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世界移動通信大會近日在西班牙巴塞羅那舉行,今年大會主題為“連接釋放無限可能”,在為期4天的大會中,來自全球約150個國家和地區1500家企業的業界人士就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人工智能和云網絡等焦點議題展開了探討。
本次世界移動通信大會是著眼于后疫情時代走向正常的首屆大會。據大會主辦方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的數據,今年的大會吸引了超過6萬名參會者,雖然與2019年最高峰的11萬人仍有不少差距,但已經開啟了走向正常化的步伐。今年的大會上,大部分業內企業都恢復了線下展覽,現場各展臺前也人潮涌動,顯示出行業內企業和消費者的信心正在逐步復蘇。
自5G全球規模商用2年多來,在網絡覆蓋、終端、用戶規模等方面發展迅速。據全球移動供應商協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球200多家運營商已經部署了5G商用網絡,5G連接數超過7億,商用終端超過1200款。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在本屆大會上發布的最新報告也預測稱,受疫情后經濟復蘇、5G終端銷量增加和網絡覆蓋率增加等積極因素推動,全球5G連接數量到今年年底將超過10億,2025年底,全球5G連接數量將達到20億,占移動連接總量的1/4,5G網絡將覆蓋全球2/5的人口。
而隨著5G商用步伐的不斷加快,基于5G技術的創新應用產品和場景也在交通、工業制造、醫療保健等領域不斷拓展。在本次展會上,法國電信公司展示了其與西班牙瓦倫西亞大學的一項合作成果,依靠5G的超大帶寬和低延遲,現場參觀者可以實時傳輸控制命令,實現對數百公里外的瓦倫西亞水族館中無人機的實時控制。西班牙電信公司則展示了一個智能酒吧服務員機器人,借助5G和人工智能等技術,機器服務員可以進行多個語種服務,實時接收和制作訂單。
近年來,被業界給予極大關注的“元宇宙”也成為本次大會的熱點。西班牙電信公司推出了“元宇宙”展臺,參觀者可通過該平臺虛擬參觀實體展區,并參與現場演講和演示等活動。韓國SK集團也在大會上展出了其“元宇宙”產品ifland,參觀者可以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在“元宇宙”中沉浸式參與音樂會,與虛擬人物互動等。
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指出,“元宇宙”雖然尚處于起步階段,但對行業內企業來說是新的機遇,“元宇宙”可以在5G時代實現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等多種技術的融合,創造新的服務業態,從而獲得增量收入。
華為、中興、小米、榮耀等眾多中國企業在今年的大會上設立展區,或發布手機、電腦等終端新品,或展示5G產品和相關解決方案。多家中企相關產品、方案或項目獲得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頒發的“全球移動大獎”。
按具體獎項分,天津港與華為、中國移動共同打造的“5G+智能港口”項目獲得“最佳互聯經濟移動創新獎”,中國聯通、海南省衛健委和華為聯合打造的“5G智慧醫療點亮海南健康島”項目獲“最佳互聯人類移動創新獎”,中國移動和華為的綠色5G項目獲“最佳氣候行動移動創新獎”,北京聯通和華為共同獲得“5G產業合作伙伴獎”,中興、OPPO等企業也斬獲獎項。
華為在大會上展出了會前剛剛面向全球消費者推出的7款智慧終端新品,包括筆記本電腦MateBook X Pro 2022以及華為首款墨水平板電腦MatePad Paper等。中興通訊也發布了多款機型,包括其新旗艦努比亞Z40 Pro及中高端BladeV40系列。
此外,中國手機廠商榮耀在本次大會上也正式發布了旗下最新旗艦手機——榮耀Magic4系列,包括榮耀Magic4和榮耀Magic4 Pro兩款產品,標志著榮耀Magic系列將全面進軍海外市場。“2022年榮耀將加速國際化進程,大力拓展海外市場。”榮耀終端有限公司CEO趙明表示,目前榮耀已經在日本和法國都開設了研發中心,將持續加大全球投入,把更多產品和創新體驗帶向全球更多市場。
OPPO在本次大會上也正式發布了240W超級閃充技術,9分鐘即可將等效4500mAh電池充至100%。“中國的科技產品和創新技術在本次大會上得到媒體和行業、消費者的認可,我們感到非常自豪。”OPPO海外銷售與服務副總裁張洲川表示。
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由于原材料短缺、工廠停產、運輸擁堵等因素,制作芯片所需的半導體在全球范圍內出現供應危機,導致電子設備制造商陷入無“芯”可用的窘迫局面。從汽車、電腦、電視、游戲機到手機,多種產品生產都深受影響。
大會主辦方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會長葛瑞德認為,當下全球芯片短缺狀況“令人擔憂”。他說:“這會影響我們推出新款手機或其他科技設備。”
除供應鏈問題外,芯片短缺危機另一大原因在于當今社會對電子設備需求不斷增長,而供應沒有相應跟上,導致供需不平衡。芯片制造商高通公司歐洲總裁兼全球高級副總裁恩里科·薩爾瓦托里在大會一次圓桌會議中說,當下關鍵問題在于“芯片工廠的產能沒有跟上全世界數字化轉型的增長速度”。
高通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克里斯蒂亞諾·阿蒙在大會主題演講中說,芯片短缺危機表明“半導體對未來各國以及各行業經濟來說不可或缺”。
為從根本上解決缺“芯”問題,繼去年美國宣布計劃投資520億美元加強芯片供應鏈后,歐盟今年2月也公布了籌劃已久的《芯片法案》,計劃投入超過430億歐元,在歐洲本地推動芯片的自主研發和生產,減少對亞洲和美國的芯片依賴。布魯塞爾方面希望,到2030年,全世界將有20%的芯片產自歐洲。
(本刊綜合人民網、新華社、《中國貿易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