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楠
近期,民進黨當局遏制兩岸融合發展再出新動作。據臺媒報道,僅3月就有至少10家陸企約百人遭到臺調查部門搜查約談。臺相關部門行為極為激進,不僅直接進辦公室搜查,甚至扣押設備與人員,還未審先判發布消息稱“陸企利用臺灣當地人非法從事半導體設計”,相關官員直言不諱要“以震撼性行為為'經濟間諜法'造勢”。
所謂“經濟間諜罪”是民進黨當局向民意機構提出增修的犯罪行為與罰則,對所謂“經濟間諜竊密、泄露給中國大陸或境外敵對勢力”可判處5-12年有期徒刑、罰款最高可達1億元新臺幣。值得注意的是,該法案仍處于審議階段,并未成法。島內以此痛批民進黨當局對部分陸企的打壓行為沒有正當性,屬于“綠色恐怖”。
事實上,這是民進黨當局掀起的新一波鉗制兩岸產業合作特別是高科技產業合作的逆流。自2016年蔡英文當局上臺后,推動臺經濟與大陸“脫鉤”便是其“漸進式臺獨”路線的重婆一環。在過去幾年中,民進黨當局為實現臺經濟“脫陸入美”可謂絞盡腦汁,比如花費巨額代價強推“新南向政策”、鼓勵臺企積極赴美投資,利用中美貿易戰大力吸引臺商回流島內投資發展,但兩岸經濟關系并未疏離反而更趨緊密。大陸海關統計顯示,2021年兩岸貿易金額相比2011年翻了一番,增長至3283.4億美元,大陸穩居臺灣地區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臺相關統計也顯示,2021年臺對大陸出口依賴度高達42.3%,兩岸貿易額占臺灣外貿比重從2011年的28.6%增長至2021年的33%,增長4.4個百分點。
民進黨當局也意識到與大陸“全面脫鉤”既做不到且只會讓臺商臺企蒙受巨額損失,便逐步將鉗制重點放在高科技領域,意圖追隨美對我實施“小院高墻”式遏制策略,強力限制兩岸在以半導體為代表的高科技領域深入合作。此次遭民進黨當局打壓的在臺陸企便主要集中在半導體領域。更惡劣的是,民進黨當局難以明令禁止臺高科技人才赴陸資企業工作,便采取襲擾手段,意圖制造寒蟬效應。
客觀而言,當前臺半導體產業(特莉是芯片設計與代工制造)技術水平相較大陸仍有一定優勢,這與臺起步較早、產業體系發展較為完備、較易獲得國際技術轉移密切相關。但近些年大陸半導體產業正呈現加速發展態勢,尤其在充沛科技人才儲備、巨額資本投入與龐大市場規模支持下,前景可期,需要的只是時間。
民進黨當局強力限制兩岸高科技產業合作極不明智。這無法改變島內人才西進大陸發展勢頭,據島內最新公布的針對80后就業調查顯示,56%的人想離開臺灣工作,有33%的人首選大陸。與大陸更高的薪酬待遇和更寬廣的發展空間相比,民進黨當局的遏阻舉措難有實藤效果。這還可能激化兩岸產業競爭甚至內耗,面對大陸產業升級,臺灣高科技產業如能找準相應位置、積極嵌入大陸產業鏈,將獲得更大發展空間。相反,民進黨當局如果死抱防范甚至敵對思維,當前臺灣為數不多的優勢產業就可能重蹈被替代的覆轍。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民進黨當局積極配合美戰略需要、促成臺半導體赴美投資實屬與虎謀皮,近期美政府為半導體產業提供巨額補助,但只有美本土企業才能獲得。島內有識之士已發出警告,臺積電可能變成美同行業競爭者的職業訓練所。
由此可見,拋棄“臺獨”意識形態,在發展壯大中華民族經濟視野下,按照市場規律推動兩岸產業深度融合,才是臺產業尤其是高科技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副研究員)
環球時報2022-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