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文斌

“加大企業創新激勵力度”“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促進工業經濟平穩運行”……3月5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工業經濟的平穩增長被放到突出位置。
工業強,則經濟強。虎年春節剛過,2月1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等12個部門聯合印發了《促進工業經濟平穩增長的若干政策》,從財政稅費、金融信貸、保供穩價、投資和外貿外資、用地用能和環境等5個方面政策發力,進一步鞏固工業經濟增長勢頭。
在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的情況下,作為國民經濟“壓艙石”的工業經濟被賦予了“穩增長”的重任。
工業,同樣是縣域經濟的“壓艙石”。“壓艙石”穩,經濟堅如磐石,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下,更要努力夯實縣域經濟“壓艙石”,促進實體經濟持續增長。
工業是社會分工發展的產物,是對各種原材料進行加工制造的社會物質生產部門,工業即加工制造的產業。如果說原始社會的采集、漁獵是社會經濟1.0版,封建社會的農業生產是社會經濟2.0版,那么,資本主義社會的工業生產就是社會經濟3.0版。從這個意義而言,工業是前兩個版本的升級版,是一種更為先進的生產方式。
工業強,則社會經濟強。
人類社會的發展已經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資本主義短短數百年創造的社會財富,已經遠遠超過了封建社會數千年創造的財富,而我國沿海發達地區工業化的飛速發展,將工業化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拋在后面,工業強則經濟強,是毋庸置疑的。
廣東佛山市順德區,全國首個萬億工業市轄區。順德區的底氣和支撐,正是工業經濟。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順德40多年堅持不懈發展工業經濟,如今,已造就兩個3000億元產業集群,成為全國最大的風扇、冰箱、微波爐、燃氣具基地。制造業的強勢崛起,是順德的立區之本、壯大之源。
抓住了工業,就抓住了經濟發展的“牛鼻子”。西部縣域同樣如此。
四川省宣漢縣依托豐富的天然氣資源和鋰鉀資源,引進以天然氣為材料的大型企業,以微玻纖產業發展新材料產業,打造全國首個全產業鏈微玻纖新材料產業園和全國最大的微玻纖生產基地,已初步形成集群集聚發展態勢。宣漢工業“從無到有到強”,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2021年,全縣GDP一舉突破500億元大關,增量達100億元,在四川省縣域GDP排名中,從2020年的第38位躍升至第27位,實現飛速發展。
工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壓艙石”。對縣域而言,同樣需要從多方面出實招,推進工業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著力促進工業的網絡化、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轉型升級,提振制造業投資,促進工業經濟行穩致遠。

河北省臨西縣運河雙創科技產業園里一家軸承企業的工人在生產車間工作。朱旭東 攝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五沙工業區萬家樂熱水廚電科技產業園。中建 攝
隨著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選擇“工業立縣”“工業強縣”之路而崛起的縣域越來越多。
自2020年開始,山東商河縣踐行“工業立縣、工業強縣”理念,逐年提升工業對全縣經濟的基礎支撐作用,提出到2025年,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30%,著力打造高端醫藥化工、特色裝備制造、通用航空、裝配式建筑、食品加工流通五大產業基地。當年,商河縣域經濟取得快速發展,在山東省147個縣域經濟排位中,由2019年第141位躥升至第127位。
浙江省山區縣武義把“工業強縣”作為首位戰略全力推進,2020年,全縣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500億元,2021年,規上工業總產值凈增200億元,首次突破700億元,居浙江山區26縣第二。
工業強,則經濟發展迅猛,增勢強勁。
統計新冠疫情前2018—2019年四川省183個縣(市、區)GDP排位,排名上升10位以上的縣(市、區)有17個,升幅最大的為宜賓市敘州區,2019年排名上升了25位。記者發現,這些縣(市、區)的縣域經濟發展都以工業經濟為主體。如升幅22位的綿陽市游仙區,其戰略以“工業挑大梁”,發力先進制造業;三臺縣實施“產業立縣,工業強縣”戰略,由農業大縣轉為工業強縣;瀘州龍馬潭區踐行“工業為重、工業為大、工業為先”理念,全力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達州市通川區推進工業發展的“一軸兩翼七支點”戰略,發展智能制造產業,打造川東北產業高地;樂山市犍為縣實施“工業強縣、文旅興縣”戰略;南充市西充縣實施“實體興縣、工業強縣”戰略,著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農產品精深加工等產業……以工業立縣、產業興縣為核心,讓這些縣域的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驕人戰績,排位大幅躍升。
從工業的誕生之日起,工業及工業革命就加速地推動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進程。18世紀60年代,蒸汽機的發明讓人類進入“蒸汽時代”,推動著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方向發展,短短200多年時間,經濟就取得了飛速發展。如今,人類已進入萬物互聯、人工智能、信息化為特征的工業4.0時代,智能制造正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強大助推器。
產業是經濟的命脈,工業是產業的靈魂。在推進改革開放、創新綠色發展的浪潮中,縣域工業的發展已探索出諸多可供借鑒的路徑。
毗鄰型工業經濟,著力主動靠前當好“配角”。俗話說,“背靠大樹好乘涼”,這棵大樹或是區域中心城市,或是強勢的工業門類,因為毗鄰而具有地域優勢,從而主動迎接其輻射,為其做好配套供應,當好“配角”。改革開放之初,江蘇省蘇州市主動吸納上海投資的輻射,“外向型經濟”突飛猛進,造就了強于省會南京的經濟實力。同樣是毗鄰上海,浙江嘉興市沒有利用好毗鄰優勢,坐等投資上門,錯失20年發展機遇,如今經濟實力僅為蘇州的1/4。四川鄰水縣毗鄰重慶市,積極主動做好重慶汽車產業的配套供應,“配角經濟”風生水起。
依據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弗里德曼的“核心-邊緣模式”理論,區域經濟發展包括核心城市和強有力的區域副中心城市出現等四個階段,如果說長三角的核心城市是上海,那么,蘇州市就是極化作用下形成的區域副中心。在發展的第二、三階段,是爭奪區域副中心城市,嘉興市錯失機遇放棄極化作用,僅靠滴流作用而遠遠落后于蘇州。

浙江省武義縣工業區一景 (資料圖)
特色型工業經濟,著力精深加工轉型升級。立足特色,利用自身優勢,精準定位,持續發力,實現差異化特色發展,是縣域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對資源和初級產品進行再加工甚至精深加工,是縣域工業經濟發展的可靠路徑。資源型縣域的采掘業,如果不進行深加工,僅僅是簡單的采掘并出售資源,那么,從本質上講,它只是經濟1.0版,只能等同于原始社會的采摘、漁獵,一旦資源枯竭,便會陷入衰退。
從2019年開始,河北省實施縣域特色產業振興工作,2021年,全省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實現營業收入超2萬億元,已培育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超50%的產業集群11個,如縣級市南宮已建成亞洲最大的羊剪絨生產加工集散地、“中國軸承之鄉”臨西縣軸承產業基地、北方最大的制鞋生產基地安新縣鞋服產業園、“華北紙都”保定市滿城區紙制品產業集聚區等,縣域特色產業實現強勢發展。
外向型工業經濟,著力創新開拓邁向高端。東部沿海發達地區面向廣闊的國際市場,其縣域工業經濟以外向型為主,經過轉型升級,產業已逐步邁向中高端。3月1日,商務部外貿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外貿總額達到39.1萬億元,其中,排名第一的廣東外貿首破8萬億元大關,排名第二的江蘇首破5萬億元,兩省的外貿已占全國的1/3強,其縣域經濟與外需聯系緊密,外向型特征明顯。廣東的跨境電商出口發展迅猛,占全國近78%,直郵出口模式占到96%,如化州橘紅、英德紅茶、南雄板鴨等俏銷世界。
內生型工業經濟,著力立足優勢持續發展。從廣義上來說,縣域經濟更大程度上是城際經濟、區域經濟的附庸,不過,雖然受限于區域經濟狀況,內源動力仍是縣域經濟的強大動能。新發展格局下,經濟內循環為主體的經濟格局會更加注重內生型經濟,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縣域,需要源源不斷地激發出內生動能。因而,縣域經濟的特色、差異化發展會更為重要。
“壓艙石”,重若千鈞。
3月2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21年國民經濟數據,202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為114.37萬億元,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45.09萬億元,增長8.2%,占比接近四成。其中,工業增加值37.26萬億元,增長9.6%,占比達32.6%,“壓艙石”地位明顯。

四川省沐川縣森態源生物科技公司生產車間流水作業線。翁成 崔前東 攝

四川省古藺縣服飾企業的生產車間。古藺縣委宣傳部供圖
2021年11月19日舉行的世界制造業大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指出,制造業是大國經濟的“壓艙石”,強調金融機構要加大對制造業企業的金融信貸支持。中國工程院制造業研究室主任屈賢明則直言不諱地指出,我國的制造業還需要加大投入和扶持,進行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
進入2022年,我國工業經濟投資及扶持力度繼續加大。
2月1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促進工業經濟平穩增長和服務業特殊困難行業紓困發展的措施,加大幫扶力度。
2月1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等12個部門下發促進工業經濟平穩增長的若干政策。工業經濟已放在穩增長的突出位置。

1月12日,四川省廣安華鎣市恒格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的員工對光電產品進行初加工。邱海鷹 攝
地方省市對工業經濟的投入力度也在加大。
1月4日,四川省第一季度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儀式舉行,1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100個,總投資達2322億元。
1月5日,浙江省358個重大項目集中開工,以清潔能源、軌道交通、安瀾工程為重點,總投資達到6386億元。
1月14日,湖北省重大交通運輸項目集中開工活動在武漢舉行,總投資847億元的89個項目集中開工。
2月25日,山東省舉行重大項目集中開工活動,900個重大項目開建,年度計劃投資2317億元,其中,新興產業項目占比超過60%。
2月28日,安徽省發展改革委發布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重點項目計劃。今年將圍繞區域協調發展、科技創新、基礎設施等8個方面,實施163個重大項目,總投資超1.2萬億元。
截至3月初,四川、廣東、江蘇、山東等10余省市已發布2022年重點項目投資計劃清單,總投資額超過25萬億元。
實體經濟穩增長的新一輪投資浪潮在2022年初始已顯示出強勁勢頭,這預示著縣域工業經濟也將乘勢而起。
夯實縣域經濟“壓艙石”,縣域工業再次發力,競逐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