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國平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廣安市第六次黨代會提出實施同城融圈、優鎮興鄉、品質主導、產業支撐“四大戰略”,鄰水縣將牢牢抓住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大機遇,以“四大戰略”為著力點,在全域全程全力融入重慶都市圈中爭當先鋒、作出示范,為建成川渝合作示范區作出鄰水貢獻、展現鄰水作為,切實把廣安市委美好藍圖轉化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加強川渝高竹新區資金投入、用地指標保障,聯動謀爭渝北—高竹新區市郊鐵路等重大功能項目,推動新區2025年實現GDP120億元以上,爭創國家級新區。加快建設明月山綠色發展示范帶、合(川)廣(安)長(壽)協同發展示范區,推動交通物流、產業協作、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領域更深層次合作。
全面對接重慶“鐵公機”立體交通網絡,扎實做好渝廣城際鐵路、廣忠黔鐵路、廣涪柳鐵路等項目前期工作;積極推動合廣長高速、城宣大鄰高速等項目落地開工,加快推進G65包茂高速高竹互通及連接線、G210高灘至川渝界改建工程等項目建設,聯動重慶建立交通綜合管理平臺,全面融入重慶1小時通勤圈。
加快推進交通聯建聯管聯運、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等7大領域42項集成改革任務,率先在毗鄰地區規劃統籌、政策協調、協同創新等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為推動縣域深度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探索路徑、積累經驗、作出示范。
堅持特色化發展思路,以豐禾為中心鎮,聯動袁市、兩河、復盛、八耳鎮按照城鄉融合發展路徑,共同打造鄰東縣域副中心融合發展區;統籌推進高灘工業重鎮、九龍田園小城鎮、柑子森林小城鎮、興仁康養小城鎮等4個重點鎮建設,打造功能齊全、產業繁榮、特色鮮明的新型城鎮,點狀突破提振縣域經濟。
全面對接重慶毗鄰地區鄉村規劃,堅持連片、組團、協同發展,全力推動鄰西南產城景融合發展區、鄰東南都市農業融合發展區、鄰西北生態農業融合發展區、鄰東北農旅文融合發展區“四大片區”建設,加快重塑空間布局,增強要素資源集聚能力。
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為牽引,抓實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探索土地入股、訂單收購等模式,加快建設“美麗鄰水·宜居鄉村”,推進鄉村振興“三級聯創”,爭創全省鄉村振興先進縣。
推動數字化轉型,發展整車設計、整車制造、系統部件等產業鏈終端產品,大力培育本土摩托車整車總裝,促進工藝流程改造和產品迭代升級。加強5G、大數據等新興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推進千兆光纖接入和擴容升級,建設一體化工業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
——緊扣拓格局,擴大開放水平。突出抓好雙招雙引,聯動重慶毗鄰地區開展聯合招商,全力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稅收貢獻大、產業帶動性強的優質企業,推動渝鄰兩地人才共招共用、柔性使用。以開放倒逼改革,持續開展營商環境指標提升行動,加快實現川渝毗鄰地區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行政審批結果互認,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
對標重慶城市品質和內涵,堅持“東擴西延南進北拓中優”,高標準規劃建設東部未來城,提檔升級西部商貿城,加快建設南部溫泉城,擴容豐富北部美食城,涵養更新中部文化城;統籌推進棚戶區和老舊小區改造,豐富提升黃桷樹、銀鼎山公園品質,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推動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升7個百分點以上。
以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強化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后續管養護,打好長江流域“十年禁漁”攻堅戰,聯動毗鄰地區構建重慶北部生態綠廊,落實碳達峰、碳中和部署,全面完成“十四五”能耗雙控目標任務。
加大民生投入,細心呵護“一老一小”,推動區域就業協同發展,推動社會保障服務與重慶全面接軌,深化渝鄰教育合作交流,推進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醫院“創三甲”,不斷擴大優質公共服務供給。
壯大“231”現代工業產業體系,打好裝備制造“266”攻堅戰,培育以專用車整車、汽車電子、動力電池及驅動電機為主的汽車制造產業鏈,推動廣安高新區創建國家級高新區,打造500億級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力爭培育規上工業企業50戶以上,加快建設西部裝備制造基地。
挖掘“三山兩槽”文旅資源,提檔升級五華山、天意谷等旅游景區,大力發展田園風光、農家休閑、傳統古村等“城郊型”鄉村游,唱響溫泉養生、運動健身、文化內涵等體驗游品牌,強化旅游要素供給,爭創國家AAAAA級景區1個,加快建設川渝知名康養旅游目的地。
完善“313”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堅持建基地、創品牌、搞加工、促融合,做強五大產業環線,推動臍橙、糧油、生豬特色產業全鏈融合發展,提升現代農業種業、裝備、烘干冷鏈物流產業水平,構建直供重慶商場、超市一體化流通體系,建設重慶近郊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