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應君
黨的二十大報告把“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作為重要組成部分專門闡述,明確提出要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建設用好國家文化公園,為新時代文物事業繁榮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針對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作出了系列講話和指示批示,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和黨的二十大精神,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新時代的文物工作方針,提出構建高水平的大遺址公園文明展示體系,打造“炎黃子孫的尋根之地、中華文化的朝圣之地、中華文明的體驗之地、華夏國學的研學之地”(以下簡稱“四地”)等重要文化標識戰略,明確了新征程上推動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任務。這對于充分發揮大遺址公園對鄭州市國民經濟、社會民生的積極輻射帶動作用,助推“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展現鄭州文物資源獨特價值和歷史文化深厚內涵,加快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等具有重要意義。
大遺址是我國在文化遺產保護中對規模特別大、文物價值特別突出的大型文化遺址、遺存和古墓葬等的一種獨特提法,具有規模大、遺存多、價值突出的特性。主要包括反映中國古代歷史各個發展階段涉及政治、宗教、軍事、科技、工業、農業、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歷史文化信息,具有規模宏大、價值重大、影響深遠特點的大聚落、城址、宮室、陵寢墓葬等遺址、遺址群及文化景觀。
大遺址是歷史上重大事件的發生地,是實證中國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5000 多年文明史的核心文物資源,是一個地方歷史底蘊、文化根基和地域傳統的見證和代表,承載著豐富的科學信息、歷史記憶、文化精神和社會認同。作為歷史事件的物質載體或證據,大遺址具有無可替代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文化傳承效益。
大遺址保護主要是通過劃定大遺址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通過對不同等級保護區域的限制性規則制定來實現。大遺址的固定性、真實性等特性決定了大遺址保護利用活動只能在大遺址區進行,其特性也決定了其自身衍生產業的相對局限性。因此,做好大遺址保護利用工作,要以大遺址的科學保護、世代傳承、合理利用為宗旨,深入挖掘大遺址承載的深厚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扎實推進保護傳承、研究發掘、環境配套、文旅融合、數字再現等重點基礎工程,使之成為新時代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亮麗名片。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有利于突出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價值,彰顯文化自信,有利于體現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實的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
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伯謙教授領銜的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編制的《鄭州大遺址片區保護利用戰略規劃》總結了鄭州地區文物資源的“四個重要核心價值”:鄭州地區是東亞現代人出現到農業起源的核心區;鄭州地區是華夏文明起源與形成的核心區;鄭州地區是中國統一王朝最早定都之地,是中國城市文明最早走向繁盛的核心區;鄭州地區是華夏傳統文化體系形成發展與多元文化匯聚交融的核心區。
鄭州位居天地之中,是華夏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核心區域,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世界歷史都市聯盟成員。在中華文明發軔、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留存有大量類型齊全、價值突出、內涵豐富、鏈條完整、傳承有序的歷史文化遺存和大遺址。全市擁有各類文物古跡近萬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3 處89 項,居全國省會城市第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23 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46 處。有“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和中國大運河鄭州段2 處世界文化遺產。“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工程”等國家文明各階段的重大文化工程中,鄭州都有大遺址入選,占據重要地位,更是黃河、長城、大運河三大國家公園的匯集地。由國家主導保護的150 處大遺址中,鄭州有6 處①鄭州商城、鄭韓故城、大河村、宋陵、古城寨、王城崗。,大遺址鄭州片區是“十二五”期間國家重點支持的六大遺址片區之一②國家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鄭州、西安、洛陽、荊州、成都、曲阜被納入國家重點支持的6 個大遺址片區。。《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公布的“十四五”時期145 處大遺址名單中,鄭州市共有6 處入選,位居全國首位③包括大河村遺址、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鄭韓故城遺址、鞏義宋陵和滎陽故城,其中,滎陽故城(含古滎冶鐵遺址)被列入大運河項目中。。鄭州市先后有15 個項目“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入圍,成為全國入選十大考古新發現最多的城市。在“20 世紀中國100 項重大考古發現”中,鄭州入選4 項④新鄭裴李崗新石器時代遺址、登封王城崗龍山文化遺址、鄭州商城遺址、新鄭東周鄭韓故城遺址等。,居全國省會城市第一。新鄭裴李崗遺址、鞏義雙槐樹遺址、鄭州商城遺址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近年來,鄭州市以考古發掘研究為載體,大力推進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在大型遺址保護、管理、展示中,探索出大遺址保護與城鄉建設相融共生的獨特模式。
1.2017 年,鄭州市在全國率先推出“生態保遺”公園建設模式,實現了大遺址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經濟建設緊密結合,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協調統一,使大遺址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積極力量。一大批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對外開放,成為古都鄭州的標志性文化符號,為打造“四地”提供了更多文化景觀和活動場地。
2.2018 年在全國范圍內率先試點實施考古前置改革這一創新做法,切實從源頭上實現文物保護利用,同時完善大遺址保護規劃和管理體系,加強基礎設施和保護利用設施建設,有效提升了大遺址保護展示利用水平,為打造“四地”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文物資源和文化內涵。
3.博物館建設取得了顯著進展,全市已建成各類博物館近百家,鄭州博物館新館、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及鄭州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館建成開放,鄭州紡織工業遺址博物館、大河村仰韶文化博物館、黃河國家博物館、中國古代冶鐵博物館等基本建成,非國有博物館異彩紛呈,為打造“四地”提供了良好的文化載體和活動場地。
4.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和中國大運河鄭州段先后成功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為打造“四地”提供了亮麗的文化名片。
5.黃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國鄭州少林國際武術節、世界旅游城市市長論壇、中國(鄭州)黃河文化月、“中國考古·鄭州論壇”、第九屆“博博會”等大型活動的舉辦,為打造“四地”營造了良好的人文環境,提供了品牌支撐。
鄭州市的大遺址保護利用取得了可喜進展,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成效顯著,但也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1.各級政府尚未完全意識到大遺址保護的重要性,沒有真正依法將大遺址保護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
2.大遺址保護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依然突出,遺址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受到限制,與城市化進程中其他區域的經濟發展差距擴大。現行的土地制度無法約束土地流轉交易造成的遺址資源保護用地缺失,加劇了遺址區內的文物資源保護用地轉變為其他建設用地的可能性。
3.保護與展示利用模式相對單一,設計雷同,存在可視性差,價值闡釋不足,大遺址“活起來”的辦法不多、活力不夠。鄭州15 項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只有西山城址、鄭韓故城、鄭州東趙遺址、鞏義雙槐樹遺址得到有效保護和展示,鄭州小雙橋遺址、新密李家溝遺址、鄭州老奶奶廟遺址、古城寨遺址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也只是停留在遺址公園的規劃階段,其他遺址在完成發掘、提取資料后,又被重新回填,并未較好的規劃與保護。
4.世界文化遺產后續規劃展示滯后。2010 年“天地之中”嵩山歷史建筑群、2014 年大運河通濟渠鄭州段成功申遺。但目前這兩處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理論研究和科技引領不夠,空間用途管制措施尚不完善,保護規劃與遺址公園建設滯后。
5.大遺址保護機構不健全、管理體制不順。主要存在大遺址保護管理機構較少,體制機制創新動力不足,人才隊伍建設亟待加強。管理部門未形成有效合力,各行業部門之間協調性差,同時還存在大遺址規格較高而保護管理層次過低,跨區縣遺址難以就保護利用實行有效的統一管理,導致大遺址保護措施無法落地。
6.專項資金投入少,規劃與落實脫節。鄭州市的許多大型遺址雖然完成了保護規劃,其中的一些也已經獲得了國家文物局的批復,但由于資金等方面的瓶頸,難以持續推進。
一是針對大遺址保護涉及的人口、土地、拆遷、環境、產業結構調整等復雜問題,應從政府層面為大遺址保護中各項社會治理問題提供一個可操作的政策依據。二是深入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中國絲綢起源等重要遺址考古工作,將考古研究貫穿于大遺址保護利用全過程,不斷廓清大遺址價值內涵,全面闡釋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燦爛成就以及對人類文明進步的突出貢獻。三是加快黃河文化公園,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老奶奶廟遺址、李家溝遺址、裴李崗遺址、雙槐樹遺址、青臺遺址、西山古城、東趙遺址、王城崗遺址、鄭州商城、鄭韓故城、大運河鄭州段等一批炎黃子孫尋根之地重要文化標識的大遺址考古公園建設。四是啟動以雙槐樹“河洛古國”為首的仰韶文化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以大遺址的科學保護、世代傳承、有效利用為宗旨,全方位展現鄭州大遺址保護利用成果和實踐經驗。
一是利用高新精尖技術為文物的傳播和展示提供技術支撐,提升大遺址保護利用綜合能力和整體水平,豐富展示內容,拓展傳播渠道,加快構建中華文明精神標識。二是積極探索保護和利用新模式,通過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與旅游、文化、民生融合,真正發揮考古遺址公園傳承文化、惠及民生、助推城市建設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作用。三是著力推進文物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構建文物資源與相關領域共融共創、共生共享的行業發展體系。
一是圍繞“考古中國”重大項目,“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和“夏文化研究”,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重點塑造“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體系。二是加強與世界各國的文明交流互鑒,積極籌辦世界大河文明論壇、世界古都論壇和鄭州考古論壇,與世界其他大河文明博物館合作,組織文物交流展覽,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物考古、歷史研究和學術交流,彰顯鄭州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一是進一步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文物工作格局,拓寬大遺址保護利用資金渠道,積極探索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新機制。二是構建覆蓋全面的考古工作體系,努力培養一支精通價值闡釋、遺產保護、國際傳播、文化創意、文化管理的復合型專業人才隊伍。三是進一步加強文物考古學科建設,通過重塑性改革打造現代新型科研機構,加強鄭州文物考古隊伍和能力建設,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助推“四地”建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