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ty

利用多出來的面積實現曲線型非對稱的中庭空間,打破傳統空間的嚴肅性。在采光、通風、視野、美學等因素上對空間品質進行綜合性的考量,既保證了室內光照,也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長期工作的空間慣性模式。

中庭里留下了原有的老廠房構件,這些構件保留著歷史的印跡。設計師將其用玻璃封存起來,既是對過去的敬重,也是開啟未來的一種暗喻。
春天的北京,陽光和風都剛剛好,通透的玻璃天窗將光引進來,影影綽綽的光影使整個數字經濟創新產業基地顯得更為生動。過去的幾十年間,這里是金屬成形技術與裝備、工業機器人及自動化控制系統研發的老機電研究所工廠,而今它已是北京中關村最有創造力的新興互聯網及科技企業產業孵化基地。空間保留了老廠房原有的建筑骨骼和肌理,更換了節能門窗,增加了局部采光天窗等,讓老廠房煥發新生。入口處被改造成玻璃幕墻,中庭四周利用新建空間,滿足不同企業的需求。設計師李怡明根據老廠房構件的歷史印跡組織空間動線,讓人們經過這些被玻璃包起來的老梁架時,不經意地聯想起這里的過去,又與新空間產生錯綜的微妙的歷史時空影像。
在對建筑空間的光影、工業元素的保留、色彩的表達、辦公環境的舒適度上,設計師與業主有著非常一致的看法。基地開發運營管理公司水木博展(北京)總經理暢磊說:“將工業時代的印記、高科技文化的底蘊和校園紅磚的眷戀交織在一起,讓老廠房成為一個思想開放的地方。”在他們看來,擁有這樣歷史底蘊的老廠房重在釋放人的思維,往往能為高科技企業帶來研發和創新靈感。
另一種區別于家和工作場所之外的社交聚會空間也滲透在這個老廠房辦公生態環境中,這種多元化的生活方式性空間布局遠遠超出美國社會學家歐登伯格提出的“第三空間”概念。現代辦公不再僅局限于特定的物理空間布局,而是一種與生活密切聯系的混合生態,辦公環境里承載了更多的文化與精神場所真正的吶喊。設計師李怡明說:“我們預留給企業內部的空間設定是活躍的,整個公共空間形態也是活躍的。同時,設計師見縫插針地設計了下沉花園、屋頂花園、露臺等多樣化的休閑、交流空間。透明、平等是互聯網和科技企業的一大特點,因此整個空間被設計得非常通透,包括太空艙一樣的觀光電梯、簡單開闊的會議空間等,都在強調透明、平等。”
在數字經濟創新產業基地里,不再有強制的物理空間規劃的痕跡,而是將預留的部分公共空間交給工作在這里的人,他們是后期的“功能設計師”,由在這里工作的習慣性行為決定。簡單的留白成為二次創造的起點。暢磊說:“更多元的服務形式讓每一位入園的人得到‘相當均衡的辦公環境,從小空間走到大空間,從個人需求延伸到企業、家庭等整體需求,我想這才是真正極致的辦公環境。”在他看來,“辦公空間”不僅僅是公司里的辦公室那些領域,他還要把人的需求從辦公室引申到整個園區環境中,要有商務接待、餐飲、健身、娛樂等外在需求,還要有人文、藝術、學習空間等精神需求,甚至要有兒童托管、教育培訓、寵物寄存等家庭需求。
我們在工作,又何嘗不是在生活?幾年前就計劃將辦公區域按照物理、經濟、網絡、社群資產進行細微劃分的開發運營管理者,顯然將數字經濟創新產業基地當成一種實驗性實踐。Z0世代的辦公必然是辦公、居家、社交等多種形式融合的復合型形態與某類型的專業化辦公場所的交疊式生態。“隨著算法、軟件、硬件設備的不斷發展,人和企業都可能會將工作共享在游戲化的場景里,將技術和生活置于鏡像世界的環境中。有限的空間需求基本可以被理解成情感、文化、藝術等個人需求,辦公場所將成為共同社群的展示中心,可能是虛擬的,也可能是鏡像的。”暢磊說。
未來,我們將工作于理想的空間場景里,那里涵蓋了生活的全部身影。

1.時光膠囊電梯用透明的玻璃磚制作而成,每次上下都讓人感覺仿佛在一個時光隧道中穿梭,極具戲劇張力。

2.保留原廠房的屋頂,盡可能利用窗戶和屋頂引入光線,使得整個創業基地與室外緊密相連,更像一個開放的自由聚集地,舒適且任性。

3.清石設計聯合創始人李怡明(左)和水木博展科技發展(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暢磊(右)。

將原本敞開式的老廠房用靈活多變的空間打散,緩解各種內外空間需求的壓力,并將室外景觀的部分設計敘事轉接在室內中庭,緩解辦公的緊張感,讓人即使在室內辦公亦能體驗室外的開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