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慧雯
民間泥塑,又稱“彩塑”“泥玩具”,是用黏土捏制的一種古老而常見的民間手工藝。泥泥狗,是淮陽太昊陵“人祖會”中泥玩具的總稱。它造型夸張拙稚,花紋奇特多樣,色彩對比鮮明,展現了淮陽人民對遠古自然的崇拜與敬畏。
幼兒天生喜歡玩泥,在幼兒園開展民間泥塑活動,既能鍛煉幼兒視覺、觸覺、動覺的多方協調配合,又能使幼兒盡情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在自由捏塑中自然地了解本土文化,樹立文化自信。現以大班民間泥塑活動“泥泥狗”為例,從活動生成背景、活動內容、活動過程等角度具體闡述其實踐過程,以期為幼兒園實踐工作者開展此類活動提供一定的參考或借鑒。
新的學期,大(一)班的主題墻更換為“我的寒假快樂多”。沺沺在寒假期間,跟隨爸爸媽媽去河南旅游,除了參觀宏偉壯觀的龍門石窟和云臺山,還拍攝了各種各樣關于“淮陽泥泥狗”的照片。幼兒對照片上色彩豐富、形態各異卻又栩栩如生的“泥泥狗”很感興趣,討論熱烈。此外,美工區的橡皮泥和超輕黏土總是最受幼兒歡迎的,除了動物、蔬果等常見事物外,幼兒還喜歡捏制一些奇形怪狀卻又極具創造力的“天馬行空”式作品。他們樂于向同伴介紹自己的作品,為它起一個好聽的名字或是編上一段奇幻的故事,甚至主動要求與同伴合作捏塑。
教師緊緊抓住“泥泥狗”照片這一關鍵契機,充分挖掘其背后隱含的教育價值,助力幼兒生發更深層次的探究活動。于是一場以“泥泥狗”為核心的泥塑主題活動拉開了序幕。
核心主題的確定是活動開展的前提,而幼兒是活動的主體,幼兒之間的交流和話題的走向,則是確定各項活動的重要參考,也是活動實施的重要途徑。教師應從幼兒的角度思考,堅信幼兒也有初步自主建構課程的能力,給予幼兒更多自由思考和主動表達的機會。此外,活動應充分考量學習探究性,使活動更具遞進性和發展性,前一個活動是后一個活動的基礎,后一個活動則是前一個活動的自然延伸。
家園共育活動 活動開展之初,師生共同設計了親子調查表“泥玩具多又多”,讓幼兒帶著自己的猜想、疑問和爸爸媽媽一起搜集泥玩具,借助網絡、書籍、參觀等多種途徑,去了解自己搜集來的泥玩具的名稱、地區、特點或民間故事等。有的家長還帶著幼兒到陶藝吧和泥塑工坊,進行泥塑創“藝”的體驗與嘗試,在激發幼兒對泥塑感興趣的同時,又幫助他們初步掌握一些簡單的捏塑技巧。這一親子大調查既幫助幼兒豐富了泥塑的相關經驗,又為后續的各項活動奠定了基礎。
晨間談話活動 通過前期的親子調查,幼兒對泥塑形成了初步的了解。因而在晨間談話中,幼兒主動介紹自己與家長搜集的泥玩具,分享在搜集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感。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通過系列問題,啟發、引導幼兒從泥玩具的造型、色彩、寓意等方面去表達獨特之處,激發幼兒對泥玩具的喜愛,營造輕松活潑的談話氛圍。在這樣自由分享、自由表達的探索空間中,幼兒既能在欣賞中感受泥玩具的多樣性與獨特性,又能激發談話熱情,培養傾聽的好習慣,促進社會性發展。
美術欣賞活動 通過看一看、玩一玩、說一說,初步感受“泥泥狗”的特點。教師出示實物“泥泥狗”,激發幼兒興趣,引導幼兒多感官、多渠道感知“泥泥狗”的特點,發現其獨特之處。隨后,教師通過提問,啟發幼兒思考:這些泥泥狗看上去給人什么感覺?你們最喜歡哪一個,為什么?幼兒積極思考,相互交流,對“泥泥狗”外形有了初步感受。
欣賞幻燈片,進一步感受“泥泥狗”的造型美和花紋美,了解寓意。首先,教師引導幼兒欣賞“泥泥狗”的造型特點,通過“起名字”的方式加深幼兒對“泥泥狗”造型多樣性的認識。其次,教師引導幼兒欣賞“泥泥狗”的色彩及花紋裝飾特點。在色彩上,幼兒自主觀察,總結出“五色”;在花紋上,師幼共同總結多樣的花紋,并為不同花紋起好聽的名字,方便幼兒記憶。最后,教師講述關于“泥泥狗”的神話故事,啟發幼兒思考人們捏制“泥泥狗”的原因,探尋背后的吉祥寓意。
初步了解“泥泥狗”的制作方法。教師帶領幼兒觀看“泥泥狗”制作視頻,簡單了解其主要制作過程:打泥—搓坯—成型—染色—點花。隨后師幼共同總結制作步驟,加深幼兒印象,為后面的制作活動作鋪墊。
嘗試在紙上繪制“泥泥狗”,并進行交流與評價。幼兒在白紙上自主設計“泥泥狗”形象,教師適時提醒幼兒注意“泥泥狗”色彩和花紋的特殊性。此外,教師可在幼兒繪制期間滾動播放“泥泥狗”相關圖片,便于激發幼兒的創作靈感。交流評價環節則是請幼兒與同伴分享交流自己設計的“泥泥狗”,教師進行綜合點評,并提前告知幼兒接下來可以把設計的“泥泥狗”畫作“變為現實”,激發幼兒參與后續活動的積極性。
在制作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運用團壓、搓捏、刻畫等方式捏制“泥泥狗”,并進行整體刷色及簡單點花。教師鼓勵幼兒講述創作由來或編造故事情節,在提升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同時,鍛煉其語言表達能力。在美工區、表演區、娃娃家等區域活動中,教師巧妙引入民間泥塑元素,促進了區域活動與泥塑活動的融合發展,潛移默化地豐富了幼兒園民間手工藝的啟蒙教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教育評價是幼兒園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適宜性、有效性,調整和改進工作,促進每一個幼兒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的必要手段。”以往的評價常限于單一的文本式靜態活動評價,而忽略了幼兒與活動之間互動漸進的關系。優質有效的評價能為活動實施的決策提供準確診斷,更能激發幼兒對已有經驗的再建構,促進師幼共同成長。
貫穿始終的跟進式評價 幼兒的持續活動需要依靠自身的經驗,因而發展路徑及過程有很多可能性,這就要求教師持續跟進了解活動實施過程中的具體情況,通過跟進式的評價全面分析幼兒發展信息,以此進行評估和判斷,將主題活動進行行動式優化,從而不斷滿足幼兒的發展需求。
評價的前提是收集信息。教師根據設定的目標和內容對幼兒的活動狀態開展針對性觀察,把握幼兒在活動中的即時表現,將這些有價值的活動實時記錄下來;整理后形成教育隨筆,進行深入解析,尋找改進措施,進而為科學開展活動提供充足的事實依據。
彰顯個性的檔案式評價 幼兒成長檔案就是協助評價的重要依據,它能對幼兒成長足跡進行客觀真實的記錄,使“過去—現在—未來”形成有機聯系。大班幼兒能夠有意識、有能力評價自己的優缺點,也能夠通過多種形式表現自己所學的知識,成為自主評價者和學習者。因此,教師可以有目的地引導幼兒主動記錄自己的成長檔案,以體現個性鮮明的學習過程。
在活動最后,制作有關泥塑的“回憶錄”時,教師通過“你了解了泥泥狗的哪些特點”“你對泥泥狗有了什么新的發現”“你印象最深刻的泥塑是什么”“你還想了解民間泥塑的什么秘密”等多個開放性問題的提出,鼓勵并引導幼兒用自己的方式設計表格并進行記錄,每張表格的設計都獨一無二,記載泥塑的故事也各不相同,并在完成之后與同伴進行交流與分享。
教師通過對傳統的成長記錄方式進行革新,一改往日以“教師設定檔案內容—教師選擇適宜材料—教師評估”的單向模式,轉向以幼兒為本位的創建模式。檔案中內容的選擇和收集采用“開放式問題”引導,讓每一位幼兒得以個性表達,與此同時為活動目標和內容的適宜性、操作性提供物化基礎。
合作互助的聯動式評價 幼兒園評價主體首先應該是“局內人”,同時也要有“旁觀者”參與評價。因此,在幼兒園活動評價的過程中,應加強評價主體的廣泛性以及互動性,讓管理人員、教師、幼兒、家長,甚至是民間泥塑手工藝人等在內的多元主體參與進來,實現多方聯動式評價。家長是幼兒積累生活經驗和收集各類信息的協助者和參與者,也是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和合作者。我們應注重家長的信息評價反饋,讓家長了解主題活動的目標及主要內容,參與幼兒探究活動,做出客觀的判斷和分析,真正實現家園共育的有效對接。
借助“泥泥狗”這一載體,幼兒園展開了一系列泥塑活動,讓幼兒親歷了活動的生成、確立、實施、評價過程,提升了幼兒自主建構課程的能力,在思考與表達中鍛煉探究精神,為幼兒的全面發展和幼兒園課程資源的豐富插上了隱形而有力的翅膀。
【本文系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新時代青少年生活研究”(編號:20JYB003)、江蘇省研究生科研創新計劃項目“民間美術資源在幼兒園課程中的應用研究”(編號:KYCX21_3063)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