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鳳 彭志杰 馮勇偉 臧穎穎 張文斌 王朝陽△
(1.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 100029;2.北京按摩醫院,北京 100035;3.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護國寺中醫醫院,北京 100035;4.重慶市中醫骨科醫院,重慶 400050)
腰椎間盤突出癥(LDH)是臨床多發病,據文獻報道LDH引起約85%的患者有坐骨神經痛癥狀[1],臨床以腰痛伴下肢放射痛或麻木表現為主。急性發作期患者有明顯的坐骨神經痛癥狀,疼痛難忍臥床不起,日常生活工作嚴重受限。針灸治療LDH有行氣通絡止痛的功效,是一項安全經濟有效的治療方式[2]。在諸多針刺方式中,頭針運動療法是20世紀90年代初在傳統針灸基礎上發展的一種新型微針療法。既往研究顯示頭針運動療法治療LDH臨床療效良好,但既往臨床隨機對照試驗設計多為復雜干預,單純頭針運動治療的研究較少,對該療法的療效優勢之處并無相關研究及分析。因此,本研究設計為觀察為期4周的頭針運動療法(每周3次)治療急性期LDH的有效性、可行性和安全性。以LDH急性期患者為研究對象,以頭針運動療法為治療方法、常規針刺法為對照,對急性期LDH患者進行臨床綜合評估。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診斷標準:參照2013年《腰椎間盤突出癥伴神經根病循證診療指南》[3]和《腰椎間盤突出癥診療指南》[4]制定。急性期分期標準:首次發病,或在原有較輕癥狀基礎上急性發作,存在明顯神經根刺激癥狀。納入標準:符合上述LDH診斷與急性期分期標準;年齡≥18周歲且≤75周歲;病程不超過20年;腰痛或下肢放射痛VAS≥40分;自愿參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腰椎間盤突出嚴重,具備手術指征者;合并有脊柱腫瘤、嚴重骨質疏松、腰椎骨折、滑脫、骶髂關節病變、椎管狹窄、臀上皮神經卡壓、脊柱側彎畸形等者;合并嚴重器質性病變患者;體表皮膚破損的皮膚病患者;哺乳期或妊娠期婦女、精神病患者;有出血傾向的血液病者;容易暈針暈血者;正在參與其他臨床試驗者。
1.2 臨床資料 選取2021年1月至2021年7月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護國寺中醫院門診與北京按摩醫院急性期LDH門診患者共60例,按照隨機方案將患者分為頭針組與體針組各30例。各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急性發作時間、VAS評分、ODI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已通過北京中醫藥大學倫理審查,并在中國臨床試驗注冊中心(ChiCTR-TRC)完成臨床注冊。注冊號:ChiCTR2100042164;倫理審批號:2020-JYB-ZDGG-063。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1.3 治療方法 本研究因干預措施為針刺,僅對統計者和數據分析者設盲,不對患者和針灸師設盲。1)頭針組。選穴參照王朝陽教授編著《頭針運動療法》中腰椎間盤突出癥章節進行取穴。主穴:頂中帶、頂枕帶中1/3、頂顳前斜帶上1/5(單側病變取病變對側,兩側病變取雙側)、頂顳后斜帶上1/5(單側病變取病變對側,兩側病變取雙側)、頂枕帶下。操作:患者取坐位,酒精常規消毒,取中研太和牌一次性無菌針灸針(0.25 mm×0.25 mm),與頭皮成30°夾角,快速進針,刺入帽狀腱膜下層。頂中帶排刺兩針相距1寸、刺入0.5寸,頂枕帶排刺兩針相距1寸、刺入0.5寸;下肢痛加頂顳后斜帶刺入0.5寸,接力刺二針;下肢無力加頂顳前斜帶刺入0.5寸,接力刺二針;骶尾痛加頂枕帶下排刺兩針相距1寸、刺入0.5寸,諸穴均提插行針。每10分鐘行針1次,留針30 min。運動方法:行針同時,囑患者屈身扭轉腰部,同時助手用手掌根沿著腰部肌肉走行由上至下按揉腰肌,在痛性體位多加按揉。再讓患者俯臥放松,行針同時,助手手指點壓患處腰椎椎旁痛處,再雙手握住患者雙踝緩慢牽引并抖動數次。療程:隔日1次,3次為1個療程,共計4周12次。2)體針組。對照組治療方案參考既往文獻制定[5]。選穴:以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針灸治療學》為基礎。主穴:腎俞(雙側)、大腸俞(雙側)、委中(患側)、承山(患側)。定位:依據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12346-2006)《腧穴名稱與定位》。操作:患者取俯臥位,酒精常規消毒,取中研太和牌一次性無菌針灸針(0.30 mm×0.40 mm、0.30 mm×0.75 mm),快速進針,進針深度以穴位和患者胖瘦程度為度,針刺大腸俞時,直刺40~70 mm,使患者產生觸電樣感放射至下肢1次,再往上提針,其他腧穴參照陸壽康主編《刺法灸法學》教材針刺操作,局部酸脹得氣后,再行3次小幅度均勻捻轉提插。每10分鐘行針1次,留針30 min,共行針3次,出針后按壓針孔防止出血。療程同頭針組。
1.4 觀察指標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與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評分(ODI)進行療效評價[6-7],分別在患者針刺治療前和治療2周、4周結束后進行量表評分。
1.5 療效標準 依據《常見疾病的診斷與療效判定標準》評定。治愈:腰腿痛癥狀消失,直腿抬高試驗陰性,恢復正常工作。顯效:腰腿痛癥狀基本消失,直腿抬高試驗接近70°,基本恢復工作。有效:腰腿痛癥狀部分消失,活動輕度受限,直腿抬高試驗較前改善,可擔任較輕工作。無效:癥狀、陽性體征無改善,不能勝任工作。
1.6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5.0統計軟件。符合正態計量資料組間與組內比較采用t檢驗,未符合正態性分布可使用非參數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2。頭針組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體針組(P<0.01)。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見表3。兩組治療后的VAS評分較治療前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說明各組治療均有效;組間比較,頭針組評分明顯優于體針組(P<0.01);治療2周后,頭針組VAS評分低于體針組(P<0.01),說明在治療2周后,頭針運動療法緩解疼痛程度更大,在治療2周后可有效減輕患者疼痛,緩解患者痛苦。
表3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體針組同期比較,△P<0.01。下同。
組別頭針組體針組治療4周0.83±0.74*△2.45±0.68*n 30 30治療前5.73±0.63 5.49±0.52治療2周1.88±0.61*△3.42±0.41*
2.3 兩組治療前后ODI評分比較 見表4。兩組治療后ODI評分均較治療前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說明各組治療均有效;組間比較,頭針組評分明顯優于體針組(P<0.01);治療2周后,頭針組ODI評分的均值標準差小于體針組,說明頭針運動療法在治療2周后可有效改善腰腿的功能障礙,提高生活質量。
表4 兩組治療前后ODI評分比較(分,±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ODI評分比較(分,±s)
組別頭針組體針組n 30 30治療前17.07±3.62 17.93±2.90治療2周8.47±2.43*△13.87±2.92*治療4周4.33±2.17*△8.23±2.01*
2.4 安全性評價 頭針組出現3例皮下出血,體針組出現4例皮下出血,其余未發生暈針、滯針、斷針或針刺部位感染損傷等其他不良事件。
LDH是在腰椎間盤突出的病理基礎上,由突出的椎間盤組織刺激壓迫神經根所導致的臨床綜合征,引起腰腿疼痛麻木等癥狀[8]。急性發作期的患者疼痛難忍,日常活動受限,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LDH在中醫學上歸屬于“腰痛”“腰痹”的范疇。腰痛的病因多與外邪侵入,肝腎虛損,久坐勞損等有關。風寒濕邪侵入經絡,阻滯經絡氣血運行,《素問·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素體稟賦不足或年老精血虧虛,或房勞過度等使腰部脈絡局部失于濡養,不榮則痛。針灸作為一種安全的治療方式,治療腰痛具有舒筋止痛、調整陰陽的功用。
頭針運動療法是王端義教授基于傳統針灸學理論與現代解剖醫學原理,并結合自身臨床經驗提出的一種新型微針療法。此療法是在頭顱部特定部位行針刺治療,在頭針行針的同時進行主動或被動運動,以治療全身疾病[9]。《靈樞·邪氣藏腑病形篇》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頭乃諸陽之匯,頭部是諸多經絡的匯集之處,“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經絡具有“行血氣營陰陽”的作用,因此針刺頭部特定條帶可激發經氣,調整陰陽。同時頭針行針時囑患者行主動運動或被動運動,患者可思想意識放松專一,做呼吸吐納運動,可通經活絡,養心神,相應肢體運動更有活血緩急止痛的效果[10]。治療LDH時選取的主要條帶是頂中帶、頂枕帶、頂顳后斜帶,這些條帶的位置與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陽膽經的循行相類似,在針刺上述條帶行針時,助手用手掌根沿脊柱上下按揉腰背部肌肉,疏通消散患處瘀堵的膀胱經、膽經、督脈等經絡氣血,為頭針激發的經氣迅速抵達病所提供通路[11]。此外,在治療方式上,相比體針不用脫衣,留針時不會影響患者活動,操作方便。現代醫學研究中有學者提出運動針刺可提高痛閾或耐痛閾,使疼痛得到暫時以及持久的緩解[12]。此外,也有研究表明針刺運動療法在行針運動時可產生運動熱感與運動針感,從而增強針刺止痛效果[13]。研究表明頭針運動療法有利于中樞神經細胞形成新的肢體反射弧和正常運動模式,以及肢體活動功能的恢復和生存質量的提高[14-15]。因此,頭針運動療法在治療LDH等痛癥具有明顯優勢。
VAS與ODI量表作為評定腰腿痛患者自我功能障礙的量表具有較高的可信度,且評價方法簡便高效,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6-7]。經過2周治療,兩組VAS與ODI評分結果顯示,兩組治療第2周、第4周后VAS與ODI評分均較治療前下降,組間比較,頭針組明顯優于體針組。結合以上研究指標可知頭針運動療法相較常規體針在鎮痛方面與改善功能障礙方面短期效果更好。本次臨床研究結果表明,隨著時間推移,可知頭針運動療法相對體針治療急性期的LDH具有起效快、療效顯著的特點。未來可開展頭針運動療法的時效性研究以進一步揭示頭針運動療法的鎮痛機理。
本研究因時間、人力、臨床實施條件等限制,研究時間較短,樣本量偏小,研究結束后未進行隨訪。在今后臨床研究中,應加大人力財力的投入,增加研究時間與樣本量。綜上所述,頭針運動療法治療急性期LDH具有顯著療效,并且此項臨床研究的結果可為將來開展多中心、大樣本的隨機對照試驗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