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苗苗 程睿 程靜 鄧本霞
摘要:習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為解決國內外生態危機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包含許多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和觀點,蘊含了總書記深厚的地方從政經驗。研究縣域地區對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會加深對習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的系統化科學化理解,有利于指導同類地區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綠水青山;轉化路徑;生動實踐
習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包含許多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和觀點,蘊含了總書記深厚的地方從政經驗,是根植于我國具體國情的土壤,具有實踐內涵的“中國特色”特質和氣息,是指導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內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同樣也為解決國內外生態危機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地處大別山腹地的霍山縣自2001年就確立了“生態立縣”戰略,是全國第四個、中西部地區第一個“國家生態縣”,是全國第四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霍山縣積極踐行生態文明思想,主動結合實際創新性地大膽闖試,走出了一條具有霍山特色的“兩山”轉化路徑。
一、堅持“兩山”理論,不斷探索兩山轉化新路徑
(一)加強自然生態空間用途管控,守住綠水青山
霍山縣位于大別山水土保持與生態功能區,
《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對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功能定位是:“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區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示范區。發展方向是以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提供生態產品為首要任務,因地制宜地發展不影響主體功能定位的適宜產業。”因此依照規定以及省政府對霍山縣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科學合理地制定了霍山縣《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建立健全生態空間規劃體系,科學劃定分級飲用水源地保護區、畜禽禁養限養區等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開發管制界限,推動產業優化布局,牢牢守住生態紅線,對突破三條紅線、仍然沿用粗放增長模式、吃祖宗飯砸子孫碗的事,絕對不能再干,絕對不允許再干,同時嚴把項目準入關,制定準入負面清單,不惜以犧牲經濟發展的速度來筑牢生態屏障。
(二)開展生態環保修復治理,提高生態產品供給能力
以“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科學論斷為指引,霍山縣積極探索實現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的新路徑。多年來,霍山統籌推進最美山城和美麗鄉村建設,有效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防控農業面源污染,實施生態保護與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全面提升境內水環境質量,取得污染防控攻堅戰的階段性勝利。縣內佛子嶺水庫群水質常年保持地表水Ⅱ類標準以上,成為全國十大、安徽僅有的“中國好水”優秀水源地,為下游近2000萬人口提供安全飲水,是六安、合肥等城市的優質“大水缸”。縣內全年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8%以上,每立方厘米空氣負氧離子含量最高可達2.2萬個,被譽為中國天然氧吧,是全國養生宜居縣。通過持續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縣內的城鄉面貌更加美麗,也提高了境內生態產品的供給能力。
(三)堅持綠色高質量發展,推動金山銀山轉化
多年來,霍山以總書記的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堅定不移地舉“兩山”旗、走“兩山”路、創“兩山”業。我們堅持把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作為推動農業轉型發展的重要抓手,搶抓“一谷一帶一嶺一路”建設機遇,著力挖掘資源稟賦,大力推進農業特色產業發展,重點圍繞黃茶、石斛、毛竹、艾草等特色產業,出臺產業扶持獎勵政策,促進產業發展,不斷擴大“一斛、一茶”等產業化品牌化效應,同時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生態農業發展,讓特色產業轉化為生態經濟;我們聚全縣之力推動企業做大做強,強化科技創新和循環化改造,淘汰落后產能,大力發展生態工業項目,著力把農特產品、中藥材資源等通過生態工業的加工與轉化,變成高附加值、高稅收的綠色新品,形成生態釀造、高端裝備制造等規模化、綠色化產業體系逐漸集聚,生態工業步步登高;我們堅持將生態觀念融入全縣旅游資源的保護與開發,注重融合發展理念,著力立足生態優勢、挖掘文化底蘊、開發優質項目,把旅游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的主引擎,不斷豐富“文化+旅游”“康養+旅游”“生態+旅游”等新型模式,發揮好“旅游+”的綜合效應,努力把“風景”變“產業”,切實為村民打開綠色發展的“致富門”,探索一條走出“生態美、產業優、文化興、百姓富”的新路子。
(四)打造“兩山”文化品牌,實現生態惠民富民
在推動生態優勢向發展優勢轉化的過程中,霍山縣深入挖掘霍山“兩山”文化底蘊,以特色產業為基底,建設美麗鄉村,發展特色小鎮,融合特色文化,進一步放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的品牌效應。重視文化載體建設,加大基礎設施配套投入,建設一批開放型“兩山”文化教育基地,構建層次化、多樣化、特色化“兩山”文化體系。積極培育生態道德,將“兩山”文化培育作為文明創建的重要內容,推動生態文明成為全社會共識,深化文化宣傳,踐行綠色理念,創新公眾參與,落實綠色普惠。
(五)探索長效體制機制,保障綠水青山價值不斷實現
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們堅持問題導向,找準破解方向,通過強有力的改革,著力破除“兩山”實踐道路上的各種問題和弊病,我縣創新設立縣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辦公室;在全省率先成立庫區水上綜合執法管理局,專司庫區管理;推動林權改革,建立“林長制 林常制”,破解保護與發展兩難問題,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地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讓生態自然效應充分釋放出生態經濟效應,使“潛績”變“顯績”。
通過準確定位,發展綠色產業,積極踐行總書記的生態文明思想,霍山實現了各鎮有產業,村村有特色,形成許多鮮活、典型的“兩山”轉化成功案例,成為安徽鄉村振興先行示范區。
二、積極探索尋找生態建設中存在問題
霍山縣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雖取得明顯成效,但仍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一是生態環保治理尚待持續發力。生態環境保護同發展之間的矛盾尚未完全化解,環境污染防治需要持續發力,全面環保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二是綠色產業需提質升級。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的產業鏈條仍需要進一步拓展延伸,品牌效益仍不夠顯現,產業化、綠色化生產水平還需提升。三是“兩山”轉化體制機制仍需探索創新。尚未建立“多規合一”的規劃協調機制,自上而下的體制改革活力仍不足,“兩山”轉化的制度體系仍需完善。四是“兩山”文化品牌建設有待加快推進。文化構建不夠系統,品牌特色不夠突出,對品牌價值的挖掘不夠深入。“兩山”文化的載體建設仍需加強,弘揚“兩山”文化的社會氛圍尚未完全形成。
三、持續發力推動生態文明思想落地生根
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們將繼續堅持以總書記的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鄉村振興、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合肥都市圈等戰略機遇,奮力譜寫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霍山實踐的新篇章。
(一)持續推進污染防治
在生態環境的治理中,我們需要統籌推進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三水治理”,強化源頭管控,落實危險廢物、固體廢物利用和處置全過程監管。進一步做好“兩山”理論實踐創新基地的宣傳工作,繼續創新宣傳方式,扎實開展生態文明宣傳教育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活動,抓好常態化宣傳教育,大力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積極開展綠色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等行動,讓生態文明理念滲透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每個公民。對照“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的標準,客觀分析我們存在的差距,逐項查漏補缺,全面鞏固提升我縣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同時,還要將創建工作與產業轉型升級相結合、與鄉村振興相結合、與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相結合,確保生態環境建設取得更大成效。
(二)全面加快綠色轉型
“十四五”時期,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提檔加速、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深入推進、安徽自貿區建設蹄疾步穩,合肥都市圈及合六經濟走廊加快建設,這些機遇都給霍山的發展注入了無限動能。而綠色和生態是霍山縣等高對接長三角的最大優勢。所以我們要積極推動生態優勢向發展優勢轉化,全面探索實現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高效統一的路徑。通過提高建設標準、科學運營、有效管理、擴大宣傳,使品牌效益轉化為生態效益、經濟效益,打造長三角康養新居地,加速建設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持續放大品牌效應,讓每一個品牌都賦予新的內容、提升更高的標準。聚力打造綠色園區。持續聚焦高端裝備制造、生態食品、中醫藥大健康三大主導產業的延鏈補鏈強鏈工作,并在其過程中全面系統引入生態理念,不斷實現綠色創新發展,建立起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體系。
(三)創新建立綠色機制
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創新是一項新課題,只有進行時,沒有休止符,各地在實施的過程中要發揮政府在“兩山”轉化實現中的主導作用,綜合運用政府的“有形之手”、市場的“無形之手”和社會的“自治之手”,建立健全緊密聯系的制度框架,對政府、企業和社會的生態環境行為進行有效規范、引導和監督。加強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環境信息公開,強化環境監管執法,構筑多渠道公眾參與機制,形成政府、企業和社會多元主體參與及多方互動的“共治共享”生態環境治理模式。創新體制機制,長效保障“兩山”轉化。探索建立生態資產與生態產品交易機制,建立健全綠色經濟考評體系和綠色經濟考評辦法,尤其是要建立綠色GDP核算體系,將自然生態環境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有機統一,用制度把“綠水青山”量化為“金山銀山”,進一步引導各地兼顧平衡好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關系。
(四)不斷塑造文化品牌
深入挖掘紅色文化、三線文化、山水文化、民風民俗等,將豐富的文化資源、厚重的文化底蘊與當地獨特的自然資源稟賦發展相結合,著力形成生態文化旅游資源的有效轉化。依托“大別山兩山學院”、“大別山鄉村振興學院”兩大平臺,打造“兩山”轉化的干部培訓基地,擴大對外影響力;強化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載體建設,深化文化宣傳,擴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的影響效力,夯實“兩山”基礎,欲打造獨具魅力的大別山“兩山”文化新高地,形成輻射帶動區域綠色發展和惠民富民的新文化力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N].人民日報,2018-5-20(1)
[2]劉冀媛.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內涵及實踐路徑[J].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9(7)
[3]楊舒涵,劉錚.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上海實踐”[J].改革與戰略,2019(10)
[4]劉玉新.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演進[D].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0(5)
[5]范良銀,黃丹華.在湖州看見美麗中國——檔案見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湖州實踐[J].浙江檔案,2021(3)
作者簡介:王苗苗(1984-)女,漢族,安徽省霍山縣人,在職研究生學歷 ?中共霍山縣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黨建、社會學、生態文明
基金項目:安徽省六安市黨校(行政學院)系統重點課題(LA20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