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支蓮 王轉麗 趙 強 陳新勝△ 李俸敏 王 凱 黃馨儀
(1.重慶市九龍坡區中醫院,重慶 400080;2.山東大學,山東 濟南 250100)
胃脘痛以上腹胃脘部經常發生疼痛為主癥,患兒常有上腹痛、腹脹、惡心嘔吐等表現,與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有關[1]。兒童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有持續存在或反復發作的上腹痛、腹脹、早飽、暖氣、厭食、胃灼熱、反酸、惡心、嘔吐等消化功能障礙癥狀,經各項檢查排除器質性疾病的一組消化內科臨床綜合征[2]。長期可影響患兒營養的攝入,導致生長發育遲緩,并出現神經癥和焦慮癥等一系列心理癥狀[3]。迄今尚無特效藥物,治療目的在于消除癥狀,減少復發[4]。小兒FD常用藥物有促胃動力藥(多潘立酮等)、抑酸藥、根除Hp藥以及腸道益生菌等[5]。本研究對胃脘痛(脾虛胃寒證)患兒采取手法推拿聯合艾灸治療并探討聯合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1)納入標準: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兒科臨床診療指南·小兒胃炎(修訂)》有關中醫辨證分型的標準,符合胃脘痛及脾虛胃寒相關診斷標準[13];西醫診斷標準參照文獻[7]中相關診斷標準;經臨床相關檢查排除器質性病變;依從性較高;家屬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代謝障礙患兒;入組前已接受其他治療患兒;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精神系統疾病患兒。
1.2 病例資料 選取2019年9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112例胃脘痛(脾虛胃寒證)患兒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56例。觀察組男性31例,女性25例;年齡4~12歲,平均(7.58±2.17)歲;病程6~12個月,平均(8.35±2.12)個月。對照組男性34例,女性22例;年齡5~13歲,平均(7.65±2.08)歲;病程7~13個月,平均(9.06±2.01)個月。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多潘立酮(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10003),每日3次,0.3 mg/kg,飯前半小時口服治療。對照組給予手法推拿治療,沿患兒拇指橈側緣由遠端向近心方向推三關、脾經各300次,運內八卦,掐揉、摩擦臍部、腹部,揉按患兒雙側足三里、天樞及中脘穴各100次,按氣海、關元穴以雙手重疊順時針旋轉按摩1~2 min再逆時針旋轉按摩1~2 min,每日1次。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聯合艾灸治療,取患兒雙側足三里、天樞及中脘穴將艾灸盒固定于穴位,將艾條點燃后插入單孔艾灸盒中并每隔5 min調整艾火與患兒皮膚距離以避免患兒被灼傷,每次15 min,每日1次。兩組治療時間均為4周。
1.4 觀察指標 1)癥狀體征總積分: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8]和《中醫兒科常見病診療指南》[9]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1周、2周、4周對患兒食量、食欲、腹脹、惡心嘔吐、大便稀溏、汗多、面色、噯氣、體倦乏力、夜寐欠安等反面進行評價,分值越低代表患兒癥狀體征改善越好。2)胃功能:分別于患兒治療前和治療4周后采集其空腹靜脈血2 mL,利用放射免疫法檢測其胃泌素(GAS)、胃動素(MTL)水平。
1.5 療效標準 顯效:上腹痛、腹脹、早飽、厭食、惡心等臨床癥狀減輕/改善>2個等級。有效:上腹痛、腹脹、早飽、厭食、惡心等臨床癥狀減輕/改善>1個等級。無效:上腹痛、腹脹、早飽、厭食、惡心等臨床癥狀無改善。
1.6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0.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取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4.64%,高于對照組的82.14%(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總積分比較 見表2。兩組治療后各時間段癥狀體征總積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觀察組治療后各個時間段癥狀體征總積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癥狀體征總積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癥狀體征總積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同時期比較,△P<0.05。下同。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n 56 56治療前42.08±4.62 41.96±5.58治療1周后28.35±4.50*△31.51±5.45*治療2周后15.69±4.67*△20.83±5.24*治療4周后13.60±4.65*△20.14±5.03*
2.3 兩組治療前后胃功能指標比較 見表3。兩組治療后GAS、MTL水平均較治療前升高(P<0.05),觀察組治療后GAS、MTL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胃功能比較(ng/L,±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胃功能比較(ng/L,±s)
組別 時間GAS MTL觀察組(n=56)對照組(n=56)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75.56±10.66 105.97±13.79*△75.62±10.59 90.04±11.01*135.81±19.74 164.39±18.31*△136.32±20.89 145.26±19.57*
本病為非器質性病變,不會威脅患兒生命安全,但病情反復發作,給其家庭帶來沉重經濟負擔,也不利于公共衛生資源的合理分配[10]。FD發作期間,病兒常伴有腹痛、畏食、焦慮等不適,影響學習生活與營養吸收,同時長時間畏食可造成營養不良、生長發育緩慢,因此在FD癥狀發作期間,短期應用某些治療方案促進癥狀緩解是必要的[11]。王霞芳[12]老師認為,飲食不節、喂養不當是小兒脾胃受損導致胃脘痛的首因。常因飲食不節、寒熱失調、情志不暢、學習壓力大、勞倦過度而誘發。初病在氣,久痛入絡,臨床可分為肝胃氣滯型、寒邪犯胃型、胃熱熾盛型、食積傷胃型、脾胃虛寒型等。有中醫學者認為本病虛實夾雜,寒熱錯雜以虛寒證居多,認為FD患兒發病與過度攝食生冷黏滑之物致寒濕中阻、胃失和降有關[13]。《小兒衛生總微論方》曰“小兒心腹痛者,由臟腑虛而寒冷之氣所干”。治宜溫中散寒、和胃止痛。《中醫兒科臨床診療指南·小兒胃炎(修訂)》[6]中明確脾胃虛寒證治法:溫中補虛,緩急止痛[14]。治療方法推薦中藥、中成藥、推拿療法[15-16]、針法、灸法[17]等。隨著中醫學的發展,推拿、艾灸等在臨床應用范圍擴大并取得良好成效。
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1周、2周、4周各時間段癥狀體積總積分均低于對照組,提示手法推拿聯合單孔艾灸盒治療胃脘痛(脾虛胃寒證)患兒其癥狀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選取穴位中足三里穴具有強脾健胃、促進新陳代謝、增強免疫力之效,與中脘穴配伍為胃脘痛常用穴位組合。中脘穴可調脾胃、降逆化滯,是治療消化系統疾病和各種胃病的重要穴位,同時在中脘穴進行艾灸可促進胃黏膜血流量增加從而保護胃黏膜屏障。天樞穴為大腸之募穴,主要功能為理氣行滯、疏調腸腑以及消食,是腹部要穴,推拿、艾灸此穴可改善患兒消化不良癥狀。另外加按氣海穴可加強改善脘腹脹滿、胃腹脹痛、消化不良之癥,中醫也稱“氣海一穴暖全身”則表明此穴位可溫養、強壯全身同時給予艾灸效果加強,按揉關元穴可培腎固本、補氣回陽,加以艾灸達到一定程度時腹內寒氣逐漸消散。對以上穴位進行推拿、艾灸使其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溫中散寒、健脾益氣之效從而改善消化不良。本研究還顯示觀察組治療后GAS、MTL水平高于對照組,提示手法推拿聯合單孔艾灸盒治療胃脘痛(脾虛胃寒證)患兒可提升其胃功能,改善GAS、MTL水平促進平衡從而改善消化功能。
綜上所述,手法推拿聯合單孔艾灸盒治療胃脘痛(脾虛胃寒證)患兒能顯著緩解患者各種臨床癥狀,對胃功能指標有明顯改善作用,且安全性佳,臨床應用價值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