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省能源局發布了《山東省壓煤村莊搬遷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
《辦法》共5章32條,主要規定了以下內容:
適應市場經濟體制要求,規定了三個層面的內容:在立法理念層面,要求以人為本、平等協商,牢固站穩人民立場;在制度實施層面,要求政府主導、程序公開,政府發揮組織、協調、保障作用;在具體操作層面,要求因地制宜、節約資源,做到煤炭資源和土地資源的最大化利用。此外,《辦法》將壓煤村莊搬遷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堅持民生保障與資源開發并重,確保村民生產生活條件達到或者超過原有水平。
《辦法》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結合現實工作情況,厘清了各級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的職責: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具體負責壓煤村莊搬遷實施工作,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和縣級人民政府負責組織領導;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和縣級人民政府負責壓煤村莊搬遷的部門負責組織協調,省壓煤村莊搬遷部門負責監督指導,其他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配合做好相關工作。
《辦法》確立了“縣報、市批、省備案”的操作流程:由煤礦企業向縣搬遷工作部門提出建議報告;縣搬遷工作部門組織編制搬遷方案;方案經公示,若半數以上村民有異議,由縣政府組織聽證;縣搬遷工作部門組織風險評估;縣政府上報,經市政府批準后,發布公告;市政府向省搬遷工作部門備案。針對新村用地問題,《辦法》分不同主體明確:煤炭企業提前5 年提出搬遷計劃,報縣政府負責搬遷工作的部門;縣政府組織有關部門和煤礦企業根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搬遷規劃;縣政府自然資源等部門進行新村選址并辦理用地手續,并確立了新村選址和舊村復墾的有關原則。
《辦法》根據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和各市具體情況,確立了足額補償、妥善安置、平等自愿、公開公正的原則,并聚焦三個方面對補償安置作出新的制度設計:授權設區的市政府制定具體補償安置辦法,明確補償標準等;實行產權調換和貨幣補償兩種安置方式;對測量登記、房屋評估、補償協議簽訂、新村建設等重點程序作出詳細規范,并對村民利益受損后的救濟途徑進行完善。
主要從監督機制、搬遷驗收、資金監督、檔案管理、投訴舉報等方面,規定了壓煤村莊搬遷監督管理制度。同時,強化了壓煤村莊搬遷中社會監督、村民全過程監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