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馬克思的土地倫理思想及其對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2022-04-05 02:20:36李凌波蘇百義
鄱陽湖學刊 2022年5期
關鍵詞:馬克思農業生態

⊙李凌波 蘇百義

當代農業生態問題日益凸顯,馬克思關于人與土地關系的倫理思考再度成為國內外學術界研究的熱點之一。盡管馬克思沒有專門論述生態農業的著作,但他對社會生態問題的分析與批判,對自然生命體的道德關懷,以及對人類福祉的至善追求,均對和人與自然和諧本質相關的生態農業有重要啟示。本文擬從生態倫理的角度對馬克思關于人與土地關系的倫理思考進行全面剖析,并以此聚焦生態農業文明建設,探尋一條適用于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擺脫生態困境的倫理道路。

一、馬克思的土地倫理情懷

馬克思將倫理關系的主體推演到土地,指出對土地承擔起道義上的責任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命之源,亦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所在。欲解決土地問題,需先建立新的土地倫理規范和土地道德觀念。

(一)“土地是財富之母”

土地是生命之本,從土壤養料的分解、轉化,到農作物的生長豐收,再到養育人與其他動物,自然萬物始終與土地保持著不可分離的血肉關系。肥沃的土地作為自然萬物的生命根基,遵循著特有的客觀規律,調動數十億計的微觀組織,以供養自然存在物的基本生存生活。同時,土地是人類社會活動的載體。人類作為較復雜的生命形態,通過自身自由自覺的勞動完成與土地之間相互交換、有機循環的生命過程。人與土地之間有機統一生命體的本質意味著土地是人自身的延伸,保護土地亦即關懷人類自己,由此人對土地的道德義務和生態責任得以生成和體現。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援引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說的“土地是財富之母”,不僅僅意指土地是農業勞動力的要素,且強調土地資源的稟賦優劣與農業發展水平和產出效益密切相關,即“農業勞動生產率同自然條件相聯系”。①馬克思:《資本論》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560 頁。這一人格化的“大地母親”的稱謂也并非是無意義的抽象比喻。母子關系奠基于人性中的偉大倫理關系,象征著對土地道義上的倫理關懷成為人的生態社會生活和自我實現的內在目的。這一生態倫理規范建立在人們面對農業問題進行自救的利益選擇之上。農業文明時代以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基礎,土地是人們安身立命之本,人們合理合法地保障自身在土地上的生命延續,對土地資源的使用程度也合乎人的倫理道德,從而發展出對土地的崇敬、感恩和愛護之情。此時土地的生態本質在人身上得以實現。工業社會一改農業社會以種植業為主的自給自足式自然經濟狀態。當土地和萬物對于貪婪的現代人來說成為單純的利益源泉時,生態倫理則以非主要的方式發揮作用。因而,現代農業活動加劇著人與土地之間的疏離、異化,是對土地的道德主體地位的剝奪。

(二)對資本主義農業的生態批判

生態倫理規定著人以關愛土地的方式從事農業實踐活動,然而現實卻是人類無節制地攫取土地賜予的財富。資本本性在農業領域的生產擴張表現為盡可能多地私吞土地的經濟價值,通過所謂“資本原始積累”暴力掠奪大多數農民的土地,將原本供全民享有的土地自然力歸為少數資本家的私有財產,形成適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大土地所有制”,即:土地所有權的壟斷者以地租的方式將土地租賃給農場主,而通過出讓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的農場主則對土地進行投資以期獲得超額利潤。但土地所有者為了取得更多的地租收入,他們并不愿意與農場主簽訂長期的租賃協議,而投入土地的固定資產又需要經過較長時期才能以折舊費的形式收回;因而農場主往往難以確定在租約到期時投入的生產要素能夠換回多少利益,擔心“不能期望在自己的租期內完全收回的改良和支出”。②馬克思:《資本論》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年,第700 頁。所以農場主為了在租期內獲取盡可能多的收益回報,往往從資本理性出發,采取掠奪地力的經營方式。不僅如此,資本主義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使得大量人口和經濟活動向城市聚集,一方面從農村“把食物和纖維運輸到千百公里以外人口聚集的新城市工業中心”;③John Bellamy Foster,“The Ecology of Marxian Political Economy,”Monthly Review, no.63,vol.4,2011.另一方面不但未將人類社會生活新陳代謝所產生的工業廢料、污染物和排泄物等作為肥料的垃圾返還到農村土地營養系統的循環之中去,反而使土地承受著由于生產和消費周期縮短而產生的城市垃圾的毒害。同時,為了使農業產出持續供應機械化大工業生產擴張,人們又開始高密度使用化肥、農藥、地膜等生產性要素,土地成為一個用來接收各種化學合成農藥的基底,加劇了地表土壤有機成分和礦物質的流失,導致微量元素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現代農業的發展進程已嚴重危及土地的生命穩定性、生態和能源的完整性,如大規模的森林砍伐和農田開墾引發水土流失、土壤沙化,使沃土成為不毛之地;地理環境優越的耕地轉化為非農業用地,被工業、建筑物侵占。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破壞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條件”,①《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579 頁。使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循環被截斷,造成資本主義農業物質變換過程中出現了一個“無法彌補的裂縫”。②馬克思:《資本論》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年,第918—919 頁。在馬克思看來,當人類社會活動合乎價值合理性與社會正當性時,有序的物質變換本身是一種善;而資本主義大經營方式的不可持續性和資本的貪婪本性同合理的農業相矛盾,阻礙了農業生態系統再生產的正常運轉,物質交換轉變為違背自然性和生活性的惡。對此,必須要在新的生態倫理之上重建人與土地間的物質變換和生態平衡。

(三)做關愛土地的“好家長”

近代以來,從自然界的控制中超拔出來的人類將自身的本質混同于對自然的占有,為自身確立了一個新的身份——自然世界的主宰者,在以實用和功利價值對待自然界的基礎上建立起“主奴式”的人與自然關系結構,竭澤而漁地盤剝自然資源,農民和農業生態環境淪為人類貪婪欲望的犧牲品。然而現代人以自由的名義對客觀自然的占有,反而使自身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也使其處于不自由的生存空間之中。這一悖論引起人們對將占有自然財富作為自身自由標志的反思。歸根到底,人與自然關系的惡化是人性危機的表現,是以物質幸福為中心的社會價值觀去道德化的結果,關鍵在于現代人在人性方面與自然發生了本質的對立。因而,要將生態系統從危機中解救出來,首先要把人從與自然相對立的關系中解放出來,實現人的本質向自然的復歸,為自己確認一個道德自律與生態正當的全新身份,以此重建生態倫理之上的人與自然物質變換的動態平衡和良性發展。對此,馬克思指出:“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年,第95 頁。人與自然之間有機統一生命體的本質內在地規定著人類理應承擔起善待和呵護自然界的責任。馬克思認為,人們“應當作為好家長把經過改良的土地傳給后代”,④馬克思:《資本論》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878 頁。人應如悉心照顧孩子成長的好家長一樣,給予土地以人性的關懷和善意。農業生產方式應建立在仁慈地使用土地資源之上,配合土地利用潛力以保護土地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合理合法地保證人類存在于土地之上。這時人的道德品質才是真正的良善,有德之人方可享受正當合理的、可持續的物質幸福。

(四)建立“合理農業”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多次提出建立“合理農業”的重要性,要求人們對土地進行“自覺的合理的經營”,以保護“人類世世代代共同的永久的財產”。⑤《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918 頁。但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人與土地之間物質變換無法修復的事實,證明建立“合理農業”是完全不可能的。“資本主義農業的任何進步,都不僅是掠奪勞動者技巧的進步,而且是掠奪土地技巧的進步”。⑥馬克思:《資本論》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579 頁。勞動本身具有生態本質,人類通過勞動過程一方面從自然界中取得維持生命存在的基本物質資料,另一方面又向自然環境反饋自身所產生的能量代謝,以此完成人與自然之間動態平衡的生命過程。然而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下,異化了的勞動導致人與自然間的物質變換處于否定狀態,導致人們在純粹滿足物質需要的自利性活動中,改變著自身的本性和自然界的自然狀態。這一掠奪式的農業經營方式對土地再生產必需條件的剝奪,斷送了農業生態系統的生命根基,從而演變成為資本主義農業的生態危機。對此,馬克思指出,解決農業生態危機的根本在于通過革命的實踐,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重建合理的生態農業制度。“合理的農業所需要的,要么是自食其力的小農的手,要么是聯合起來的生產者的控制”。①《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137 頁。“合理農業”以資本主義土地所有權的變革為立足點,力求使土地私有權經過公有化成為集體的土地所有權,在對土地資源共同占有的基礎之上重建個人所有制。“聯合起來的生產者……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物質變換”。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年,第928—929 頁。以協作經營方式建立起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系,減少了人們為個別利益最大化而濫用農業發展資源的可能性,同時也使科學技術在處理人與土地物質交換關系中的效率倍增,協助人們盡可能快地擺脫昂貴而具有破壞性的化學產品。一方面,共同利用生態技術以促進農業發展向規模化、集約化和可持續化轉型,例如“應用改良的排灌法,實行更合理的輪作,用骨粉作肥料等等”。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年,第599—600 頁。另一方面,提升化學和機械的發展水平以提高自然肥力的利用率和產出率。馬克思吸收了尤斯圖斯·馮·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的農業循環經濟思想并指出,技術進步和機器改良對于農業和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料的循環利用,可以創造出巨大的經濟效益。機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沒有使用價值的物質資源在新的生產中重獲利用價值;技術的進步,“特別是化學的進步,發現了那些廢物的有用性質”,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年,第385 頁。使改良后的污染物得以回歸農田補償流失的肥力,從而保證整個農業生態系統的良性運轉。

馬克思從道德倫理的角度展開對人與土地和諧關系的探尋,指出修復人與土地之間物質變換的斷裂的根本在于資本主義制度的瓦解,以此為基礎提出符合生態農業的價值理念和具體舉措。這一思想在“科學上是生態的,在倫理上是善良的”,⑤解保軍:《馬克思“人與土地倫理關系”探微》,《倫理學研究》2015 年第1 期。既飽含對土地的道德關愛,閃爍著人文關懷的倫理光芒;又使得科學改良土地與生態農業生產相輔相成,由此生成人與土地的和諧與自洽,為一個合理而繁榮的未來社會打牢基礎。

二、馬克思關于人與土地倫理關系的論述

生態倫理建立在“相互性”的邏輯基礎之上,要求人不僅承擔起對土地的倫理責任,更要考量人與土地之間存在“相對的”倫理價值關系,且要兼顧與后代之間的代際環境正義,在人與土地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人與土地的關系變成土地限制人的關系

在馬克思看來,自然界的存在狀態在“現實的人”的實踐活動中由與人無關的自在自然演化為確證人類本質的人化世界。現實自然具有銘刻人的行為印記、確證和表現人的本質力量的重要價值,體現出人與自然之間、各自然生命體之間的依存與利害關系。從這個意義上講,人類改造自然界的社會活動合理與否或生態正當與否,表征著人性的善與惡。當人類改造自然界導致的破壞反噬人類自身,使其嘗到報復的苦果,這便是人類的不幸和悲哀。

資本主義社會資本積累、增殖的本性對人的本質的異化和剝奪,使現代人徹底遺忘了自然的價值存在對于自身的道德要求。農業生產的非理性擴張以地租的形式掠奪勞動者創造的剩余價值,造成人類勞動與土地之間有機關系的解體,并構成農業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掠奪土地和勞動者的條件,即“剝奪人民群眾的土地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⑥《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880 頁。迫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受利潤驅使而從農村向城市流動、轉移,成為大工業生產中的被剝削者。人們涌入經濟發展迅速并急需豐富勞動力資源的工業城市,聚集在環境惡劣的臨時住所或貧民窟中,“位于城市中最糟糕的區域里的個人住宅……成為百病叢生的根源”;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年,第382 頁。獲取的食物是“用顏料和酒精制成的葡萄酒、面粉里摻上石膏粉或白堊粉、可可里摻上褐色黏土……”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年,第353 頁。食物、空氣、水等原本與生命健康息息相關的因素,現在卻成為死亡的幫兇。更為嚴重的是,在城市人口急劇增加之后,農業勞動力資源和自然資源更多更快地從農業部門流向邊際收益高的工業部門,致使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的生產力走向衰減,甚至不足以滿足人們對農產品的基本需求,表現為各國普遍出現的耕地壓力和糧食危機。這一危機的根源在于,城市和農村土地所有權的分化、農業與工業在空間上的分離造成社會代謝與自然代謝之間的斷裂,使人與土地之間原來的本真關系變成土地限制人的關系,成為犧牲人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破壞農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異化力量。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創造了對立,也創造了由對立走向‘一種新的更高級的綜合’的物質基礎”,在未來社會的自由王國中,“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年,第926 頁。從而超越人對土地的異化,實現城鄉之間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鏈條的完整性。由此可見,對自然界和自然存在物具有道德和生態正當性是實現人之為人本質的基本價值維度,以人性的方式改造自然界的道德實踐是人走向自由解放和崇高的必由之路。

(二)人與土地和諧共處的生態倫理

馬克思的物質變換理論蘊含著深刻的人與自然間的倫理關系,這一倫理關系的基本內涵是人與自然間權利義務的公平交換,體現為人與自然間在事實上是無償的利他關系,即一種公平正義的倫理道德關系。

物質生產勞動作為全部人類歷史的一個本體的基礎,使人類社會與自然界建立起物質交換、信息變換的有機聯系。這一過程的正常進行,不僅使得人們擁有從土地的恩惠中獲取自身生命活動的營養成分的權利,更要求人們承擔起反饋自身代謝物以供養土地生態系統的道德義務。由此可見,生態關系的基本內容是互利共生的,在這個權利和義務雙向交換的互利關系中,人與自然雙方既是主體也是客體。在人與土地的物質交換關系中,勞動是把客觀對象改造成為符合主體實際需要的過程,即人以自身的活動來調節與自然之間的新陳代謝的實際過程,在這一雙向循環的過程中建立起與自然界各環節的動態平衡關系。然而在現代農業生產活動中,農業環境主要用于滿足人片面的、即時的需要和享受,人們只承認對土地資源的占有權而忘卻了回饋有機肥料的義務,反而以自身制造的廢棄物變本加厲地毒害土地。換句話說,農田、耕地向人提供食物、向人類社會流動和轉化,而人類社會所消費掉的土地組成部分卻沒有重新回田循環利用。人類索取的程度遠遠超過土地的承載能力和自我修復速度,導致土地自然力的新陳代謝斷裂。人與土地關系的疏離、異化意味著人們忘卻了自身是土地資源的消費者同時也是供應者的身份,違背了人與土地之間的公平正義秩序。

生態倫理作為調節人與土地間有序價值關系的道德規范體系,一方面肯定土地的內在價值,要求人們將自身享有的權利建立在合理利用和保護土地的義務之上,以重建人與土地之間的健康關系,并在動態發展中優化。這體現了倫理的絕對命令對人的規約作用。另一方面,生態倫理也并不片面否定人對土地的工具性要求,而是要求人在堅守生態倫理秩序的基礎上從事農業活動。這一人與土地間和諧關系的人為指向性的現實基礎便是生態勞動,即一種建立在人與土地各自擁有平等的自由權利之上的良性物質變換活動。換言之,人們要按照對象內在的尺度、美的規律,以合理合德地使用自然資源,同時也要使自身消耗的資源作為有機物重回農業環境中。通過這一對等的權利義務變換,農業生產活動以合乎人的本性的方式進行,以實現人的本質向自然界復歸,自然界的本質進入人之中。這一人同自然世界的融合不僅內在地規定著人對自然萬物的道義擔當,而且包含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存在著代際倫理責任的正義要求,蘊含著永續使用農業資源的價值訴求,即:當代人作為土地的即時受益者,其對后代的生態倫理責任是通過對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表現出來的,這是人類生命延續的必然要求。然而當代人正在侵害后代人生命存續的權利,非理性的耕種方式瓦解了人類社會文明存續的自然根基,累積性的生態懲罰對于人類社會的未來發展而言將是災難性的。對此,馬克思強調土地是“世世代代共同的永久的財產”,①《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918 頁。人要以生命供給者的道德責任,對土地合理利用而不是成為將土地資源開發殆盡的勘察者,以此重建生靈和土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把改良后的土地留給后代。這對于保護土壤肥力持久性、保持代際平衡具有重要意義。如此一來,農業可持續發展才具有可能性和現實性。

三、馬克思人與土地關系的倫理思考對中國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馬克思重視審思和協調人與土地的關系,為人地系統動態平衡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持,也為當代中國構筑農業綠色發展價值觀、發展良性循環農業體系、加強生態農業的制度建設、實現科學技術的生態轉向提供了思想指南。在以科學、人性、和諧為核心理念指導下的農業生態文明現代化建設,呈現的是真、善、美的統一。

(一)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之真

客觀規律性是科學之真的根本,農業生態文明建設不僅要尊重和遵循人、社會及農業生態變化規律,更要契合農業文明的歷史邏輯,進而推進農業綠色轉型和良性發展。土地資源是農業發展的重要載體,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基礎。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農業生產方式不可持續性的批判,指出地力枯竭、土地荒蕪斷送了人類社會存續的自然根基。當前中國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仍面臨著嚴峻挑戰,存在著土地基礎地力衰弱、生產結構性矛盾、耕地人口承載狀況超載等問題。為了預防耕地質量退化、土地報酬遞減,在對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同時,應遵循生態平衡的原理,注意改良和培肥地力;在遵循農業生態系統內物種多樣、自然要素循環聯動、能量多層次利用的生態變化規律的基礎上,要堅持用地養地相結合的原則,對受到破壞退化后的土地生態系統予以生態補償,使其重回健康可持續狀態。

耕地輪作休耕制度的政策目標具有較強的可持續導向,其采用的是土地生態治理、科學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的良性循環方式,對于促進土地生態系統的健康穩定與產能提升,水源地環境保護,以及農田生物多樣性豐富具有重要作用,已成為推動優高農業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制度之一。因此,要積極探索多元輪作休耕模式,根據地區耕地土壤金屬污染和地下漏斗問題情況科學安排休耕時序,實施生態治理和保護修復。此外,秉持以生態價值長期利用為前提的適度開發原則,進一步推進耕地輪作制度的應用范圍和方法革新,按照專業合理的區域結構、時空配置分類實施、梯次推進,以實現耕地土壤性狀的優化,以及農業經濟作物品種的改良。具體做法如:休耕期間種植苜蓿或油菜等綠肥作物,增強土壤團聚體膠結,非休耕期利用豆谷輪套作和糧肥輪套作復種的生物因素養地,增強土壤肥力和作物穩產高產;針對西南、西北生態環境退化嚴重的地區,應因地、因時、因物制宜養地,以改種的保護耕作層的綠肥植物替代廢耕、棄耕方式;在休耕期間嚴禁農事活動,減輕土壤風蝕水蝕與農田生態系統脅迫。

馬克思還通過揭露一個個資本主義社會危害農業生態環境的短視案例,向人們展示耗盡地力追求農業高產的生產方式,必然會引發文明覆滅的災難性危機。歷史上中華文明的主干是農業文明,“農業生態文明的核心理念從歷史走來,不僅立足于傳統農業文明精華,而且包容化學農業文明的高效”。①蘇百義:《農業生態文明論》,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 年,第112 頁。因此,農業生態文明建設應立足于農業近現代發展歷史,在馬克思主義土地倫理思想的指導下,傳承中華傳統農耕智慧,使之成為世代傳承和珍視的文化價值。同時,還應改良現代生態農業技術,為農業生態文明現代化建設注入新活力,因為生態農業是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要重建農業資源保護與農業生產之間的和諧關系,堅持開發與環保、開源與節流并舉,處理好農業資源配置效率與穩產保供的關系,保證糧食生產和農產品有效供給的質量可靠和安全穩定。

(二)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人性之善

“欲將生態從危機中拯救出來,必須先將人從人性危機中解放出來”。②曹孟勤:《論人向自然的生成》,《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 年第5 期。農業生態文明建設以新的人性生成為標準,在與自然世界完成本質統一的人性之中建構生態倫理,成為實現人之為人生活的內在目的。馬克思土地倫理思想最鮮明的特征是人民性,強調農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是關乎人民生命安全、身心健康和生活幸福,關系世代子孫存續的基礎性產業。新時代背景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農業的要求不再僅僅是填飽肚子,更要求農產品綠色健康、農村景色優美、環境生態宜居。這就要求人們走出生態倫理工具化的困境,樹立生態良知、情懷和責任,在與農業自然要素生命聯動、協同共生中生成一種善的人性,進而轉變為維護生態道德秩序的“理性生態人”。要秉持尊重自然萬物的道德情操、遵循順應客觀規律的自然準則、深耕建設優美環境的生態實踐,與自然演繹出一副充滿生命氣息、融通和合的生態圖景。

特別是要具體到對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即生態農民的道德責任意識的培養。“新農人”是具備科學的農業知識、實施可持續的農業行為、具有深厚的農業生態情感和責任意識的“農民的新群體、農業的新業態、農村的新細胞”,③汪向東:《“新農人”與新農人現象》,《新農業》2014 年第2 期。他們已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動生態農業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政府應加大生態農民培養的政策導向和扶持力度,在生態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相統一的生態市場機制引領下,強化生態農民養成的利益動力;給予生態農民更多培訓和創業的機會,利用互聯網科技為生態農民整體素質提高及技能提升創造更多機遇;更重要的是,在道德約束的同時加強對生態農民生產行為的理性引導和法律規制,提高其對于農業生態環保的道德覺悟和法制意識。農民自身應實現從傳統農民向生態農民的角色轉變,要改變發展理念和價值觀念,樹立生態理性的農業發展觀,實現人的生態化;要將綠色發展理念落實到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否定和摒棄一切非人性的現象。比如,在生產過程中避免低效、高污染化肥和違禁劇毒農藥的濫用,積極采用恢復土地肥力和土體養護的生態方法;堅決抵制浪費自然資源的生活方式,并推進對生活廢棄物的回收利用,堅持綠色低碳生活方式。

在生態農業建設的基礎上又可延伸出健康農業,即在實現現代農業提質和增效的同時,實現增進民眾切實權益和民生福祉、滿足當代人與后代人需要的可持續發展,從而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這體現出農業發展“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當今人們對于生存認知的參照基點的變化,以及對美好生活標準界定的提升,促使其對于優質綠色食品、健康生活的需求越來越高,不斷追求享有綠色、無污染的農產品。在這種時代環境下,以綠色無公害為標識的生態農業在食品可持續供應能力、食品質量安全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農業產業結構中的占比也大幅提高。對此,要進一步健全全過程農產品質量和糧食安全監管體系,生產出更多有益于人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有機農產品。此外,還要喚醒農民在生態農業生產中的主體意識,賦予他們一定的主體權利,切實提高他們的參與度和幸福指數,使其在主動性、創造性的農業生產發展中走向自身的完善和全面發展,激發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因而,只有以符合人性的生態農業理念促使人們形成向善的生態理性,生態農業成果才能更多、更好地回饋于人,農業生態文明建設才能成為可能。

(三)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和諧之美

自然萬物的有機聯系和動態平衡對于保持美的形態至關重要。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呼喚著農業生態文明的到來,要求人們走一條農村經濟、社會及生態環境協同共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唯有如此,才能建設一個真正美好和諧的農業生態系統。

第一,要發展物盡其用的循環農業。循環農業是通過以量減化、再利用、可控化為原則,從源頭上減少農業污染物產生量,促使廢棄物重變再生資源,從而實現資源增值和能源節約、高效生產與環境友好共贏為核心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相較于靠高投入帶來農村經濟快速增長的傳統農業,要在全域范圍內實行循環農業生產是一個比較復雜而長期的過程。這就需要政策效應的引導、農業循環生產技術的推廣以及農民發展循環農業的高積極性。要以更加完善的財政支持與制度保證循環農業系統創造出更多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以此驅動農戶產生自覺進行循環農業生產的內在動力。例如,對于保護性耕作方式進行政策支持,對實施秸稈、根茬碎混全面還田或通過漚制發酵后氧化還田的免耕播種作業給予財政補貼;要因地制宜,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循環農業示范區,形成循環農業的品牌優勢,彰顯出循環農業的巨大經濟優越性。

第二,要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黨的十九大作出“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重大決策部署,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17 年10 月28 日,第001 版。因此,新時代城鄉融合發展的理論與方法的創新,要立足于實現國家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兩大戰略的雙重需求,厘清城鄉互動機理、協調城鄉耦合關系、優選城鄉融合發展的新格局、新模式和新路徑。首先應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從國家政策層面規劃和統籌城鄉深度融合發展的戰略體系和實施方案,為建設具有城鄉人口流動高自由度、城鄉產業高鏈合度和基本公共服務設施高普惠度的深度融合發展模式提供政策支撐。其次要發揮政府和市場的互動耦合作用。應以要素市場化自由雙向流動和優化組合來扭轉農村產業報酬率低于城市的困境。同時,要實現政府外部財政支持投入與市場培育內生動力的協同聯動,做好“市場決定、政府主導”的統籌銜接,推動城鄉共同富裕。最后要推進工農城鄉一體化治理機制。一方面,要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引領下,貫徹落實“在干部配置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的方針政策,②陳雪娟、胡懷國:《中國現代化進程透視下的城鄉關系演變》,《經濟縱橫》2021 年第5 期。切實提高鄉村居民的總體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另一方面,應以新型城鎮化建設為依托,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協同推進。

第三,要加強農業生態文明制度的構建。建立健全農業生態文明的制度體系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必然要求。在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農業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必須“立足于合情、合理、合法的三大原則”,①蘇百義:《農業生態文明論》,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 年,第159 頁。為實現農業生態、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一是農業生態文明制度必須合情,要依靠制度建設把農業生態文明的價值理念轉化為實踐。要以優化人、自然、社會的和諧關系為價值目標,把遵守生態農業道德規范的自覺性、自約束和自協同轉化為具有可操作性的規矩并付諸于實踐,推動形成現代生態農業創新主體的內在動力。二是農業生態文明制度必須合理,要通過制度創新推動農業生態文明制度的健康發展。要以生態理念為價值引領,在循環經濟理論和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指導下,以合理的制度環境和激勵機制適應農業發展中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實現農業經濟健康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統一。同時,應加快實施技術創新、文化創新的發展戰略,形成內在制度創新與外在技術創新相輔相成、協同推進的全面創新格局。三是農業生態文明制度必須合法,要通過最嚴格的制度規約對農業發展形成約束。要進一步完善生態農業部門立法,構建起各環節協調一致的生態農業法律法規體系;將生態農業發展的職能貫徹到具體責任人,明確生態農業不同利益相關主體的權利與義務;嚴格落實執法監督工作,根據生態農業產業鏈的現實運營情況出臺權利與責任清單,為生態農業現代化建設保駕護航。

第四,要運用農業生產的生態技術。生態技術是以維護生態平衡和穩定為基本出發點的技術,是在更高水平上促進人與社會、自然和諧共生、協同發展的綜合技術系統。一方面,要以農業綠色發展為目標,推動構建集高效、優質、低能耗和集約化為一體的現代化農業生產體系。要更好地利用自然循環原理改造和創新農業技術,加大對資源循環利用技術、節能減排技術等核心技術的攻關和研發力度,以實現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優化能源結構以及農業零污染排放的環保目標;要以市場機制為導向,推進農業生產標準化,延長環保產業鏈條,在自然環境承載限度下推動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協同增長。以政府政策為主導推動技術進步和科技成果轉化,助力生產出量多、質優的農產品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業生態技術創新也要體現出技術的人文關懷,即生態技術應用要有利于人的生命健康、自我完善和全面發展。另一方面,要以解決實際農業生產問題的實用技術為導向,提高生態技術的應用性、推廣性和產業化。應針對具體農業生產情況和農民接受能力配備專業化的農業科技推廣隊伍,發揮高水平的專業技術人才對于生態農業技術、法律政策推廣的帶頭作用和載體功能,引導農民掌握成本低、操作性強、簡單實用的環保新技術,并真正參與到生態技術的實際應用之中,使生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成現實生產力,農業生態文明建設才會扎實有效。

猜你喜歡
馬克思農業生態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今日農業(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生態養生”娛晚年
保健醫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住進呆萌生態房
學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態之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免费|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国产又粗又爽视频|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观看网址| 国产91小视频在线观看| 91免费国产在线观看尤物|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久久精品电影|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精品|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卡| 国产91av在线| 久久伊伊香蕉综合精品|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a免费毛片在线播放| 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老年人| 亚洲娇小与黑人巨大交| 97久久人人超碰国产精品| 午夜激情福利视频| 日韩高清一区 | 欧美日韩国产系列在线观看|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网站|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五月天高清| 国产成人精品2021欧美日韩|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蜜芽| 欧美午夜在线视频| 日韩a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欧美h在线观看| 免费看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APP| 国产免费精彩视频|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观看 | 精品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 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老年人| 久久精品丝袜|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日本人真淫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播放| 日韩一二三区视频精品| 露脸真实国语乱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一级毛片永久| 有专无码视频| 中文天堂在线视频| 日韩成人在线网站| 美女国内精品自产拍在线播放| 69av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开放后亚洲| 青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乱码不卡|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电影|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青草视频久久| 综合亚洲网|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免费一极毛片| 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 手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极品尤物av美乳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毛片在线直播完整版| 欧美在线精品怡红院| 国产jizz| 国产亚洲视频中文字幕视频| 97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蜜芽| 中文字幕自拍偷拍| 91亚洲精品第一| 久久亚洲精少妇毛片午夜无码| 免费在线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欧美激情第一欧美在线|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慰喷水| av一区二区无码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色淫影院| 国产91成人| 免费看久久精品99|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站软件| 手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AV在线麻免费观看网站| 色网在线视频| 国产噜噜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