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星宇 CHEN Xing-yu;楊永能 YANG Yong-neng;段曉彬 DUAN Xiao-bin
(①云南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昆明 650041;②云南建投第二建設有限公司,昆明 650201)
在隧道工程施工的整個過程中,進洞施工是關鍵環節,更是隧道主體工程施做所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其成敗直接影響著隧道暗洞段能否正常施工。根據隧道洞口的地形、地質條件和構造物情況,目前常用的進洞方法有:套拱加超前大管棚進洞法、超前小導管進洞法、地表注漿預加固進洞法、回填暗挖進洞法、半明半暗進洞法、蓋挖進洞法等。朱榮輝等[1]以東天山隧道為例,介紹了“蓋挖+自進式管棚”進洞法在崩坡積體中的應用。胡平等[2]通過施工實例介紹了隧道洞口蓋挖法施工的關鍵技術。段曉彬等[3]以大坡隧道為例,介紹了蓋挖法在隧道洞口段施工中的設計及施工方法。
蓋挖法是一種拱部明做,拱下暗挖的施工方法。具體而言,即:對隧道拱部進行明挖并施作護拱,待護拱澆筑成“蓋”,再對護拱以上反壓回填,護拱以下仍按照暗挖法進行施工。本文以蔓耗至金平高速公路草果山隧道出口為例,詳細介紹了蓋挖法在梯田區隧道進洞施工中的方案比選、設計及施工。
蔓耗至金平高速公路地處云南省紅河州南部,是云南省高速公路網S35永仁至金水河中的一段,也是云南省滇中城市經濟圈“十三五”高速公路網建設規劃中昆明至金水河延伸至越南方向中的一段。該項目不僅是省會昆明和玉溪等地州、市通往邊境金水河口岸的重要通道,也是紅河等滇東南地區通往越南的國際大通道。
草果山隧道為雙洞兩車道分離式隧道,隧道全長7005m,左、右幅測中線距離約24~38m,最大埋深約994m,是本項目的控制性工程。隧道所在路段設計速度為80km/h,汽車荷載等級為公路—Ⅰ級。隧道按Ⅶ度設防。隧道主洞采用單心圓曲墻式斷面,仰拱采用大半徑圓弧坦拱方案。隧道內輪廓設計如圖1所示。

圖1 隧道內輪廓設計圖
隧道區海拔高程介于1125.074~2126.000m之間,相對高差1000.926m,屬構造剝蝕高中山地貌區。隧道區屬亞熱帶氣候;區內地形復雜,河谷切割強烈,高差懸殊,氣候受地形影響,垂直變化較為明顯,氣候溫和,區內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為1577.3mm;其中,金平一帶降水量最多,多年平均為2478.68mm,相對濕度較大,一般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3.3~86%。隧道區地表水一般發育;地下水為第四系孔隙水類型和基巖裂隙水類型。隧道區地層以晚古生代侵入巖第四期(ηo4b)二長巖、中生代侵入巖第四期(ηγ53(a))花崗巖、基性侵入巖(ν)輝綠巖地層為主。
隧道出口位于斜坡地帶,自然坡度約25°,坡體呈折線,主要為梯田(見圖2)。隧道出口段圍巖級別為Ⅴ2級,覆蓋層主要為呈松軟結構的粉質粘土,強度極低;下伏基巖為全~強風化花崗巖,塊狀構造,節理裂隙極發育,巖體破碎,多呈砂土狀散體結構或碎石狀碎裂結構;巖體富水性較強。根據赤平投影分析,隧道出口段上覆粉質粘土和全風化花崗巖厚度大,且存在與坡面傾向一致的結構面,屬順向坡組合,邊坡開挖易向臨空面滑動。

圖2 隧道出口地形地貌圖
梯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通過在適當位置壘石筑埂,以減小埂內地塊坡度,增加地表水下滲,減少地表水沖刷坡面;具有十分顯著的蓄水保土效果。因此,位于梯田區的隧道洞口,在進洞施工過程中極易發生邊仰坡失穩滑移或坍塌。
草果山隧道出口段穿越梯田區,明洞段采用SFma型全明挖對稱式襯砌結構。隧道出口段覆蓋層主要由粉質粘土和全~強風化花崗巖組成,且當地雨量豐沛,而梯田蓄水效果顯著;現場明洞段部分邊仰坡開挖后,逐步出現了地表開裂、洞頂截水溝開裂、局部邊仰坡坍塌等情況。如繼續對明洞段邊仰坡進行開挖,隨著臨空面的增大,可能造成邊仰坡大面積坍塌,甚至引起山體坡面的失穩滑移,存在較大的安全風險;且該隧道是本項目的控制性工程,進洞施工工期緊,是否能夠安全、順利地進洞將嚴重影響隧道施工的整體工期。
針對上述情況,提出了明挖法、地表注漿預加固法、蓋挖法三個進洞方案,并從邊仰坡刷坡、防護及對坡腳的破壞,施工難度,施工工期,施工風險,對環境的影響和工程費用等方面對三個方案進行比選。
采用明挖法,即對隧道洞口淺埋段進行開挖,縮短暗洞長度,延長明洞段,使隧道在中風化花崗巖地層中進暗洞;對明洞段邊仰坡進行開挖及臨時防護,待明洞襯砌施做完成并達到設計強度后對洞頂反壓回填。明挖法具有以下特點:①施做空間大,施工工序及工藝簡單,有利于機械化作業;②明洞段增長,土石方開挖量較大,對原地面植被破壞較大,不利于環境保護,同時也增加了隧道洞口的征地范圍;③邊仰坡開挖較高,導致臨時防護工程量大,且防護效果不理想;④由于明洞施做的滯后性,導致臨時邊仰坡長時間暴露,存在邊仰坡坍塌的風險。
采用地表注漿預加固法,即不調整明洞長度及明暗洞交界樁號,在隧道洞口已開挖的臨時邊仰坡頂部一定范圍內,采用φ108無縫鋼管(內置鋼筋籠),按梅花型布設的方式,豎向打設鋼管樁進行地表注漿預加固;待注漿強度達到設計要求后,再對明洞段剩余邊仰坡繼續進行開挖。地表注漿預加固法具有以下特點:①地表注漿工期長;②地表注漿量大且難以控制,工程費用較高;③注漿效果差,即使以注漿量和注漿壓力作為雙控指標,仍難以保證注漿質量能滿足要求;④洞口段為梯田區,地表注漿不僅對環境影響較大,還可能造成原有梯田的減產甚至廢棄。
采用蓋挖法,即在現有已開挖邊仰坡的基礎上,盡可能少地開挖并平整出護拱施做平臺,待護拱施做完成并達到設計強度后,再采用碎石土對拱頂以上反壓回填,使隧道拱頂形成“護拱+夯填碎石土”的雙層結構。護拱成“蓋”后,在“蓋”的保護下仍按暗挖法進行洞身施工。與明挖法及地表注漿預加固法相比較,蓋挖法具有以下優點:①盡可能少地開挖,使得目前處于暫時穩定的邊仰坡受到盡可能少地擾動;②僅需開挖隧道拱頂范圍,大大降低了邊仰坡的開挖高度,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坡腳被挖除后所帶來的邊仰坡失穩、坍塌風險;③對原有地表植被破壞較小,于環境有利。但是蓋挖法也存在施工步序多,對施工質量要求高,施工便捷性差、暗洞掘進風險大等缺點。
通過對明挖法、地表注漿預加固法和蓋挖法的比選(見表1),結合現場地形地質條件、施工可操作性等,最終選擇蓋挖法作為進洞施工方案。

表1 明挖法、地表注漿預加固法和蓋挖法比選
①邊坡開挖及防護:根據現場已開挖地形情況及隧道明洞長度,確定護拱的施做范圍;以盡可能少擾動目前已穩定的坡體為原則,按1:0.5的坡率開挖臨時邊仰坡,并平整出護拱施做平臺。臨時邊仰坡采用掛網噴錨的臨時支護方案,即:10cm厚的C20噴射混凝土+按25×25cm布置的φ8鋼筋網+6m長的φ22砂漿錨桿按1×1m梅花型布置。臨時邊仰坡開挖應做到邊挖邊支護,并布設監測點,時時監測坡體的穩定情況。(圖3)

圖3 蓋挖法方案
②施做護拱:施做護拱內I20a工字鋼鋼架,鋼架按50cm的縱向間距布設;為增強鋼架整體性,相鄰鋼架間采用環向間距1m的φ20縱向連接筋焊接;鋼架各單元進行現場預制,各單元間采用螺栓連接。鋼架需落腳在穩定基礎上,每榀鋼架左右兩側各打設兩根9m長的φ108×6mm注漿鋼管對拱腳基礎進行注漿加固,注漿鋼管縱向間距為50cm。對于蓋挖段緊接暗洞段的2m范圍內,需預埋大管棚的導向鋼管,首先澆筑該2m范圍內的護拱,并打設φ108×6mm大管棚;待大管棚打設完成后再施做蓋挖段剩余的護拱。護拱采用C20混凝土澆筑,其厚度為70cm,護拱以下預留10cm作為沉降量,以避免施工中或后期護拱沉降侵入隧道主體結構的支護限界。(圖4)

圖4 護拱工字鋼架斷面圖(單位:cm)
③拱頂反壓回填:護拱澆筑完成并達到設計強度要求后,以分層夯實的方式,采用碎石土對拱頂進行反壓回填;回填后的地面線應盡量與原地面線銜接平順,回填土頂面設置厚度為50cm的粘土隔水層,并與邊仰坡夯實連接;粘土隔水層以上設置厚度為20cm的耕植土。
④暗洞開挖:護拱施做及拱頂碎石土回填完成后,按照暗挖法對蓋挖段暗洞進行開挖。暗洞開挖過程中,應布設洞內及地表監測點,并加強對洞內及地表的位移監測。(圖5)

圖5 草果山隧道出口蓋挖法施工現場
草果山隧道出口洞口段位于梯田區,洞口段地質差,且梯田蓄水效果好,隧道進洞施工過程中,極易導致洞口邊仰坡的失穩滑移或坍塌,存在較大的安全風險。現場通過對三種進洞方案的比選,最終采用蓋挖法進洞方案,減小了對既有邊仰坡的擾動,保障了隧道進洞施工的安全及施工進度要求。云南紅河州南部遍布有約100萬畝的梯田區,山嶺隧道不可避免的要從梯田區穿越;草果山隧道蓋挖法進洞施工的成功運用,可為類似工程進洞施工提供一定的借鑒及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