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翔
近年來,隨著清單制度的興起,越來越多的清單開始出現并壓向最基層的鄉鎮一級政府。面對上面各級政府下達的各種清單任務,基層政府往往無所適從、顧此失彼。為了有效落地各種清單任務,打通清單落實的“最后一公里”,在深入推進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中,成都市溫江區在全省率先探索將上級下達到鎮(街道)的各種清單進行有機整合、有效融合,“多單合一”,形成一張“大清單”,以清單的整合運用梳理清楚鎮(街道)一級政府組織的職能職責,著力化解清單在基層落地實施執行的痛點、難點、堵點,打通清單落地實施的“最后一公里”,催生基層治理的“化學反應”。
堅持系統思維和集成創新理念,打破省市清單相互獨立的現狀。根據溫江當地基層治理的實際需要,以鎮(街道)“三定”規定為基礎,對省市下達的6張清單進行梳理、整合,形成一張“大清單”,“大清單”對省市清單中的119項法定行政權力、30項賦予鎮(街道)縣級行政權力事項、109項鎮(街道)屬地責任事項、269條職責任務、126項公共服務事項及97項屬地管理重點領域責任分工等進行系統融合,讓鎮(街道)管理和服務與溫江基層治理實際需要精準匹配,形成適合溫江、具有溫江特色、能夠在溫江真正落地實施的“三定規定+職責任務+具體事項”的鎮(街道)精細化職能職責清單體系。
同時,溫江區委編辦將這張“大清單”編制成《成都市溫江區鎮(街道)依法依規履職工作手冊》,手冊以條目列舉的形式,按照從簡到詳的四級步驟:三定規定—職責任務—工作事項—對應的行政權力、公共服務、屬地事項,對鎮(街道)履行的職能職責清晰排列,方便工作人員查閱,讓復雜、多樣、重疊交叉的清單變得簡單明了、一目了然,為基層工作人員提供一個清晰明白的工作指南。
借助數字技術,賦能基層治理。牽頭這項工作的溫江區委編辦借助使用普及程度高的微信,在《成都市溫江區鎮(街道)依法依規履職工作手冊》中,對每一項工作事項都附上二維碼,工作人員可以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進入“成都市溫江區鎮(街道)依法依規履職工作清單”微信公眾號上,查詢和了解相關履職的具體信息:業務流程、法律依據、鎮(街道)和區級部門分工、區級部門承辦科室、其他鎮(街道)相關科室聯系方式等。信息技術的加持有效減輕了手冊的重量,將手冊變成了口袋書,增加了手冊的便攜性和閱讀方便性,鎮(街道)工作人員可以隨身攜帶和隨時查詢。在沒有攜帶紙質手冊的情況下,鎮(街道)工作人員也可以通過手機微信公眾號上的搜索關鍵詞功能,精準查閱具體的職責任務事項。
此外,熟悉情況的鎮(街道)工作人員也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設置的分享功能將相關職責鏈接和分享給其他人,即使是剛剛入職的工作人員也能夠利用這一系統迅速熟悉相關工作,清楚明白地履行職責,精準識別和依法依規處理遇到的問題,真正做到了“一本手冊、一部手機、工作無憂”。
為了確保下達到鎮(街道)一級的清單能夠切合實際,鎮(街道)能夠執行,溫江區根據省市關于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的要求,制定《成都市溫江區關于推進鎮(街道)職能精細化管理的實施方案》,圍繞鎮(街道)職責任務清單建立三項機制。
一是建立事項準入機制。明確規定向鎮街下放事項的各類情形,嚴格規定事項下放程序,避免區級部門以內部文件、會議部署、簽訂責任書、劃撥經費、項目審批、考核評比等方式隨意向鎮街攤派任務,著力形成鎮(街道)、區級部門之間良性互動、分工協作的工作格局。
二是建立事項跟蹤評估機制。通過不定期開展評估工作,及時掌握鎮(街道)對清單事項的辦理情況,發現運行堵點,及時取消鎮(街道)辦不了、辦不好的事項。評估中發現存在區級部門、鎮(街道)兩級共同承擔,但層級間職責不清事項,通過召開聯席會議,以決策的形式議定,及時加入清單,壓實區鎮(街道)各自的工作責任,消除履職盲區和空隙。
三是建立事項動態調整機制。明確清單調整流程,配套人財物保障,做到清單能夠根據基層需要該增的增,該減的減。對于已列入清單事項,因法律法規發生變化和機構職能調整等原因,不宜列入清單的,及時從清單中減去;對于未列入清單事項,因法律法規發生變化和機構職能調整等原因,需要列入清單的,及時加入;對于鎮(街道)無力承擔或者由鎮(街道)承擔實施效果不佳的事項,則及時進行調整,重新劃分承擔責任主體,真正做到因地制宜、量身定制,確保鎮(街道)履職權責一致、運行高效。
鄉鎮一級清單的重點在于落地實施。溫江區推動鎮(街道)清單實施與相關體系、機制的擴展融合,以五大應用場景確保清單全面落地實施。
一是與鎮(街道)全員崗位職責考評體系深度融合。各鎮(街道)將各項清單職責任務按照分管領導—科室—個人的路徑層層細化分解,形成職責任務分解方案,制定職責任務細化表,確定每一項職責任務的責任領導、責任科室、責任個人,將每一項職責任務都分解到相關鎮(街道)領導,細化到具體科室,再由科室細化到具體的個人。各科室按照一人一崗,為每一位工作人員編制崗位職責說明書,對每一位科室人員的工作崗位、工作職責、工作標準、AB角代理等進行具體的制定,將每一項工作任務落實到具體的崗位,落實到具體的個人,確保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
二是與紀檢監察體系深度融合。區紀委監委建立健全依清單監管問責機制,加強對清單事項履職情況的監管,及時協調解決區職能部門和鎮(街道)工作運行不暢、具體事務推諉扯皮等問題。對未按清單履職鎮(街道)、違規下放事項的部門,視情節給予問責,強化清單管理工作嚴肅性。鎮(街道)紀(工)委將清單納入日常監督檢查工作,建立健全“按清單倒查、依清單問責”的監督問責機制,加強對鎮(街道)每一科室、每一位人員“照清單履職、依清單辦事”情況的監督檢查,強化對清單履職情況的全過程監管。
三是與績效考評體系深度融合。區績效考評中心將清單事項作為制定鎮(街道)目標考核任務的重要依據,建立依清單職責考評問效的目標績效指標體系。重點考核區級部門和鎮(街道)是否依照清單履職,對屬于區級部門的工作,一律不得分解給鎮(街道),確保“照清單履職、依清單問效”。
四是與線上社會訴求響應機制深度融合。建立一體化的信息系統和綜合指揮平臺,強化信息共享和技術支撐,打通部門與部門之間、部門與鎮(街道)之間、鎮(街道)與鎮(街道)之間的信息壁壘,實現訴求事項精準定位,派單事項精準高效,有效解決訴求響應處理過程中各職能部門和鎮(街道)之間以邊界不清、權責不明為由,推諉扯皮、相互掣肘等問題,有效消除職責履行中的空隙和盲點,確保網上訴求精準派單、精準回復。
五是與線下民生訴求響應機制深度融合。以全市鎮(街道)推行一支隊伍統管、一張網格統攬、一個平臺統調、一套機制統籌的“四個一”機制改革試點為契機,將鎮(街道)履職清單納入鎮(街道)智慧治理分中心平臺派單系統,推動鎮街自下而上的呼叫有部門準確響應,推動形成職責任務清單與民生訴求響應緊密融合的工作機制。
成都市溫江區以下達到鎮(街道)一級的各種清單整合和落地實施為抓手,借助數字技術、拓展應用場景,紀檢監察、網絡理政、績效考評、鎮(街道)與區級部門統籌聯動,將鎮(街道)職責清單運用與全員崗位履職監督問責機制、民生訴求響應機制、目標考核體系等深度融合,理順了區級部門和鎮(街道)的關系,理順了鎮(街道)內部各科室、各單位之間的關系,充分調動了每一位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清單制度在基層得以全面落地實施,基層治理能力持續增強,基層治理體系趨于完善,真正做到了借兩項改革之東風,實現基層治理的體制性變革、結構性調整、格局性重塑,真正實現了基層事情基層辦、基層權力給基層、基層事情有人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