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昊

做了十幾年互聯網,如今回過頭看,我有一個發現。
在這個行業,一個公司同時做好多件產品,每件產品上花的精力相差無幾,但如果想讓每件產品都極其成功,不太可能,只要其中有一件產品成功,就足以帶起整個公司。比如騰訊,既有微信這樣極其成功的產品,也有更多不為人知的產品嘗試。
所有嘗試如果能推動一件關鍵產品的成功,就足夠有意義。微信團隊不到1200人,騰訊整個團隊3萬多人,微信團隊占整個公司的比例很小,其市值占騰訊市值的比例卻大得多。
也就是說,一個公司做過的產品,可能有很多都不靠譜,但沒關系,一件產品成功,其他產品也連帶著很有價值。因此,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保證那件至關重要的產品能夠成功,而且是在公司內部成功。
我在騰訊工作了8年,后來離開騰訊去大眾點評,一個原因是我想“打仗”。當時在騰訊做的事情已經沒有競爭對手,比如廣點通、QQ空間和開放平臺。另一個原因是,我覺得公司內部有一些產品和業務能力不行的人做了多年,是不是騰訊的管理和文化有問題——其實大公司內部很容易產生這種想法。
事實上,走出騰訊再回頭看,我當時的想法是錯誤的。看待這個問題,應該把它放在系統中去看,而不是只看某個團隊或某個個體。騰訊這個系統,做得好的地方在于:它能夠保證優秀的團隊、能持續打勝仗的團隊總有機會跑出來。
騰訊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是騰訊開發產品的機制。
騰訊有個典型的做法:一個產品成功了,剩下的產品會按照產品組合的方式經營,而不是一花開后百花殺。這樣做的好處是,它會給組合里最優秀的種子以機會,然后在合適的時間和場景下,淘汰那些不好的產品和團隊。
這個過程可能快,也可能慢,可能是一年、五年,也可能是十年,但拉長時間看,真正不靠譜的人一定會被淘汰。一方面,公司會為此付出資源上的代價;另一方面也留出了時間和空間,讓有希望的產品和人才成長。
舉個例子。我做過一個產品叫廣點通。我做QQ空間出身,做社交廣告和效果廣告并不比別人強,騰訊當時有從谷歌過來的大拿,也有從4A公司請來的品牌廣告專家,以及從微軟和雅虎請來的效果廣告專家,他們都不在我的部門。廣點通成功了之后,過了一段時間才請來了谷歌的專家。
當時騰訊內部有非常多團隊同時做效果廣告的產品,開廣告協調委員會時,我屬于旁聽人員。我們團隊的策略是,不爭辯,索性踏實做事。在這個組合機制下,最終用業績數字說話。結果廣點通這個產品很成功,后來它成為騰訊效果廣告和社交廣告的核心技術平臺。
其次是騰訊的文化。
騰訊文化一方面很包容,另一方面以正向激勵帶動整個團隊。騰訊是很強的集體決策機制。馬化騰的管理風格是,除非他強烈希望干預的事情,否則他都愿意讓團隊去嘗試,并讓不同團隊展開競爭。
這就是騰訊特別的地方,即使有很多很重要的人持有不同的看法,但如果你證明過自己值得信任,仍然可以繼續往前走。當然,過程中你也需要階段性證明一些事情。大家都不是外行,把握好自己的節奏,就可以保證這扇門不被公司關上。
騰訊的文化是支撐產品組合得以存在和持續運營的基礎。在這種文化下,好的和成功的團隊與產品,公司一定會扶持,讓它更成功。剩下暫時還沒成功的,公司會扶持使其組成一個產品組合,彼此之間甚至會展開競爭。但沒關系,繼續跑,直到有一天看清楚這里面誰跑得靠譜,誰在屁股決定腦袋,誰在浪費公司的機會成本。
騰訊對待產品有一種自下而上的環境和氛圍。
騰訊在內部討論事情的時候,不管職位高低,一定有人站出來和老板叫板,這種氛圍很關鍵。
張小龍敢于持續對老板說“NO”。微信上好幾個產品特性,即使老板施壓,也不會改變微信的核心交互和視覺選擇。最終大家要講理由,為什么這個不能改,那個能改,每一個理由都需要邏輯思維支持。騰訊內部討論時房間里充斥著理性,而不是權威和職務。
我舉一個反面例子,如果大公司對方法論和格局的判斷,不是交給實際做產品的同事,而是自上而下強推,會發生什么。2005—2006年我還在微軟時,發生了一件事情。公司請了一個非常貴的咨詢公司給微軟,尤其是給我所在的部門,也就是MSN做戰略規劃。
咨詢顧問提出的建議是:微軟只有一個品牌叫Windows,所以不要有任何產品偏離Windows,要聚焦在Windows品牌。基于這個邏輯,后來MSN改叫Windows?Live?Messenger,要按照Windows來做交互和視覺。整個微軟MSN產品線大概有兩年處于停滯狀態,去改UI和理念。事實上這就是不以用戶體驗為目標,而是以所謂的品牌一致性為目標。
2010年,MSN的市場份額急劇下滑,微軟用5年時間證明了一個決策的錯誤,但結果已經不能改變。戰場和歷史不能重來。一定有少數人能看到這個錯誤,但他們的聲音不能被聽到的時候,就是災難性的結果。
看待資源浪費的態度。
不同團隊在開發同類型產品時展開內部競爭,甚至有些不靠譜的團隊可以在騰訊生存很多年,這其中當然會有資源的浪費。但是換一個角度看,和一個巨大機會的喪失對比起來,資源損耗好像就不那么可怕了。
比如,假設微信沒有做成,有多可怕?包括QQ空間、微信支付,很多產品是整個格局上的變化,是無法彌補的損失。一旦錯過,可能就錯失了一個時代。
騰訊內部還有一句話:“騰訊業務好做,插個扁擔也能開花。”因為在騰訊做業務,很容易拿到足夠的流量和支持,導致這個業務看上去很容易成功。這其實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戰略:我不知道明天什么機會會來,市場會有什么突變,但騰訊獲得這次紅利的機會比別人大。把這個概率按天、按年算,概率高的團隊總可以把概率低的團隊PK掉。
從這個系統邏輯來看,微信誕生在騰訊絕非偶然。
做微信時,海外的產品比如TalkBox和Kik等都已經有了,騰訊內部也有好多團隊在做。那是2010年下半年,快到年底的時候,騰訊有一個組織架構上的局限,所有無線產品都在無線事業群做。對移動終端即時通信應用的另外兩個探索以及更多的伏筆,都在無線事業部不同的部門。唯一的例外就是張小龍。
為什么會這樣?首先是馬化騰看人,QQ郵箱為張小龍贏得了一張信任票。這是騰訊一個不成文的機制。它的邏輯是:要給曾經做出成功產品的人更多機會。
張小龍也沒有調到無線事業部,還是用自己的團隊做。大部分人認為做互聯網產品需要人多,得有一個團隊。但創新型產品最大的特點是,思考勝過人力資源。張小龍做微信的團隊一共8個人,人名都可以叫得出來。他會用郵箱團隊的個別人幫忙,但真正參與項目只有8個人。
除了QQ郵箱,張小龍之前還做過很多其他產品,只不過因為不成功,大家已經遺忘了。今天的微信朋友圈和公眾號都有張小龍早期失敗產品的印記。后來我們分析產品時發現,你經歷過的所有失敗,最后有一天會成為你成功的階梯。
歷史上,騰訊每隔兩三年都會遭遇一個很大的瓶頸,但一定會有團隊站出來幫助公司扛過這個瓶頸。原因正是騰訊的機制總能讓優秀團隊和優秀的產品跑出來。
SP曾經是騰訊唯一的商業模式,離開SP騰訊日子就過不下去,中國移動一個小領導來騰訊,馬化騰也要親自接待。靠著互聯網增值服務我們突破了這個瓶頸。
我自己也有過類似的經歷,我們幫助公司扛過瓶頸的產品是QQ農場。當時整個QQ平臺基本不再上漲,這太可怕了。在互聯網行業,虧損、團隊不穩定,這些都不怕,最可怕的是沒有成長。2008—2009年,突然之間QQ和Qzone出現了增長停滯,如果突破不了,會有很大問題。后來我們先做搶車位、買賣好友,又和一家公司合作,做了QQ農場,把這個瓶頸扛了過去。微信更不必多言,直接讓騰訊拿到了移動互聯網的船票。
每一個組織,外面看到的組織結構和部門的強大,跟它帶來的實際價值其實是不一樣的。我一直認為,一個公司,包括個人成長,可能錯過了一段時間,資源就浪費了。因為很多時候是在原地兜圈子,浪費機會成本和時間成本。有些事情聽上去光鮮,折騰了很久,但對公司發展沒有太大幫助,無法真正改變組織的命運。
能夠改變組織命運的,是一個產品或業務突然殺出來,改變了公司的格局。這種情況下,最重要的是建立起機制和體系,讓這個改變格局的產品能夠突出重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