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敏
去年年底,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專題研究“三農”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實打實地調整結構,擴種大豆和油料,見到可考核的成效。
糧食安全,重于泰山。為什么總書記提出“擴種大豆和油料”呢?從全國政協委員、四川農業大學校長吳德提交的《關于建設國家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工程研究中心的提案》中,也許可以找到答案。
當記者問為什么提這個提案時,吳德介紹道,我國大豆年需求量1.2億噸左右,其中90%依靠進口,占糧食進口總量的70%,玉米年需求量缺口也在2000萬噸左右。大豆、玉米已成為我國糧食安全的重大隱患。
大豆和玉米是同季旱糧作物,爭地矛盾十分突出。既要保證玉米產能不減,又要擴大大豆種植面積、提高大豆產能,唯一有效手段就是大力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在西南、西北、黃淮、東北等玉米主產區的示范結果表明,帶狀間套作玉米產量與凈作玉米相當,每畝可多收大豆100—150千克。
我國玉米種植總面積6.5億畝,若20%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可新增大豆1300萬噸;若推廣至80%,可新增大豆5200萬噸。大力發展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可以大幅提高我國大豆產能,增強自給能力。
四川農業大學“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與循環利用”研究團隊是全球唯一專業從事帶狀復合種植理論、技術、機具研究的機構和團隊,從事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研究20余年,擁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和技術基礎。然而,該技術研究目前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具體問題包括三點。第一,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研究亟需不斷創新發展。大豆生長地域性極強,區域不同,氣候、土壤、地形地貌條件差異極大,需要選育適合不同區域的品種,開展核心技術區域本土化研究和應用,為全國大范圍應用提供技術支撐。
第二,研究隊伍尚不完善,亟需各學科人才聚合充實。隨著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區域化、系統化、標準化深入推進,各方面人才捉襟見肘,學科間分布也不均衡,亟需建立國家級平臺、加大投入,以吸引更多人才。
第三,目前研究平臺和資金難以支撐技術的大面積應用。全國間套作研究力量薄弱,研究平臺缺乏,無專項經費持續資助,應用研究是“弱中之冠”,制約了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大面積應用。
針對這些問題,吳德在提案中提了些建議。他說,為更好發揮四川農業大學優勢,助力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建議由四川農業大學牽頭,與南京農業大學、江蘇大學、河南農業大學、北京大學、山東農業大學、石河子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等科研院所,以及大北農集團、巨明集團、農哈哈集團等多家企業合作共建,成立國家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工程研究中心。
該中心以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關鍵共性技術研發與應用為核心、以農機裝備研發為重點,加強復合種植系統的應用基礎研究,推動大豆玉米兼容發展。構建和完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打造創新資源集聚、組織運行開放、治理結構多元的綜合性創新平臺。
該中心圍繞現代農業轉型升級重大需求,強化對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系統中種、管、收等關鍵環節的攻關力度。鏈接多學科交叉的技術創新力量,突破技術瓶頸制約,構建大豆玉米兼容發展的國家研究應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