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付艷 周鑫 吳幫啟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1針灸臨床部,2骨傷科(天津300381);3國家中醫針灸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天津300381)
膝骨性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中老年最常見的疾病之一,以膝關節疼痛、腫脹、彈響和關節伸屈活動受限為主要臨床表現[1]。流行病學顯示[2],我國75 歲以上的人群患病率高達80%,KOA 是臨床上給患者帶來疼痛的主要疾病之一,制約患者功能活動,病情嚴重者可導致膝關節畸形,甚至致殘。因其病因復雜,呈進行性發展趨勢,不同的病理階段,治療方法各有局限性,終極關節置換手術,因創傷大、風險高,且效果不穩定,備受爭議。目前治療該病,主要以減輕患者膝關節疼痛、消除腫脹、改善關節活動度、防止膝關節畸形為主要目標[3]。射頻針刀聯合臭氧注射治療KOA 不改變膝關節骨性結構,可以調整膝關節力學平衡,解除關節周圍肌肉痙攣,改善局部血運,消除炎癥,減輕疼痛,改善功能,本院采用此種方法獲得了顯著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我院就診患者,經過篩選診斷為膝骨性關節炎者90 例,隨機分為對照組(n=45)和治療組(n=45)。男36 例,女54 例;年齡53~69 歲;病程1.5~6 個月。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許可。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t∕χ2值P 值例數45 45性別(例)男19 17 0.213 0.641女26 28 1.739 0.194年齡(歲)61.3±7.8 62.1±6.9 0.179 0.782病程(個月)3.4±1.9 3.3±2.1 0.341 0.516
1.2 臨床診斷標準 KOA診斷參考《骨關節炎診療指南(2018年版)》[4]:(1)臨床反復出現膝關節疼痛癥狀;(2)膝關節X線片提示,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硬化、囊性變、骨質增生;(3)年齡>50 歲;(4)晨僵<30 min;(5)活動時有骨摩擦音或骨摩擦感。具有(1)+(2)條、(1)+(4)+(5)條或(1)+(3)+(4)+(5)條可診斷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1.3 納入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上述標準確診為膝骨性關節炎患者;(2)VAS 評分>6 分,WOMAC 評分>60 分,根據X 線改變的Kellgren&Lawrence 分級Ⅱ級及以下者;(3)同意使用針刀聯合臭氧注射治療者,并同意隨機分組治療;(4)最近1 個月未使用其他藥物及治療方法者。
排除標準:(1)有局部皮膚紅腫、潰爛、感染、肌肉壞死、深部組織膿腫,合并開放性損傷者;(2)伴有凝血功能異常,有嚴重的血液系統疾患;(3)伴有嚴重的心功能異常、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衰竭及惡性腫瘤者;(4)伴有意識障礙不能配合者。
1.4 治療方法
1.4.1 對照組 采取針刀治療。患者仰臥位,患側下肢墊軟枕,使膝關節呈半屈曲狀,以舒適為度。監測生命體征,嚴格無菌操作。常規膝關節術區消毒、鋪無菌巾。根據患者疼痛部位,選取治療點:鵝足囊、髕下脂肪墊、股四頭肌腱、側副韌帶、髕周,1%利多卡因局部浸潤麻醉。戴無菌手套,雙手持Ⅰ型2 號針刀,術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刀柄,中指托住針刀的中上部,另一手捏緊刀體的下部。進針時,垂直于施術區域的皮膚表面,按照四步進針法刺入針刀[5]。避免損傷膝關節周圍神經、血管及肌腱,使刀口線與其方向一致,快速刺透皮膚表面,緩慢進針。采用縱疏橫剝離法,剝2~3 針,范圍不超過0.5 cm。當感覺針刀下松動時,及時停止,原路出針刀。針孔處壓迫止血,無菌輔料覆蓋,保持干燥,囑患者避免劇烈活動。7 d 治療1 次,每患者治療2 次。
1.4.2 治療組 采取射頻針刀聯合膝關節腔臭氧注射治療。使用帶有絕緣涂層的射頻針刀(皇齡牌,0.6 mm×50 mm),射頻針刀操作后(步驟同前),連接射頻針刀系統(電外科能量平臺YT99D),2 W 為起始能量,先檢測治療點,無疼痛麻木及肌肉抽搐感,每個痛點分3個能量級別進行(5、8、10~15 W),最后一次以患者耐受為度,每個級別3 s(以局部酸脹為度),后拔出射頻針刀,隨即行膝關節腔臭氧注射。從髕骨下方內或外側膝眼處進針(圖1),通過膝關節間隙刺入關節囊,即感覺落空感時判斷已進入關節腔(圖2),回抽無回血,注射的醫用臭氧5 mL(濃度30 μg∕mL,德國卡特臭氧治療儀Ozonmed Basic 型),若患者脹痛感顯著,無法忍受,及時停止注射。無菌輔料覆蓋針孔,囑減少膝關節負重活動。7 d 治療1 次,每患者治療2 次。

圖1 射頻針刀操作圖Fig.1 Radiofrequency acupotomy operation diagram

圖2 射頻針刀X 線片Fig.2 X-ray film of Radiofrequency acupotomy
1.5 療效觀察指標 治療后對患者臨床療效進行評價,依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分為: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計算方法:(有效+顯效)例數∕總例數× 100%。VAS 評分[6]評估患者疼痛癥狀,疼痛程度由輕到重分別為0~10 分,0 分表示無痛,10 分表示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WOMAC評分[7]評價膝關節功能情況,采取無(0 分)、輕度(1 分)、中度(2 分)、嚴重(3 分)、極度(4 分)的等級評分法,總分為各項得分之和,分值越低表示患膝關節的功能狀態越好。Lequesnse 指數[8]評估關節疼痛和功能,分值越低表示疼痛越輕、功能活動度越好。兩組患者分別檢測治療前和治療后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1β(IL-1β)及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并進行比較。
1.6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9.0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數據用()表示,兩組間VAS 評分、WOMAC 評分、Lequesnse 指數、TNF-α、IL-1β 及hs-CRP 對比,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均未出現膝關節周圍神經、血管、肌腱損傷,無傷口感染、局部紅腫、肝腎功能損害等不良反應發生。治療后,總有效率對照組82.22%,治療組達到93.3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效果顯著好于對照組。見表2。

圖3 術后X 線片Fig.3 X-ray film after Operation

表2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Tab.2 Comparison of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例(%)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 評分、WOMAC 評分和Lequesnse 指數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VAS 評分、WOMAC 評分和Lequesnse 指數較治療前均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組VAS 評分和WOMAC 評分下降更為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 評分、WOMAC 評分和Lequesnse 指數比較Tab.3 Comparison of the VAS scores、WOMAC scores and Lequesnse index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 評分、WOMAC 評分和Lequesnse 指數比較Tab.3 Comparison of the VAS scores、WOMAC scores and Lequesnse index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s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t 值P 值例數45 45 VAS 評分治療前8.19±1.21 7.98±2.34 0.074 0.973治療后2.83±1.34 3.84±2.47 3.571<0.05 WOMAC 評分治療前79.14±6.35 78.19±7.02 0.132 0.893治療后37.24±5.94 48.76±5.36 4.374<0.05 Lequesnse 指數治療前12.78±2.36 11.92±2.57 0.672 0.512治療后4.73±1.26 4.92±2.36 2.374<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NF-α、IL-1β 及hs-CRP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TNF-α、IL-1β、hs-CRP 水平較治療前均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組各指標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NF-α、IL-1β 及hs-CRP 水平比較Tab.4 Comparison of the levels of TNF-α,IL-1β and hs-CR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s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NF-α、IL-1β 及hs-CRP 水平比較Tab.4 Comparison of the levels of TNF-α,IL-1β and hs-CR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s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t 值P 值例數45 45 TNF-α(pg∕mL)治療前77.93±26.7 77.45±28.45 0.174 0.834治療后29.35±17.8 39.47±18.35 4.167<0.05 IL-1β(ng∕L)治療前177.37±21.93 179.51±25.48 0.232 0.572治療后77.59±22.46 99.47±23.58 3.381<0.05 hs-CRP(μg∕mL)治療前11.94±2.38 12.12±1.81 0.573 0.673治療后7.48±1.38 9.88±1.71 3.493<0.05
KOA 不僅與膝關節軟骨退變、損傷和骨質增生有重要關系,而且與關節周圍韌帶纖維變性、肌腱鈣化、關節囊粘連、滑膜增厚等同樣有密切聯系。生物因素和機械力學失衡,是KOA 致病的最重要兩個病理學基礎[9]。
針刀醫學認為,KOA 根本原因是關節周圍軟組織的動態失衡和骨關節應力平衡失調,異常的壓應力、抗應力及張應力,引起筋膜、關節囊、肌腱、韌帶等產生慢性損傷,一系列力學刺激極易引發炎癥反應,最終造成軟骨退化、變性,出現膝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等臨床癥狀。慢性軟組織損傷的病理構架呈網狀結構,這種網狀結構包括不同組織間的攣縮、瘢痕、粘連和堵塞,針刀對這些網狀結構病變處進行減張減壓,可恢復動態平衡,從而消除應力直接刺激,松解卡壓穿行其間的血管、神經[10-11]。調整局部組織代謝,迅速恢復體液回流,激發生物能量轉變成生物電流,加快無菌性炎癥的消除,促進能量釋放,推動代謝產物向四周輻射,防止了組織癱痕和攣縮的形成。實驗證實,針刀顯著改善了股四頭肌肌腱的拉伸力學特性,從而促進膝關節恢復力平衡[12]。電外科能量平臺(射頻等離子針刀系統)能將射頻電極工作區域周圍組織離子激發,切斷共價鍵,使蛋白三維結構發生變化,增強局部血液循環,減壓、松解、液化粘連的纖維組織[13]。將等離子射頻與針刀結合在一起,即可消融靶點的化學感受器,直接阻斷炎性物質的釋放,毀損神經末梢,亦可減張減壓,進而達到抗炎止痛、調節力學平衡、恢復功能的效果。
醫用臭氧具有較好的鎮痛及消炎作用,氧化能力強,廣譜殺菌,有多種生物學特性。醫用臭氧注射到關節腔內,可快速分解為活性氧和多氧化物,改善組織低氧環境,誘導SOD 抗氧化酶的生成,激活免疫生化反應,對神經末梢起到調控作用,快速緩解疼痛。膝關節臭氧注射可瞬間充盈關節腔,擴張關節囊,剝離粘連滑膜,梳理筋膜,解除關節周圍肌肉痙攣,有效調整關節腔內及周圍軟組織力學分布。通過物理作用,力偶動靜平衡,可恢復韌帶、肌肉張力,加強骨骼力學支點,維持膝關節穩定性。臭氧能降低關節內TNF-α、IL-1β的水平[14],抑制IL-4、IL-10、TNF-β 及MMPs 的形成,增強軟骨細胞活性,減緩關節軟骨退變,同時有助于膠原蛋白和軟骨蛋白聚糖合成,促進關節軟骨修復[15-18]。射頻針刀術后關節腔臭氧注射既能止痛,又能松解粘連、恢復關節活動度。
本研究結果顯示,射頻針刀聯合臭氧注射治療后總有效率達到93.33%,顯著高于對照組(82.22%)。治療后,VAS 評分、WOMAC 評分和Lequesnse 指數比較治療前均明顯降低(P<0.05),且治療組的VAS 評分和WOMAC 評分下降更為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血清TNF-α、IL-1β、hs-CRP 水平比較治療前,均明顯降低(P<0.05);且治療組各指標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娠@著改善患者膝關節相關功能評分,降低疼痛評分[15],有效緩解疼痛,改善KOA 患者的癥狀和運動功能,提高生存質量[16]。說明射頻針刀聯合臭氧注射治療在改善膝關節功能,降低炎癥因子方面優于單一的治療方法。然而,本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隨訪時間不長,例數不多,后續需要長期觀察療效。
綜上所述,針對膝骨性關節炎的治療本研究提出“腔內腔外,動靜平衡,兼顧功能”的理念,即是減輕腔內的炎性反應,另外恢復其力學平衡。本研究發現,射頻針刀聯合臭氧注射治療KOA 具有很好的臨床效果,可明顯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活動,并降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