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曉 陳之虎 李照學
(海南省瓊海市中醫院,海南 瓊海 571400)
急性腦梗死(ACI)是常見的腦血管疾病,是由腦血管循環障礙導致腦組織壞死或軟化,引起局部神經功能缺損。改善、恢復缺血部位血液灌注是治療關鍵措施,靜脈溶栓是治療首選措施,需要嚴格的時間窗。阿替普酶是推薦治療藥物,但是易出現二次腦損傷。ACI屬于“中風”范疇,中醫藥治療該病歷史悠久、經驗豐富[1]。本文探究熄風化痰通竅湯加減輔助靜脈溶栓對ACI患者神經功能和炎癥指標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所選病例西醫診斷標準參照文獻[2]制定。中醫診斷標準參照文獻[3]制定。納入標準:1)同時符合以上標準;2)發病≤4.5 h內;3)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伴有嚴重心臟病或控制不良高血壓患者;2)伴有惡性腫瘤、肺部重癥疾病患者;3)伴有溶栓藥物使用禁忌證患者。
1.2 臨床資料 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120例ACI患者12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60例。觀察組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齡49~70歲,平均(61.48±7.93)歲;病程 1~4.5 h,平均(2.63±0.74)h;高血脂27例,高血壓30例。對照組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齡50~70歲,平均(61.50±7.87)歲;病程0.5~4.5 h,平均(2.64±0.78)h;高血脂29例,高血壓28例。兩組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行靜脈溶栓治療,阿替普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Co.KG,國藥準字:S20110052,規格:50 mg/支)0.9 mg/kg加入10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湖南科倫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3020456,規格:100 mL∶0.9 g),最大劑量90 mg,9 mg靜脈推注,剩下81 mg靜脈滴注,滴注時間控制在1 h內。觀察組在以上基礎應用熄風化痰通竅湯治療,處方:白術 30 g,赤芍 10 g,紅花 6 g,桃仁 6 g,法半夏12 g,茯苓20 g,石菖蒲10 g,橘紅15 g,地龍6 g。水煎取藥液500 mL,早晚各服用1次。連續服用2周。
1.4 觀察指標 1)測定治療前后兩組神經和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1)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腦卒中量表(NIHSS)評價神經功能,總分0~45分,0~15分是輕度,16~30分中度,31~45分重度。(2)采用Fugl-Meyer量表(FMA)評價肢體運動功能,上下肢總分100分,上肢評分33項,最高分2分,共66分。下肢評分17項,最高分2分共34分。<50分為嚴重運動障礙,50~84分為明顯,85~95分為中度,96~99分為輕度。分值越高,運動障礙越輕。(3)采用Barthel指數(BI)評價日常生活活動能力。<20分為嚴重功能障礙,21~40分為重度,41~60分為中度,61~80分為輕度,81~100分為功能良好。分值越高,獨立性越強。2)評定治療前后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參照《中藥新藥治療中風病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分別對主癥、次癥評分,主癥按病情計分0~6分,次證按病情計分0~3分,分數越高,證候越嚴重。3)測定治療前后兩組炎癥指標水平:采用外周靜脈血,離心后將分離的上清液標本置于低溫冰箱中,采用化學發光酶免疫法檢測白細胞介素-1β(IL-1β)、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
1.5 臨床療效[5]痊愈:癥狀消失,NIHSS評分降低>90%。顯效:癥狀顯著改善,NIHSS評分降低45%~90%。有效:癥狀好轉,NIHSS評分降低<45%。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甚至病情惡化。總有效率=(痊愈+有效+顯效)/總例數。
1.6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或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和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比較 見表1。結果為治療后兩組患者NIHSS、FMA、BI評分均較治療前改善(P<0.05);兩組比較,觀察組患者NIHSS評分下降程度、FMA和BI評分增加程度均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和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比較(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和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下同。
組別觀察組(n=60)對照組(n=6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NIHSS 15.37±4.95 7.81±3.26*△15.50±4.78 10.12±4.63*FMA 36.39±7.54 70.60±8.34*△36.71±7.37 64.92±8.65*BI 27.40±4.62 74.81±5.29*△27.45±4.30 69.53±5.29*
2.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見表2。結果治療后兩組患者各中醫證候積分均較治療前改善(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各中醫證候積分下降程度均高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s)
組別觀察組(n=60)對照組(n=6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言語謇澀或不語4.65±0.57 1.07±0.22*△4.69±0.53 1.52±0.68*口舌歪斜4.14±1.57 0.96±0.40*△4.18±0.92 1.37±0.76*半身不遂5.03±0.12 0.91±0.58*△4.97±0.82 1.06±0.34*感覺減退或消失4.32±1.16 0.59±0.09*△4.29±1.07 0.96±0.14*目眩頭暈1.82±0.71 0.73±0.15*△1.79±0.64 0.86±0.23*痰多痰黏1.42±0.25 0.50±0.30*△1.47±0.23 0.72±0.36*
2.3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指標水平比較 見表3。結果治療后兩組患者IL-1β、hs-CRP、TNF-α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IL-1β、hs-CRP、TNF-α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指標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指標水平比較(±s)
組 別 時 間IL-1β(pg/mL)hs-CRP(mg/L)TNF-α(pg/mL)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n=60)對照組(n=60)231.28±30.07 142.46±11.39*△232.30±32.15 179.62±14.69*13.75±3.64 8.59±1.72*△13.60±3.69 10.42±2.86*5.79±0.26 2.21±0.18*△5.76±0.24 3.48±0.13*
2.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4。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1.67%,高于對照組的78.33%(P<0.05)。

表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ACI屬于中醫學“中風”范疇,多見于中老年人,春冬季為發病高峰[6]。年老體衰是發病因素,氣血虛弱,臟腑功能障礙,正氣虛弱,情志失調、內傷勞倦、瘀血阻滯,痰熱內生,肝陽暴亢,風痰瘀毒互結,風痰毒上沖腦絡引起中風[7],基本治則為熄風化痰通竅。方中白術、茯苓、法半夏燥濕化痰;赤芍、紅花、桃仁通絡化瘀;石菖蒲豁痰開竅;橘紅散結;地龍通絡逐瘀。藥理研究發現白術可抑制ACI患者炎癥反應,調節患者胃腸道運動[8]。赤芍能抗ACI患者機體內血栓形成,改善腦部血液循環,抑制神經元鈉離子內流緩解腦損傷程度[9]。紅花能抑制纖維蛋白原反應進而降低血漿黏度,擴張血管,促進腦部血液流動,抑制神經細胞凋亡對ACI引起腦損傷具有神經保護作用[10]。桃仁可增加ACI患者腦灌流量,抗血栓形成,改善腦組織缺血[11]。法半夏能抑制血栓形成,改善血液循環[12]。茯苓、橘紅能抑制患者體內炎癥反應。石菖蒲能穩定ACI患者情緒,擴張腦部血管,抑制腦內血栓進一步形成[13]。地龍可提高紅細胞變性能力,抗凝,溶解血栓,改善ACI患者腦部循環[14]。
ACI發病與腦血栓形成、腦栓塞、動脈粥樣硬化有關。梗死病灶由缺血區域、周圍缺血半暗帶構成,缺血區域腦組織嚴重缺血導致腦組織死亡,導致神經功能缺損。缺血半暗帶存在部分血流,及時采取有效措施能恢復缺血半暗帶血液循環以改善神經功能[15]。目前臨床治療以靜脈溶栓為主,其中阿替普酶特異性結合血栓表面纖溶酶,溶解血栓,疏通腦血管。該藥物不會影響血漿游離纖溶酶,避免對全身纖溶產生作用,但部分患者在靜脈溶栓后出現缺血再灌注損傷,出現二次腦損傷,影響神經功能。
本研究發現治療后觀察組患者NIHSS評分下降程度、FMA和BI評分增加程度均高于對照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患者IL-1β、hs-CRP、TNF-α水平下降程度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1.67%,高于對照組的78.33%(P<0.05)。證實熄風化瘀通竅湯輔助靜脈溶栓治療ACI療效顯著。
綜上所述,熄風化痰通竅湯加減輔助靜脈溶栓對ACI患者臨床療效顯著,改善神經功能,降低炎癥指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