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丕立

每每想起陶潛的兩句詩便心下一動,“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在不刻意的人眼中,雨都是如此氣定神閑。
王維在《終南別業》中寫道:“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詩歌中蘊含深厚的禪趣,展現的是他不刻意、不執著的人生境界,云當起時便起,路當盡時便盡,人生宛如流水,隨著自然的變化而變化。“竹林七賢”之首的阮籍駕著車在外面走,走到路不通就慟哭而返,因為他由此聯想到人世的艱難。但在王維這里,走到路的盡頭無路可走,并不算遇挫,也無所謂困頓,學會面對自己、悅納自己,才有“行到水窮處”還能“坐看云起時”的超脫世俗。不刻意自隨緣,是人生的大境界。
曾國藩為了考秀才,接連考了七次才考中;為了考進士,也是連續考了三次。每一次失敗時,曾國藩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斷完善自我,做到了“只管耕耘,莫問收獲”,而最終收獲好結果。“只管耕耘,莫問收獲”是一種不刻意自隨緣的人生態度,有了這樣一種態度,人生便不會糾結在名韁利鎖的旋渦之中,生命才能“浪費”在美好事物上。
梁啟超是曾國藩的忠實擁躉,他曾在寫給兒子的家書中說:“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兩句話‘莫問收獲,但問耕耘’。”梁漱溟先生也曾教育兒子:“至于成就在事抑在學,似不可管,即有無成就,亦可不管,昔人云:‘但問耕耘,不問收獲。’是也。”聞一多先生在其詩集《紅燭》中,也引用“莫問收獲,但問耕耘”為序詩的最后一句,既激勵自己,也鼓舞世人。
“但問耕耘,莫問收獲”就是不刻意為著某一俗世目的左右權衡,而是一心一意享受追求的樂趣。
愛因斯坦年少時酷愛小提琴,但卻一直苦惱著自己不能成名。老琴師把他帶到花園里說:“世上有兩種花,一種花能結果,一種花不能結果。不能結果的花更加美麗,它們在陽光下開放,沒有目的,只為快樂,快樂本身就是成功啊。”愛因斯坦深受觸動,他仍然常拉小提琴,但不再求成名,只為快樂,后來小提琴成了這位物理學泰斗一生形影不離的伙伴。在悠揚琴聲中,愛因斯坦猶有神明啟示,又似靈感降臨,一個個看似枯燥的數字公式以及天書一般的闡釋,在完全不搭調的音符涌動中昭示給世界。或許,他那曠世“相對論”也不無琴聲的催發。
耕耘美好自有收獲,不必惴惴于得失,只需享受耕耘的樂趣,至于土地上開什么顏色的花,結何種形狀的果,一切交給緣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