家家戶戶都用上安全飲用自來水,云盤山上的清泉沿著自來水管汩汩地流進家里,流進人們充滿渴望幸福的心田。他們細數著,同合村這幾年共修建22條硬化路、13條砂石路,集中建設供水項目15個,家庭水柜200個,村屯和道路實現了綠化、亮化、美化。基礎設施、生產生活條件改善了,文化體育活動也日益豐富。同合村委陸主任說,外出務工的青年每年返鄉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開展文體活動,在文體活動里可以見到朋友見到鄉親,見到真實的自己。是的,家鄉誰也不會舍棄,何況家鄉變得越來越好了呢。
即使是在外面有了自己的世界與天地,有了更好夢想,他們依然會拿起手機探聽家鄉的發展變化,問候留守老人和兒童,打聽作物的長勢和農業的收成。山里的村民特別靈敏,當風翻過山梁,帶著泥土和青草的香味傳遍村莊,村民便明白這是大地懷春的氣息。大年節,計劃外出務工的村民總是反復思忖——走還是不走。如果走,他們就趁著大早趕緊上山,種植松杉、油茶樹,填飽自家的土地后,好放心外出務工。樹木也謙遜倔強,懂得堅守陣地,能理解村民的心思,落土之后頑強生長,不用人們侍候,只渴求雨水關照。只需春來的時候,村民能夠回來除掉那些瘋狂的草芥,給樹木留下通透的光亮和成長的空間。鄭兄夫婦連續打工已有23年,但堅決不讓土地荒蕪。每年趁著春節幾天假,就上山種植油茶樹,或者給油茶樹薅草。今年春節過后他們得到一筆山茶果產業獎補。現在政策這么好,他們就想,十年樹木嘛,到年老在外做不動了就回來陪伴這些油茶樹,給它們撿拾果子。讓鄭兄幸福的事還有很多,女兒嫁了個好小伙子,生了個可愛的外孫;兒子也結婚了并給他添了兩個孫子,孫子在老家的幼兒園里念書,享受國家的保教政策;兒子和兒媳正忙著重建樓房,前些日子剛封頂。
在山里,玉米、黃豆顯得嬌嫩高貴些,必須留意天氣,也需要經常侍候。業兄夫婦年紀偏大不能外出了,他們半輩子的努力就是讓兒女有點文化,謀求更好的出路。他們守在山里,侍候房前屋后的蔬菜、玉米和桑地,還有他們的“蠶寶寶”。兒子大學畢業、女兒高中畢業,都到廣東創業打工。兒子利用小額信貸開了一家蛋糕店,自己當老板,生意不錯,后來周邊的學校搬遷,生意淡了,不得不關了蛋糕店進公司謀職。他說反正不虧,最大的收獲就是有了創業經歷與“資本”,為他進公司就職積累了一些經驗,說不定哪天再重新創業。好政策給他壯了膽、鼓了勁、引了路。后來業兄夫婦聽從兒女的選擇,易地搬遷到縣城,便流轉桑地,隨兒子到廣東休養。
沒有苦就沒有甜,不奮斗就不知道幸福。
貧困是相對的,貧困家庭的困難程度和貧困原因各有不同,因病、因殘、因學等。誰都不愿意貧困落后,誰也不敢保證永遠不會落后,就像云盤山上的樹木,種類、大小、高低各不相同。即便是同一塊玉米地,每一棵玉米的長勢也不一樣,玉米棒的大小也不一樣。但它們都在享受著同樣的陽光雨露。只要有可能,他們都會奮斗著朝那一丁點的希望去努力。山上的樹木不因自己的矮小而放棄成長,也不因所在土地的肥瘦不均而抱怨,堅忍著,堅挺著,陽光和風都會適時饋贈它們,給予它們一樣的關愛,熱忱地陪伴它們成長。章兄的兒子兒媳很拼,他們長年在廣東電子廠做工,熟業務,懂技術,在車間里做中層管理人員。章兄近年來身體不好,只能在家帶孫子孫女。他養了一百多只雞,還種了幾畝山茶果。
在這幾年的結對聯系里,我感受最深的是,大家都在奮斗,都在擼起袖子加油干。向上的樹與向上的樹互相支撐,拼搏的人與拼搏的人在互相激勵,大家頭頂上是溫暖的陽光,腳下是通向詩與遠方的大路。

在貧瘠的大山里,每一個生命都很珍貴,每一棵生命之樹都值得鼓勵和珍惜。貧瘠山地里的樹木會在遷徙中不斷更生。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那些從大山深處移植而來的樹木花草,以獨特的姿態屹立。易地搬遷到小城居住的山民,也如樹木一樣生機勃勃。只是在他們的精神境域多了一份對家鄉的懷念,懷念像山林一樣在夜間瘋長。業兄說想不到大半輩子了還有老家,說的是布里屯,搬遷之前的那個村莊。有時,他會一個人沿著社區小溪邊向老家的方向散步,到拐彎處的一個石墩獨坐,陷入懷想。那些長年外出務工的兄弟姐妹,搬遷出來的人,每個重要節日里都返回老家。他們在與兄弟姐妹的敘舊中,都親切地感受到國家扶貧政策的溫暖光輝,走與不走都同樣充滿希冀。
“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在易地搬遷點,每家每戶都在盤算往后的日子,有的開小店,有的做門衛,有的做清潔工,有的進小區工廠,有的到了晚上還加入廣場舞之中,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小城。走近他們,傾聽他們的心聲,感覺到他們都有了開拓新生活的勇氣和主意。有的在城鄉的差距里找到發展的縫隙,把大山里的特產帶到城里,交換他們的所需,在城鎮鄉村之間奔波,制造一些生氣。孟龍兄在一家企業找到了門衛的工作,五十幾歲的人了,想不到還能找到一份工作,很知足。他說不管收入多少,只要是一份工作,讓他不停下來就好。他樂觀自信,對未來充滿憧憬。
特殊因素致貧的農戶都比較敏感,不太樂意訴說他們的苦衷,也不愿接納他人給予的同情。很多時候,他們隱忍并默默地拼搏著。這讓我想到山里的樹木,有心事的樹木。大山的植物面臨生長的競賽,森林世界優勝劣汰的法則極其殘酷,它們看來相當弱小,但十分頑強。在自然生態規律下,人類的憐憫往往無濟于事,還不如學陽光和風,自然而然地來到它們的身邊,不傷害它們,不破壞它們的生態,但讓它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與希冀。靠近這些敏感的農戶,我就當自己是一棵山里的樹木,與他們互相鼓勁,一起迎著春天張開翅膀。
大山有夢,沐浴的是太陽。樹木需要時雨,滋潤成長的勇氣;需要陽光,點燃奮斗的精神。山民何嘗不是如此。揮灑一絲絲雨,不用待到他們饑渴難耐時;播撒一縷縷陽光,不用等到他們寒冷難受時。在溫暖的陽光雨露里,他們最能夠感受到愛的恩典與力量,也知道如何在愛里奔向美麗的遠方。
這是一個值得懷夢的時代,也是一個兌現夢想的時代。這個時代,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期盼,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夢想。在同合村新春文藝晚會上,我看到舞臺上有別于往年的豐富與生動。流暢的舞姿,優美的旋律,五彩的畫面,一如山風捋過山頭輕輕搖動的樹木,在陽光的照耀下,展現勃勃生機。
作者簡介:十月,本名譚文勝,壯族,廣西作家協會會員,西部散文學會會員,著有散文詩集《審視與諦聽》《面對一株蘆葦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