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方榮
[關鍵詞]? 產業振興;創新驅動;鄉村振興
[作者單位]? 江西省修水縣委黨校
江西省修水縣馬坳鎮黃溪村認真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黨建引領,創新驅動,形成了以蠶桑產業為主導,蔬菜、水果、花卉苗木、茶葉一體發展的農業產業體系,積極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成為修水縣村級經濟發展的排頭兵、領頭羊,鄉村產業振興的“樣板村”。
——主導產業轉型。黃溪村三面環水、一面靠水,原來主要經濟作物是水稻,約有1000畝種植面積,稻谷產量不高,農民收入低,曾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近年,村“兩委”赴浙江、廣西、江蘇等地考察學習,向專家請教,經過反復論證,最后果斷決定放棄傳統的水稻種植,轉而集中發展蠶桑產業,實現主導產業選擇的轉向。為此,把全村70%的水田約900畝改為旱地,加上原有的400畝,使全村旱地達到1300畝。其中,發展蠶桑種植800畝,種桑農戶125戶,解決勞動力就業230余人,年創收800萬元,戶均創收3萬余元,成為名副其實的主導產業,黃溪村因此被評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
——土地承包經營創新。一是創新承包土地形式。黃溪村著眼農業必須適度規模化機械化發展,多次召開村民大會,反復宣傳動員,最后決定采取確股確權不確地的土地承包經營方式,即村集體以組而不以戶為單位承包土地,各組再以當年各戶實際人口數確認每戶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份額,而不確認每戶承包經營的具體地塊,每戶的承包經營權每年隨著人口數的變化而進行動態調整。通過確股確權不確地,在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的基礎上,有效整合了分散在各家各戶手中的土地。二是創新置換宅基地。黃溪村通過統一規劃地塊,高標準規劃設計,統一新戶型,統一施工,高標準建設村民新居中心村,將原來散居的村民引導集中居住,有效整合利用宅基地。全村共拆除房屋426棟,退宅還地260多畝,還地宅基地由村組統一收回,再按戶人口數確定本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股權,打破了原有亂占多占宅基地現象,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經過反復論證,黃溪村果斷決定放棄傳統的水稻種植,轉而集中發展蠶桑產業,實現主導產業選擇的轉向。為此,把全村70%的水田約900畝改為旱地,發展蠶桑種植800畝。
——產業組織形式創新。黃溪村通過組織創新,充分保障村民就業,切實改善民生,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黃溪村采取“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貧困戶)+扶貧資金+市場”的運作模式,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建設原則,組建蠶桑、蔬菜、花卉苗木、茶葉、水果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推行統一簽訂合同、統一進購生產資料、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的產品銷售的“四統一”服務,安排800余人在家門口就業,實現產業規模化發展,年創收1800萬元,年利潤1000萬元,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確保農產品種得好、養得好、賣得好、收益好。
——人才隊伍建設創新。黃溪村注重人才隊伍建設,一是強堡壘,選優帶領農民干的人才。村黨總支書記徐萬年是黨務強、業務強的“兩強”書記,是真正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一懂兩愛”人才,有德有才,首先是黨性強,大公無私,不領一分錢工資,不報銷一分錢費用,不拿一分錢補貼,被稱為“三不”書記。在“領頭羊”徐萬年的率先垂范下,村“兩委”班子成員團結一致,號召力、凝聚力、戰斗力不斷增強,堡壘作用發揮充分,全體村民干勁十足。二是重科技,借力幫助農民干的人才。如黃溪村強桑1號新品種占全村蠶桑種植的95%,由此邀請浙江桐鄉桑苗合作社嫁接技術人員來村里實地示范指導培育該新品種,同時,聘請江西省蠶種廠專業技術人員來村里現場傳授和指導小蠶制種技術,創新了“小蠶工廠化、大蠶省力化、上蔟機械化”的生產模式,依托科技的支撐,實現蠶桑產業得到高質高效發展。三是作示范,培育農民自己獨立干的人才。黃溪村善于培育自己獨立干的人才,目前黃溪村有46名產業大戶、致富能手,在各自領域經營農業,在自我發展的同時,給其他村民經驗和啟示,帶動村民共同致富。
——推廣農業技術創新。黃溪村在產業發展過程中,重視農業技術的使用和推廣,借助涉農高校、專業機構或組織的技術力量,通過技術創新,采用先進技術,不斷提升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實現農業產業的現代化,增加單產水平,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增強抗風險能力,提高生產效益,促進農民增收。黃溪村主動加強與科研院所的合作,如商務部2018年在黃溪村設立了規模化集約化蠶桑基地和小蠶工廠,江西省蠶桑茶葉研究所在村里設立蠶種基地,并派駐技術員進行飼料養蠶技術研發,同時修水縣老科協也將黃溪村作為科普示范基地。
——產業融資創新。一是用活用足政策資金。黃溪村“兩委”注重學習黨和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從文件政策中尋找財政資金,堅持用活用足用好各類支農惠農政策紅利。二是可貸盡貸金融資金。黃溪村借助金融力量,做到可貸盡貸,近幾年,每年都要爭取到農戶免息信用貸款資金87萬元,農戶再以貸款資金入股古艾新絲蠶絲被廠,半年分紅37000元,很好地解決了農民“融資難”和“增收難”的兩難問題。三是能爭盡爭項目資金。近幾年,黃溪村積極主動作為,想方設法到各行業管理部門“勤跑腿”,用傾情為民的真誠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尋求資金支持,做到千方百計“跑部錢進”,近年爭取此類資金70萬元左右。四是能得盡得幫扶資金。黃溪村積極爭取對口幫扶單位人、財、物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如江西省委黨校、修水縣政府辦公室等幫扶單位每年向村里投入資金支持近10萬元,其中2020年江西省委黨校還投入幫扶資金110多萬元用于建設村文明實踐中心。
——黨的領導是產業發展的根本保證。黃溪村能實現產業發展的鳳凰涅槃,推進產業振興,關鍵是有村黨組織的堅強領導。黃溪村黨組織班子政治過硬、思想過硬、組織過硬、作風過硬、紀律過硬、能力過硬,正是因為打鐵自身硬,才大大提高了戰斗力、凝聚力和號召力,全村上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擰成一股繩,合力攻堅拔寨,實現產業的脫胎換骨,推動了產業振興發展。
——創新是產業發展的第一動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創新是動力源。推進鄉村產業振興,也需要通過創新來提供新動能。黃溪村正是因為始終堅持創新驅動,在主導產業選擇、土地經營機制、產業組織形式、人才隊伍建設、推廣農業技術、爭取產業資金等方面開拓創新,激發發展動力,使產業發展后勁更足。
——共享是產業發展的首要目的。實現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是我黨執政的初心使命。黃溪村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增進人民團結,富裕了全村百姓,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改革是產業發展的持續動能。黃溪村堅持問題導向、實效導向,用好改革關鍵一招,聚焦土地經營機制的變革,對承包地確股確權不確地,對宅基地進行有效置換,敢于觸及深層次利益關系和矛盾,克服重重阻力,破解阻礙發展的難題,實現了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激發了產業發展活力和社會創造力,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和持續動能。
——人才是產業發展的第一資源。創新歸根到底是人才創新,創新驅動歸根到底是人才驅動,人才是支撐創新發展的第一資源,因為一切創新活動都是人做出來的。黃溪村注重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一懂兩愛”人才隊伍,加快引導人才向農村流動,以人才振興支撐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