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文軍 SHU Wen-jun
(中鐵十二局集團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太原 030024)
為驗證“單孔單響錯相爆破減震施工技術”的實際效果,以貴陽市軌道交通S1 線黃河北路站~望城坡站區間為依托,進行錯相減震技術實驗。黃河北路站~望城坡站區間隧道結構頂板埋深隨地形起伏變化較大,埋深16~70m 不等,圍巖巖性為砂質泥巖、泥巖、泥質砂巖、砂巖,全、強風化帶厚2~25m,隧道結構處于地下水位以下,洞身全斷面穿越中風化巖層中,頂板以上中風化帶厚1~55m;中風化泥巖夾砂質泥巖、頁巖,中風化泥巖、砂巖互層,中風化砂巖場地內分布連續,地層均勻性相對較好,穩定性好。中風化灰巖夾泥巖于場地內后段在洞身段有分布,灰巖、泥巖呈互層狀分布,地層均勻性相對一般,穩定性一般。
區間隧道線路周邊環境復雜,分別下穿市政主干道路、高層鋼筋砼建筑、低矮民房及高填方區,地面建筑物密集,車流、人流較多,爆破過程中如何在保證地面環境的安全下,經濟有效的進行隧道施工是工程重難點。
隧道爆破開挖采用淺孔爆破,臺階法開挖,整體斷面40.84m2。爆破布置掏槽孔、輔助孔、周邊孔。以掏槽孔最先起爆,為其他炮孔增加新的臨空面,輔助孔擴大掏槽孔爆出的槽腔,為周邊孔爆破創造有利條件,最后周邊孔起爆控制隧道斷面的成形輪廓。
相比傳統爆破方式,單孔單響錯相爆破減震施工技術在多炮孔起爆時,通過控制炮孔之間的起爆延時間隔,使達到被保護點的爆炸波主振相錯開約半個周期,使得振波的波峰和波谷相抵消,實現爆破振動的降低。
爆破開挖的最大振動速度值決定于單段的最大用藥量,結合錯相減震原理,依托數碼電子雷管起爆精準授時優勢,采取單孔單響爆破,充分解決了單段最大用藥量的影響,再綜合采取臺階分部開挖、控制爆破進尺、增加鉆眼數量,從而將保護對象控制點的爆破振速控制在設計允許范圍內,有效降低爆破振動對保護目標的有害影響。根據《爆破安全規程》GB6722-2014、爆破安全規程實施手冊等相關規定要求,進行爆破方案設計,對地表建筑物爆破振速進行實時監測、及時數據分析,適時、動態地調整優化爆破參數,達到減震目的。
爆破施工工藝流程:布孔→鉆孔→清孔→裝藥→填塞→聯網→設置防護→警戒→起爆→爆后檢查→解除警戒。
2.3.1 方案設計
隧道為馬蹄形結構,斷面整體尺寸為40.84m3,采用臺階法施工。
2.3.2 炮孔直徑
由于地下水以基巖裂隙水為主,水量較發育,因此選用二級巖石乳化炸藥,藥卷直徑為32mm,長度300mm,每卷質量0.3kg。
根據現場施工常用的鉆孔設備和選用的藥卷直徑,確定炮孔直徑為42mm。
2.3.3 炮孔數目
根據各炮孔平均分配炸藥量的原則計算,其公式為:

式中,開挖斷面:S=40.84(m2)
單位炸藥消耗量:q=0.85(kg/m3)
裝藥系數τ 綜合考慮各炮孔選取:τ=0.27
乳化炸藥的每米重量:γ=0.88(kg/m)
取98 個炮孔。
2.3.4 每循環炮孔深度
按每掘進循環的進尺數來確定炮孔深度,其公式為:

式中,每掘進循環計劃進尺數:l=1.2(m)
炮孔利用率:η=0.85
代入上式,則每循環炮孔深度為:

實際取炮孔深度為1.4m,一般掏槽孔較炮孔深度加深0.2m,則為1.6m。
2.3.5 炮孔布置
①掏槽孔。為保證掏槽效果,上臺階采用楔形掏槽,下臺階不設置掏槽孔。根據巖石條件和楔形掏槽參數,在隧道上臺階斷面的中下部布置8 個掏槽孔。掏槽孔深為1.6m,比其他孔深0.2m,炮孔傾角68°,炮孔長度為1.73m。
②輔助孔。上臺階在掏槽孔與隧道輪廓線中間拱頂位置均勻布置一圈輔助孔,輔助孔與周邊孔最小抵抗線為550mm,另外分別在掏槽區域上部增加3 個輔助孔,兩側均勻布置3 排,間距600mm,共布置輔助孔數目為32 個。
②周邊孔。周邊孔布置時,為了控制斷面成型,以上臺階開挖輪廓向內4cm 為界,等間距布置周邊炮孔,共設置周邊孔17 個,間距650mm。
下臺階共布置4 排輔助孔,除第一排間距800mm 外,其余3 排間距均為850mm,排間距1m,共布置炮孔數目28 個。
④底板眼。本設計共布置13 個底板眼,孔間距600mm。
炮孔布置圖見圖1。

圖1 炮孔布置圖(單位:mm)
2.3.6 裝藥量計算
①每循環裝藥量。
式中,V 為1 個循環進尺所爆落的巖石總體積(m3),其值為:

代入上式,則:

②單孔裝藥量。
掏槽孔裝藥系數τ=0.4,輔助孔裝藥系數τ=0.3,周邊孔裝藥系數τ=0.2,單個炮孔的裝藥量與裝藥卷數如下:
1)掏槽孔

實際取2 卷,單孔裝藥量為:
2×0.3 =0.6(kg)
2)輔助孔

實際取1.5 卷,單孔裝藥量為:
1.5×0.3 =0.45(kg)
3)周邊孔

實際取1 卷,單孔裝藥量為:
1×0.3 =0.3(kg)
4)底板孔
底板孔裝藥量與輔助孔相當,每個孔裝藥1.5 卷,單孔裝藥量0.45kg。
考慮到下臺階第一排炮孔(71~79 號孔)抵抗線較小,可較少裝藥量至0.3kg,則裝藥量Q 合計為:

此值略大于按體積公式計算的總裝藥量,但誤差不大,所以按41.4kg 裝填炸藥。爆破參數表見表1,經濟技術指標見表2。

表1 爆破參數表

表2 經濟技術指標
2.3.7 起爆順序
總體起爆順序為先上臺階,后下臺階。上臺階先起爆掏槽眼,再起爆輔助眼,周邊眼,最后底板眼。
根據單孔單響錯相爆破減震技術的原理,嚴格控制單響藥量,降低振動效應對建筑物的影響,最大限度的減振,保證建筑物的安全。為了避免爆破地振波的疊加,掏槽孔及輔助孔各段微差時間控制在13ms 左右,周邊孔各段微差時間控制在20ms 以上(具體微差時間根據現場情況進行調整)。設計時差的目的是既利用共同作用原理,使爆破效果好,又能使爆破達到一定干擾降振效果,爆破地振波也不會產生疊加。
上臺階:掏槽眼(1#~8#孔)延時(10ms~101ms)單孔間隔13ms;輔助眼(9#~40#孔)延時(118ms~611ms)單孔間隔17ms;底板眼(41#~53#孔)延時(628ms~866ms)單孔間隔17ms;周邊眼(54#~70# 孔)延時(886ms~1206ms)單孔間隔20ms。
下臺階:輔助眼(71#~98# 孔)延時(1226ms~1766ms)單孔間隔20ms。
爆破延時參數表見表3。

表3 爆破延時參數表
為保證隧道周邊房屋建筑安全,參建各方經研究在黃望區間YDK39+600~YDK39+580 開展錯相減震爆破技術試驗。
試驗段地質掌子面以中風化砂質泥巖夾泥巖為主,粉砂質結構,薄層-中厚層狀構造,有少量滲水,隧道拱頂地面較為平坦,埋深37.4m。試驗段周邊無重要建筑(構)物及管線。
試驗段施工時間共計18 天,爆破14 次。
爆破安全規程(GB6722-2014)規定:地面建筑物的爆破振動,采用保護對象所在地質點峰值振動速度和主振頻率。根據爆破安全規程、施工經驗和工程實踐表明,地面最大振動速度與建筑結構破壞的相關性最好,所以目前廣泛采用最大振速作為結構安全的評定標準。本次試驗段采用為成都中科測控研產的TC-4850 爆破測振儀,該型儀器可以測量爆破振速X、Y、Z 三個分量振速。根據規范內《爆破振動安全允許標準表》,一般民用建筑物在主振頻率f>50Hz 時,允許振速為2.5~3.0cm/s。
根據試驗段周邊環境情況,共設5 個測點,其中1#監測點為拱頂上方前35m 地表,2#監測點為拱頂上方地表,3#監測點為拱頂上方左20m 地表,4#監測點為拱頂上方右20m 地表,5#監測點為拱頂上方前25m 地表。
黃望區間試驗段爆破監測14 次,最大振動值為0.98cm/s,其中3# 監測點(拱頂上方左20m 地表)測得6次振動值最大值,2#監測點、4#各測得3 次。均遠小于規范允許安全振速。
黃望區間試驗段爆破振速折線圖見圖2。

圖2 試驗段爆破振速折線圖(單位:cm/s)
以2021年12月29 日振動監測情況為例,2# 測點(拱頂上方)振動數值為0.74cm/s,較為異常。經對該點波形分析和現場情況,原因為上循環右側拱腳位置圍巖變化,強度較高導致局部欠挖,本次施工在裝藥過程中將69、70 號炮眼各增加0.15kg 炸藥,導致本次振動值偏高。后經過在左右拱腳增加一炮眼,分散裝藥后,振速明顯降低。2#測點波形圖見圖3。

圖3 2# 測點波形圖
文章介紹了單孔單響錯相爆破減震技術的施工工藝及參數設計,經過爆破試驗,該技術確可有效降低爆破振速,使振動值遠低于規范允許振速。在工程實踐中,必須按照每爆必測的原則,通過對隧道頂端以及地面較近的結構物、建筑物進行爆破振動數據采集,進行信號頻譜分析,不斷優化調整爆破參數,做到“巖變我變”,及時準確地修正鉆爆設計和調整鉆爆參數,并保證爆破設計的實施,確保爆破質量。另外,由于隧道斷面狹小,機械運轉不便,特別是上臺階拱腳部位,機械開挖困難,爆破過程中應密切注意拱腳部位圍巖情況,如果需要增加藥量,應增加一個炮孔分擔藥量,避免單孔藥量增大引起振速過大。研究成果的應用為黃河北路站~望城坡站區間臨近建(構)筑物施工提供有利保障,也為類似工程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