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軍行師,將在自專;進退內御,則功難成。(《三略·中略》)
【釋義】出兵作戰,將帥必須有專斷指揮的權力;軍隊的進退如果都要受君主控制,就很難打勝仗。
智者樂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貪者邀趨其利,愚者不顧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此軍之微權也。(《三略·中略》)
【釋義】聰明的人喜歡建功立業,勇敢的人總想實現自己的志向,貪婪的人追求利祿錢財,愚鈍的人不顧惜自己的生死:根據各自的不同特點使用他們,這是將帥微妙的用人之術。
圣王之用兵,非樂之也,將以誅暴討亂也。夫以義誅不義,若決江河而溉爝火,臨不測而擠欲墮,其克必矣。(《三略·下略》)
【釋義】圣明的君主進行戰爭,不是因為喜歡戰爭,目的是用它來誅滅殘暴、討伐叛亂。用正義討伐不義,就像掘開江河之水去淹滅小小的火苗,就像在靠近無底深淵的地方擠下一個搖搖欲墜的人,其成功是必然的。
挾天子而令諸侯,蓄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三國志·魏書·袁紹傳》注引《獻帝傳》)
【釋義】挾制皇帝并以其名義號令諸侯,蓄養兵馬以討伐叛臣,有誰能抵擋得了?
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三國志·蜀書·馬良傳》注引《襄陽記》)
【釋義】用兵打仗的原則,從精神上瓦解對方是上策,攻城是下策;從征服人心方面采取措施是上策,單純使用武力進行打擊是下策。
戰捷之后,常苦輕敵;古人杖術,軍勝彌警。(《三國志·吳書·陸遜傳》)
【釋義】征戰獲勝之后,常常苦于因輕敵而招致失敗;所以,古人的用兵法則,是戰勝之后更加警惕。
夫兵者,寧十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勝。(《衛公兵法輯本·將務兵謀》)
【釋義】軍隊,寧可十天按兵不動,不可一旦行動而不能獲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