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娟, 劉 彩, 劉 芳, 黃 方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化學工程學院,山東青島 266580)
光催化降解污染物技術具有低能耗、高效率、催化劑可循環利用的優點,是處理環境污染的突破口,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1-2]。以TiO2為代表的各種半導體材料是目前常用的光催化劑,憑借其化學穩定性好、光催化活性高、成本低、安全環保等優良特性,受到國內外科學家的廣泛關注[3]。然而,這一類催化劑在使用過程中也暴露出一定的缺陷[4-5],例如禁帶寬度高、可見光利用效率低、光生電子-空穴易復合,同時制備過程中通常采用的酞酸四丁酯、四氯化鈦等前驅體具有一定危險性,反應中用到大量酸、堿等腐蝕性的化學試劑。
目前對TiO2的改性研究主要圍繞:①利用離子或元素摻雜,促進光生電子的遷移;②通過構建復合材料降低禁帶寬度,更有效吸收利用可見光;③選擇合適的載體負載TiO2微粒,提升催化劑的循環回收率,減少損耗;④建立少污染、低耗能的綠色合成路線。研究表明[6-7],利用某些金屬對TiO2納米材料進行改性能夠有效調整能帶結構、調節光生電子-空穴對的復合速率進而提高光催化性能。此外Ong等[8]證明,將TiO2納米粒子負載到碳基材料上,能夠促進光生電子轉移,從而延長TiO2在光照射下產生的電子-空穴對的壽命,使得光催化效率有效提高。與此同時,仿生鈦化以其反應條件溫和、常溫常壓、綠色環保耗能小的優勢越來越受到重視[9]。
本實驗依托青島的沿海區位優勢,選取滸苔等海藻為原料采用KOH研磨-熔融活化法合成制備了生物基活性炭,并在此基礎上以有機鈦(Ti-BALDH)為鈦前體,利用仿生鈦化的方式合成TiO2-Cu-AC復合材料。在建立綠色合成路線的同時力圖通過海藻基活性炭的負載、銅離子的摻雜,提高TiO2復合光催化劑對光能的吸收,增強光生電子有效利用。
實驗試劑:氫氧化鈉、鹽酸、碳酸氫鈉、無水乙醇、羅丹明B、超細硫酸鋇、溴化鉀、三水合硝酸銅均為分析純,購自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二銨合鈦(Ti-BALDH)購自Sigma-Aldrich試劑有限公司;P25二氧化鈦購自德固賽集團。
實驗儀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Shimadzu UV-2450);熒光光譜儀(Hitachi FluoroMax-4);傅里葉紅外光譜儀(Thermo Nicolet 6700);X射線衍射儀(X'Pert PRO MPD);X射線光電子能譜儀(Escalab 250Xi);管式爐(GSL1500X)透射電子顯微鏡(JEM-2100);掃描電子顯微鏡(Hitachi S-4800);物理吸附儀(Micromeritics 3-FLEX)。
打撈青島近海的滸苔,洗凈并將其干燥后粉碎過篩,得到顆粒尺寸小于0.38 mm滸苔粉末。將滸苔粉末置于管式爐中在500℃下碳化120 min,然后在炭化滸苔中加入固體KOH活化劑(KOH/炭化滸苔質量比為3∶1),快速研磨后將混合料置于管式爐中,在N2的環境下,升溫至550℃,在此溫度下保溫30 min,然后繼續加熱至750℃,并保持60 min,最后依次用0.1mol/L的鹽酸溶液和超純水洗滌至活性炭pH值約為7,經過干燥、研磨和篩分后得到海藻基活性炭AC。
(1)表面官能團含量測定(Bohem測定)。稱取200 mg AC分別加入50 mL 0.1 mol/L HCl、NaOH、Na2CO3、NaHCO3溶液中,密封條件下以150 r/min的振蕩速度在室溫條件下振蕩48 h。然后過濾收集濾液,分別以0.1%的酚酞和甲基橙為指示劑,用0.1 mol·L-1的HCl和NaOH溶液進行滴定,精確記錄滴定終點時消耗的溶液體積,平行進行3次試驗。根據滴定體積差額計算不同官能團含量。
(2)比表面積與孔徑分析(BET)。利用物理吸附儀檢測海藻基AC在77 K的N2吸附量,并利用BET等方法對材料的孔道結構、比表面積以及孔徑分布進行分析。
常溫常壓下,取一定質量的AC于超純水中,用0.1 mol/L的NaOH溶液調節pH=10,并分別加入0、24、60、100、140μL的Cu(NO3)2(1.0 mol/L)水溶液。不斷攪拌下分別逐滴加入100μL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繼續攪拌30 min,隨后逐滴加入500μL二羥基雙(乳酸銨)鈦(Ti-BALDH),繼續30 min,將所得到的懸濁液在室溫下靜置反應4 d。然后離心收集沉淀,超純水洗滌多次除去未反應的APTES和Ti-BALDH,冷凍干燥后置于馬弗爐中650℃下煅燒2 h,得到不同配比的TiO2-Cu-AC復合光催化劑。
采用X射線衍射儀(XRD,X'Pert PRO MPD,銅靶電壓40 kV,電流30 mA)測試樣品的物相。采用掃描電子顯微鏡(SEM,S-4800,20 kV)表征樣品的顯微形貌結構。采用透射電子顯微鏡(TEM,JEM-2100UHR)表征樣品的顯微結構。采用X射線光電子能譜(XPS,ESCALAB 250Xi)對樣品進行成分標定及元素化學狀態分析。采用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FTIR,Nicolet i 67000)研究材料的分子結構和化學鍵。采用熒光光譜儀(PL,Hitachi Fluoro-Max-4)研究材料的光致發光性能。采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UV-vis,PECORD plus210)測量紫外-可見光譜。
以羅丹明B為污染物模型,測定一系列光催化劑產品在可見光照射條件下的光催化降解性能。具體步驟為:將25 mg光催化劑加入50 mL RhB水溶液(10 mg/L),轉移到配有循環冷卻水的光催化降解反應器中。反應器在黑暗中連續攪拌30 min以達到吸附平衡。然后用帶有420 nm長通濾光片的300 W氙燈作為光源,保持30 cm距離自上而下照射反應器,反應溫度維持在(25±2)℃,每隔一定時間取出少量反應液,并用0.45μm微孔過濾器過濾出去催化劑顆粒。利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檢測濾液的吸光光譜,取553 nm處的吸收值計算溶液濃度。
本實驗選取滸苔為碳源制備生物基活性炭,并利用仿生鈦化的方式合成TiO2-Cu-AC復合材料,具體步驟如圖1所示。

圖1 TiO2-Cu-AC復合材料制備流程圖
海藻基AC的物化性質分析結果如圖2所示。利用掃描電鏡對產品的微觀形貌進行觀察(圖2(a)),顯示AC具有發達的孔隙結構。通過物理吸附儀測定海藻基AC的比表面積和孔徑結構(圖2(b)),發現隨著p/p0的增加,海藻AC的吸附量快速增加,之后增加速度逐漸放緩最終達到平衡,脫附與吸附等溫線能夠重合未出現分離現象,屬于單分子層吸附,是典型的Ⅰ型等溫線,表明海藻基AC是微孔活性炭。計算可知海藻基AC比表面積為2 190 m2/g,平均孔徑為1.84 nm左右,分析結果與吸附曲線特征相吻合。采用XRD對所得的AC進行晶體結構的定性分析,如圖2(c)所示。XRD圖中存在兩個明顯的特征峰,其中一個強度較大的峰出現在衍射角24°左右,代表著無定型炭材料特征峰;另一個特征峰強度較小出現在衍射角43°左右,對應炭的(100)晶面[10],表明AC形成了一定的石墨微晶結構。通過FT-IR表征AC含有的有機官能團并與滸苔(EP)對比(圖2(d)),結果顯示EP存在C=C、C—O、O—H等豐富的官能團,得益于此,AC也富含大量的有機官能團,如C—H、C=C、C—O、C—C等。為進一步確定AC表面不同官能團的含量,利用Bohem滴定法進行測定。結果顯示,AC的表面官能團含量為2.28 mmol/g,以酸性官能團為主,存在著大量的羧基(0.87 mmol/g)、羥基(0.45 mmol/g)和內酯基(0.63 mmol/g),這些活性基團有利于AC的進一步修飾。

圖2 海藻活性炭的物化性能表征
利用掃描電鏡對產品的微觀形貌進行觀察(圖3(a)),TiO2-Cu-AC材料整體呈不規則塊狀,AC表面覆蓋著大量的TiO2球形顆粒。電子顯微鏡EDS分析(圖3(b))顯示TiO2-Cu-AC復合材料中含有C、O、Ti和Cu,這說明TiO2-Cu-AC復合材料已經制備成功。晶體衍射分析(圖3(c))顯示在衍射峰約為25.3°,37.8°,48.0°,53.9°,55.1°,62.1°,62.7°處時可以很好地索引到TiO2的(101),(004),(200),(105),(211),(213),(204)晶面,均對應銳鈦礦型TiO2(JCPDScard No.21-1272)。XRD圖中無明顯Cu峰(圖3(c)),分析原因可能有:一是含量少、結晶度低;二是Cu2+(0.068 nm)和Ti4+(0.072 nm)半徑相似,可能以替代的方式結合到TiO2矩陣中。

圖3 TiO2-Cu-AC復合材料的物化表征
利用X射線光電子能譜分析了TiO2-Cu-AC的元 素組成及化合價態。圖4(a)為復合材料的XPS全譜,進一步證明TiO2-Cu-AC中存在C、O、Ti,和Cu元素,圖4(b)為TiO2-Cu-AC復合材料的C1s的高分辨圖譜,顯示了兩個特征峰,主峰為sp2雜化的C—C鍵,285.15 eV處的峰可能是C—O、C—OH等基團的振動峰;圖4(c)為Ti 2p的XPS高分辨圖譜,圖中顯示有兩個特征峰,分別位于458.55、464.25 eV處對應Ti 2p2/3和Ti 2p1/2,兩個峰的鍵能差為5.7 eV,證明在復合材料中Ti4+是鈦元素的主要化合價態[11]。圖4(d)為Cu 2p的譜特征峰,特征峰從左到右分別對應著Cu 2p2/3、Cu 2p2/3、Cu 2p2/3和Cu 2p1/2,衛星峰也證明了CuO的存在,這與此前的研究結果一致[12]。

圖4 TiO2-Cu-AC復合材料的X射線光電子能譜分析
為研究復合材料的光學響應能力,對一系列樣品進行了紫外-可見漫反射表征。圖5(a)所示TiO2在紫外光區間有一個基本的吸收帶,在可見光區并無吸收,而TiO2-AC和TiO2-Cu-AC復合材料在大于400 nm的可見光區表現出明顯的光吸收。根據Tauc’s plots法計算了樣品的禁帶寬度[13]:

其中:α,h,ν,Eg和A分別是吸收系數、入射光子能量,頻率,半導體禁帶寬度和常數。TiO2、TiO2-AC、TiO2-Cu-AC的Eg分別為3.12、2.82和2.38 eV。復合材料的禁帶寬度減小能夠促進光響應范圍及強度的提升[12]。
采用熒光發射光譜來測試樣品的光生電子-空穴對的復合速度[14],如圖5(b)所示。復合材料的熒光發射峰型及峰位置與TiO2基本一致但強度明顯減弱,這表明復合材料光致發光效率降低,Cu和AC的摻入有效降低了光生電子-空穴對的復合速率[15]。

圖5 TiO2-Cu-AC復合材料的光譜圖
選擇有機染料RhB為模型分子來評價所得材料的光催化性能。在光照之前,先對反應體系進行30 min的暗反應處理,以保證污染廢水在樣品表面達到吸附平衡,然后再進行光降解反應。從圖6(a)中可以看出,可見光照射240 min,純TiO2催化RhB溶液的降解效率約為60%,TiO2-AC催化反應120 min后RhB幾乎完全降解,而TiO2-Cu-AC催化條件下,僅需90 min即可達到100%降解效率。實驗結果充分表明了TiO2-Cu-AC具有優異的光催化性能。

圖6 TiO2-Cu-AC復合材料可見光催化降解性能
根據Langmuir-Hinshelwood提出的動力學一級方程式對反應進程進行分析[14]:

式中:C0是RhB溶液的初始濃度;Cx是在光照時間為t時RhB溶液的濃度;k是光催化反應的速率常數。擬合結果顯示(圖6(b)),TiO2-Cu-AC催化的RhB可見光催化降解反應速率常數為0.035 48 min-1,約是TiO2的12.64倍。并且,實驗表明該復合材料在循環3次使用后,對RhB的光降解效率仍能夠保持在80%以上(圖6(c)),顯示出該復合光催化劑良好的穩定性。這主要歸結為AC與Cu2+改性的TiO2納米顆粒之間存在的光催化-吸附協同效應,TiO2經Cu2+改性后對可見光的光響應增強,且AC作為吸附材料,可以將污染物聚集在TiO2納米顆粒周圍,并且光生電子能夠遷移到AC表面,延緩了電子-空穴對的復合速率,從而增強了光催化劑在可見光下的光催化性能[16-18]。
本實驗以青島近海滸苔為碳源,制備得到表面含氧官能團豐富的活性炭,并以該活性炭為載體,采用仿生鈦化的方法,將原位生長的TiO2負載在AC上,并摻雜銅離子以得到TiO2-Cu-AC三元復合光催化劑。產品禁帶寬度降低到2.38 eV,在可見光照射下降解效率是P25 TiO2的2.4倍,一級反應速率常數為P25 TiO2的12.64倍。
本實驗集中了反應動力學、化學分析及其他相關的材料化學實驗的知識。涉及多種材料表征測試儀器的使用及表征數據的分析,其目的在于培養本科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綜合實驗能力,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與認識,拓展學生聯系實際,提升利用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問題的能力,通過觀察生活、文獻查閱、分析問題、動手實驗及研究性論文的撰寫,為學生今后從事相關工作,培養卓越的復合人才打下良好的實踐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