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2月18日,雷鋒出生于湖南省望城縣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不滿7歲時,他失去了父母、兄弟等所有至親,成為孤兒。幼年的雷鋒,嘗盡了舊社會的種種苦難。他上山砍柴時,被惡毒的地主婆用刀在手背上連砍三刀,留下了深深的傷痕,從此也種下了他對萬惡的舊社會的仇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關懷下,雷鋒上了學,參加了工作。在他的心里,黨的恩情比山高、比海深,他發自肺腑地想要報答黨和人民的培養。
1960年1月,雷鋒光榮參軍。入伍后,他刻苦學習馬列和毛澤東著作,努力改造世界觀和人生觀,很快便入了黨,當了班長。除了完成本職工作外,他還經常利用節假日和休息時間做好事、助人為樂。入伍不到3年,雷鋒就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被評為“節約標兵”,當選為撫順市人民代表。沈陽軍區《前線報))專門開辟了“向雷鋒學習”專欄。
“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這句耳熟能詳的順口溜,是雷鋒助人為樂的真實寫照。勞累、單調的出差旅途,在雷鋒的眼里,卻是助人為樂的好機會。擦地板、抹玻璃、收拾小桌子、給旅客倒水、幫助婦女抱孩子、給老年人找座位、接送背大行李包的旅客……凡是看到、想到的好事,雷鋒全做了個遍。
1960年6月的一天,雷鋒出差回來,看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大娘在路旁嘆氣。他上前一問,原來老大娘是從山東到撫順來看兒子的,她不認識信上的地址,找不到兒子所在的地方。雷鋒一手給老大娘提包袱,一手扶著老大娘趕路,還拿出自己的面包給老大娘作晚餐。他東問西找,一直到晚上九點多鐘,才終于把老大娘送到她兒子家。還有一次外出,雷鋒在沈陽換車時,看見一位從山東來的中年婦女急著要到吉林去探親,可是不慎把車票丟了。雷鋒二話沒說,就領著這位大嫂來到售票口,自己掏錢幫她買了張車票,又幫著送上了車。大嫂問他是哪個部隊的,叫什么名字,他卻幽默地說: “我叫解放軍,住在中國。”
對于很多東西,即使浪費了一丁點兒雷鋒都覺得心疼。他釘了一個木箱子,里面螺絲帽、鐵絲條、牙膏皮、破手套,真是什么都有,他把這個木箱子叫作“聚寶箱”。要是車上缺個螺絲、壞了個零件,他都先到“聚寶箱”里找,能代用的就代用。
雷鋒的生活很簡樸,他從來不亂花一分錢。組織上每月發給他的津貼,他留下一角錢交黨費,兩角買肥皂,再用些錢買書,好擴充他的“小圖書館”,其余的錢全部存人銀行。每當哪位戰友家里有困難,每當聽到哪個地方遭災,雷鋒都會主動伸出援手,把錢寄給戰友的親人或捐獻給災區政府。他穿的襪子,補了一層又一層,最后完全變了樣,還舍不得丟;他用的搪瓷臉盆、漱口杯,上面的搪瓷幾乎掉光了,也舍不得買新的。
1962年8月15日,雷鋒在執行任務時不幸以身殉職,年僅22歲。1963年2月22日,毛澤東親筆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從此,雷鋒的名字和事跡家喻戶曉,學習雷鋒在神州大地蔚然成風。
2018年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向雷鋒墓敬獻花籃并參觀雷鋒紀念館時強調: “雷鋒是一個時代的楷模,雷鋒精神是永恒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不斷闖關奪隘,也需要更多的時代楷模。積小善為大善,善莫大焉,這和我們黨‘為人民服務 ‘做人民勤務員是一脈相承的。我們要見賢思齊,把雷鋒精神代代傳承下去。學習雷鋒精神,就要把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質追求融人日常的工作生活,在自己崗位上做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
2019年9月,雷鋒被中共中央宣傳部等9部委授予“最美奮斗者”榮譽稱號。
(選自《紅色基因傳承系列叢書·英雄故事》,蘇進、潘春勇、黃永倉主編,濟南出版社2021年版,有刪改)
紅蜻蜓說
學雷鋒紀念日是每年的3月5日。雷鋒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沈陽軍區某部運輸連的班長,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職,年僅22歲。1963年3月5日,毛澤東主席的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在《人民日報》刊登。此后,全國廣泛開展學習雷鋒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