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華
摘要:棉花的種植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新疆作為我國棉花種植的大省,新疆棉花的可持續生產對維持新疆棉農經濟收入以及我國乃至世界棉花生產都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新疆棉在國內受到一致好評,正是應該大力發展與扶植棉花種植業的積極性的關鍵時刻,但如今棉花仍舊存在種植成本較高以及種植土地緊缺的限制條件,在此大環境下,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棉花產量以及質量是刻不容緩需要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棉花生產;生產技術效率;栽培技術
1棉產量影響因素分析
1.1土壤條件
棉花是深根作物,需要深厚的活土層;耐旱而忌漬澇;輕度耐堿。為了更好的滿足棉花對土壤條件的要求,一方面要加深耕層、改良土壤、搞好高產穩產農田基本建設;另一方面還要采取松土、施肥、排漬、灌水等耕作措施,隨時調節土壤的水、肥、氣、熱等狀況,以改善棉花根系活動的環境。棉花適應性強,對不同肥力的土壤要求不十分嚴格。
1.2肥料條件
棉花在不同時期對氮、磷、鉀的需要量也不同。所以,植棉者應嚴格按照棉花在不同的生長時期對肥料的需求,科學施肥。通過合理輪作,種植綠肥,用地養地相結合,增施有機肥料,不斷培養地力提高棉田的有機質含量,是棉花高產、穩產的基礎。首先要根據棉田土壤確定投肥量,合理投肥,應大力推行測土配方施肥,未進行配方施肥的,應根據土壤的養分狀況和肥料的特性合理確定化肥的投入量不能對各塊田同等施肥。
1.3給水條件
棉花是深根作物,比較耐旱。但是,適宜的水分供應則是棉花正常生育和爭取高產的必要條件。據測定,每生產1千克干物質(包括根、葉、枝、鈴)約需消耗水分700千克~1000千克;生產50千克皮棉,大約需消耗350立方米~400立方米水量。相當于520毫米~600毫米的降雨量。
棉花各生育時期的耗水,一般隨氣溫的升降、葉面積系數的消長而有很大差異。棉花苗期需水量較少,約占全生育期耗水量的12%,適宜的土壤水分含量約占田間量大持水量的60%~70%。蕾期需水量逐漸增多,約占總耗水量的15%,適宜的土壤水分占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70%。這個時期對水分反應敏感,干旱不利于棉株生長發育,水多又易造成瘋長,花鈴期是棉花一生中耗水量最多的時期,約占總耗水量的70%~80%,此時受旱易增加蕾鈴脫落,而且鈴輕,衣分低。吐絮期需水量逐漸減少,約占總耗水量的27%,適宜的土壤水分是田間最大持水量的55%~70%。此時水分過少會影響鈴重和引起早衰,水分過多又易貪青晚熟。因此,在棉花不同生育時期,應根據天氣、土壤和棉株生育狀況,適時適量灌溉或及時排水,實現穩健生長和增鈴增重,達到早熟豐收。
1.4病蟲害
近幾年,隨著我國棉花種植規模不斷擴大,出現很多新型病蟲害,例如:棉花爛根型、枯萎型等病害,部分田地里的棉花因氣候因素的影響,不斷出現根部腐爛、葉片發黃等問題,這就導致病蟲害開始交替出現,主要出現的病蟲害有棉蚜和棉鈴蟲,一旦棉花受到此類病蟲害的侵擾,不僅會嚴重影響棉花品質也會波及周邊蔬菜,進而影響整個農作物產業鏈,對農民的經濟收益產生影響。棉花受到棉花軟腐病、葉燒病和輪紋病等病害影響會導致棉鈴腐爛、子葉和真葉受損,并快速蔓延,逐漸擴散至整塊棉田。因此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對棉花病蟲害進行控制,保障棉花的產量與質量,以保證農民的經濟效益。
1.5溫度光照條件
棉花對光照長度反應不敏感。是喜光作物,適宜在較充足的光照條件下生長。棉花光補償點和光飽和點均高。據測定,棉花單葉的光補償點為750~1000lx,光飽和點為7~8萬lx。一般情況下,棉花葉片對光強的適宜范圍為8000~70000 lx ,此范圍下,光合強度隨光強增加而提高。
2如何實現棉產業高質量發展
現如今中國棉花生產高質量發展的內涵主要體現在產品優質、創新驅動、綠色發展三個方面。第一,棉花生產高質量發展意味著棉花必須朝向高附加值方向發展,即在棉花基本數量得到滿足的基礎上,棉花的質量能夠滿足高質量消費的市場需求。第二,棉花生產高質量發展必須是以創新驅動的高效率發展,從投入產出的角度看,經濟效益要不斷增加,全要素生產率要不斷提高。第三,棉花生產高質量發展必須是資源節約、 生態友好的綠色發展,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 的生態可持續發展。
在棉花基本數量得到滿足的基礎上,棉花產品的質量應能夠滿足高質量消費的市場需求。隨著經濟的發展,市場供給能力大幅提升,處于物質豐富的狀態, 消費需求逐步向個性化和品質化轉變,市場也轉向買方市場,棉花質量的重要性不斷凸顯。在這一背景下,我國棉花產業呈現出“高等級棉短缺”,“低等級棉過剩”的結構性新問題。從近年來我國棉花的質量來看,普遍表現為棉花一致性差、異性纖維含量高,高等級棉花不足,難以滿足紡織企業需求。 高質量的棉花生產能夠適應社會用棉需求和需求結構的變化,形成以“中高端品質”為主的棉花生產格局,滿足人民高質量消費的需求 。
從投入產出的角度看,經濟效益要不斷增加, 全要素生產率要不斷提高。堅持創新是引領棉花生產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當前中國棉花生產傳統的低成本比較優勢已然消失。人口紅利拐點出現使得勞動力低成本優勢逐漸消失,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也日益顯現,成為中國棉花生產高質量發展的瓶頸。而該瓶頸的破解關鍵依靠技術創新和組織制度創新。通過技術創新,培育優質棉花品種、推動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通過組織制度創新,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提高生產效益,培育和發展中國棉花生產的核心競爭力。
綠色是棉花生產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堅持綠色發展,就要使綠色成為棉花生產的普遍形態,重點解決當前棉花生產中水源污染問題,包括農膜殘留、過量使用化肥農藥、不合理灌溉等。 地膜覆蓋技術是一項重要的科技成果,促進了中國棉花生產的發展。
棉花綠色發展迫在眉睫。堅持綠色發展,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不斷提升棉花生態競爭力,不僅是棉花生產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條件,也是重要成果。
參考文獻:
[1]吾買爾·芒力克.淺談棉花主要病蟲害的發生與防治[J].農業與技術,2016,36(04):23.
[2]戴公興 . 踐行責任共同發力推動中國棉業高質量發展[J]. 中國棉麻產業經濟研究,2018(2):6-8.
[3]金書秦,杜珉,魏珣,等 .棉花種植的環境影響及可持續發展建議[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1,13(6):1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