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

華夏大地,從南至北,幅員遼闊,自古統一戰爭硝煙四起,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縱觀歷史,從魏滅蜀、晉滅吳、隋滅陳,到金滅北宋、元滅南宋、大清滅明,無不是北方壓著南方打,真正北伐成功的帝王僅朱元璋一位,其余情況下南方很少占到優勢。這是為何?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說到古代打仗就不得不提到地理因素,北方打南方,地理上就有著巨大優勢。
首先,對戰爭最重要的就是山川、河流。
這里所指的南方主要是江南地區(江浙滬),荊州地區(湖南湖北),加上巴蜀地區(四川重慶)和江淮地區(蘇北皖北)。巴蜀地區蜀道難,難于上青天,難攻易守的同時也很難向外擴張。所以北方打南方多是華北地區和關中地區向江南和荊楚地區進攻,而關中和華北聯合,加上山西和山東,組成天然屏障。這樣一看,北方地勢崇山峻嶺,無論是從江南地區攻打山東,還是從荊州地區路過中原攻打山西,都得從低打高。南方進攻北方面臨仰攻的不利局面,而北方打南方卻是居高臨下。
在古代,中原地區物產豐富、人口眾多,北方占據中原可以盡情享受中原物資和人口紅利,而南方一旦打過來,北方打不過還可以后退,反正有天險可守,養精蓄銳待到來年又可以繼續進攻把中原奪回來。南方就不同了,一旦占據中原,無險可守,繼續北伐進攻又面臨仰攻的劣勢,要多憋屈有多憋屈。
雖說南方還有長江天險可守,但江河畢竟沒有山脈牢固,一旦長江被突破,整個南方地區就會頃刻崩盤,一點緩沖的余地都沒有。
此外還有河流走向。北方一旦統一,就拿到了幾個重要河流的上游,比如控制了南陽就控制了漢水,也就是長江的上游;控制了汝南,就控制了淮河的上游;控制了山東就控制了泗水的上游。總之,對于北方而言,南方就是下游。上游打下游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后勤運輸。一旦開戰,河道就成了上游的后勤補給線,而下游打上游,交通得靠走,搬運得靠手,費時又費力,很快后勤保障就有跟不上的問題。
這一規律在世界歷史上也能找到蛛絲馬跡。比如埃及,靠近尼羅河口的地方經濟很發達,但是征服者總是來自于尼羅河的上游。
你以為打仗拼的只是武力值嗎?沒那么簡單。古代打仗,尤其是打統一全國的大戰,拼的可不只是誰能打,更重要的是糧草。
經濟基礎決定戰爭規模,而糧草決定了作戰半徑。
想象一下,一輛牛車拉著牲畜吃的草料還有人吃的糧食,一天能走多遠?這個距離除以2,一般就是作戰半徑,超過這個距離糧草就供應不上了。中國地域廣闊,古代交通不便,百萬大軍徒步去打仗,春天出發,冬天才到,一路上的吃喝都是大問題。沒有糧草供應是很難作戰的,加上南北方氣候不同,南方氣候溫和,魚米之鄉物產豐富,北方軍隊南征,沒有吃的可以就地取材,打下一片吃一片。
反觀北伐就沒那么簡單了。北方氣候寒冷,農作物生長周期長,打起仗來更是沒人種地,基本沒收成,南方軍隊打到北方,面對無主的荒地欲哭無淚。到了冬天守城一方堅壁清野,南方軍隊如果帶的口糧不夠吃,那就只能喝西北風了。

打統一全國的大戰,拼的可不只是誰能打,更重要的是糧草
想當年諸葛亮六出祁山,都在糧草問題上栽了大跟頭,最后含淚輸給司馬懿。
冷兵器時代,戰馬可是大殺器,騎兵打步兵就像成年人欺負小朋友,就算不正面硬剛,一小隊輕騎兵對你放兩支冷箭也受不了。
北方草原茂盛,產良馬,這就讓南方在與北方的對抗中處于下風。即便南方抵御成功,也很難反擊,騎兵四條腿,跑得快,步兵追不上,無法消滅對手有生力量;等過兩年,騎兵又卷土重來,打又打不過,追又追不上,最后只能在一次次沖擊中敗下陣來。
失去燕云十六州的宋朝,就是在騎兵的鐵蹄下被逼得一步步向南移,最后移到海里了。而明朝朱元璋能夠從南到北打跑元軍,很大程度上還得感謝元朝統治者。元朝愛養馬,全國各地遍布馬場,正巧朱元璋家門口就有一個,于是元朝統治者所養的戰馬,就成了朱元璋起義的“第一桶金”。
綜上,自古南征容易北伐難,也就不足為奇啦!
趙燕 薦自“羅輯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