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邵萍 趙衛東

患者朱女士,29歲,已婚未育。因經期延長2個月至醫院就診,B超提示宮腔占位,考慮子宮內膜息肉可能,遂做“宮腔鏡檢查+子宮內膜息肉摘除+子宮內膜活檢”,術中見:宮腔形態正常,內膜中厚,下段見一枚息肉,宮腔內膜片狀出血充血,可見粟粒樣小息肉樣改變。術后病理顯示:子宮內膜息肉,不排除子宮內膜非典型息肉樣腺肌瘤。
什么是子宮內膜息肉?
子宮內膜息肉為子宮內膜局部良性結節狀突起,由纖維結締組織、局部血管、子宮內膜腺體構成。子宮內膜息肉好發于育齡期女性,主要臨床表現有不孕、痛經、經量異常、子宮異常出血等,影響女性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除年齡因素外,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也是導致子宮內膜息肉的危險因素。
根據來源和特點,息肉可以分為四類:功能性息肉(源于成熟的子宮內膜)、非功能性息肉(源于未成熟的子宮內膜)、腺肌瘤型息肉、絕經后息肉(又稱萎縮性息肉)。較小的子宮內膜息肉可自行消退,較大的息肉治療主要依靠手術。宮腔鏡手術是子宮內膜息肉患者診治的“金標準”,在臨床應用廣泛,但子宮內膜息肉術后仍存在一定概率的復發,需引起重視。
什么是非典型息肉樣腺肌瘤呢?
子宮內膜非典型息肉樣腺肌瘤又稱為非典型腺肌瘤樣息肉,是一種少見的子宮局灶性息肉樣病變。多見于育齡女性。這是一種具有惡變可能的良性宮腔病變,發病年齡 40 歲左右。該病主要表現為不規則陰道流血和不孕。不規則陰道流血是最常見的癥狀,少數因不孕行宮腔鏡檢查發現,部分于行診斷性刮宮術及子宮切除術后發現。子宮內膜非典型息肉樣腺肌瘤大多數為單發,少數為多發。據國外研究報道,子宮內膜非典型息肉樣腺肌瘤多發于子宮下段及宮頸管內;而據國內研究報道,其可發生于宮腔、子宮下段及宮頸管,且宮腔內子宮內膜非典型息肉樣腺肌瘤并不少見。
子宮內膜非典型息肉樣腺肌瘤的病因及發病機制
子宮內膜非典型息肉樣腺肌瘤的具體病因及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清楚。有研究報道稱,可能與長期服用雌激素類藥物有關,在長期服用雌激素的子宮內膜非典型息肉樣腺肌瘤患者的病變標本中發現了雌激素受體、孕激素受體,而在其正常內膜腺體中很少發現雌激素受體。
B超檢查僅能發現宮內占位或宮內膜增厚,只能作為初步檢查。宮腔鏡下可以直視宮腔,但在肉眼觀察下,很難將其與子宮內膜息肉及子宮黏膜下肌瘤區分,故子宮內膜非典型息肉樣腺肌瘤的最終診斷均依靠術后病理診斷。宮腔鏡檢查時如發現瘤體表面有豐富的不規則血管且伴子宮內膜增厚,應警惕子宮內膜非典型息肉樣腺肌瘤的可能,需對病變組織進行病理檢查。
子宮內膜非典型息肉樣腺肌瘤的治療
根據患者年齡、臨床癥狀、生育要求及是否有其他并發癥,選擇個體化治療方案。因其為良性病變,若無其他并發癥,可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術。對子宮內膜非典型息肉樣腺肌瘤患者應制訂個體化治療方案:對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行宮腔鏡手術切除病變,術后可輔以大劑量孕激素治療,進行子宮內膜活檢隨訪;對無生育要求的年輕患者,可在孕激素治療后宮腔鏡檢查病理陰性的條件下,宮內置入曼月樂環,定期隨訪;對年齡較大、無生育要求或不能密切隨訪、細胞異型性高等高危因素者,可行子宮切除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