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現代外交》在線雜志4月7日文章,原題:中國對國際和平與穩定的貢獻一來自俄烏沖突的證據一些美國議員在俄烏沖突中采取對俄更嚴厲的立場。在西方的霸權主義中,烏克蘭只不過是把俄羅斯引向深淵的一個誘餌。
特朗普擔任總統期間,美國發動的對華貿易戰未能達到目標。顯然,從美國外交政策決策的角度看,大型軍火公司(以及從旨在加劇國際關系緊張的政策中直接或間接獲益的利益集團)的作用舉足輕重。煽動與中國沖突的嘗試敗后,它們現在試圖將俄羅斯引入競爭的中心。這么多年過去了,最終的目標未變:阻止中國的全球崛起,阻止俄羅斯重拾昔日大國地位。
中國不想被拖入嚴重的國際危機,無論是與鄰國還是與非亞洲國家。歷史學家知道,中國歷來喜歡引用名人的言論、觀點和經歷。在俄烏沖突爆發之際,周恩來總理在上世紀中葉的一些闡述,如“和平共處”“不干涉他國內政”等原則仍是中國立場的焦點。作為崛起中的國家,中國有望在消除霸權主,義和殖民主義的運動中起帶頭作用。
烏克蘭的危機已經令世人大開眼界并將繼續這樣下去。將白人流離失所者和棕黃色皮膚的流離失所者區分開來,暴露了歐洲在人權方面對發展中國家人民的偽善。
美國對烏克蘭問題的處理以及與俄羅斯和其歐洲鄰國的往來,與它對巴勒斯坦-以色列沖突的處理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但與巴以問題相比,烏克蘭問題可能會有很多不同的走向。如果美國和部分歐洲國家繼續將俄羅斯推入危險境地或實施更嚴厲的路線,那么等待全球的命運就是最嚴重和危險的。這種時候,我們希望中國依靠發展中世界的支持進行干預,挽救西方,讓發展中世界重拾對沒有霸權或暴政的未來的希望。▲(作者穆罕默德?茲雷克,喬恒薩)
環球時報2022-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