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莫
摘要:本文圍繞人文精神在中職語文教學的滲透作出了探討,指出了目前存在的問題,然后分析了在語文教學中的改進方法,就教師個人、教學方法、學生人格塑造與職業觀念形成四個方面提出了對應策略,旨在于促進我國中職教育人文精神滲透,幫助中職學生的發展。
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人文精神;滲透教育
一、中職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精神滲透現狀
在新課改的大環境下,怎樣讓人文精神滲透進中職語文教學中是中職語文教師的重要任務。回顧當前的中職語文教學人文精神滲透現狀,可以明顯地看出,這一過程中有許多問題存在。
(一)教師自身底蘊
現如今,盡管教育改革已經在逐步推進,但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有相當一部分的教師更注重于理論知識,而忽略了自身的人文底蘊。學生的思想觀念、行為處事上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教師的影響。在言傳身教中,教師對于自身人文素養的忽視也會影響到學生,這種潛移默化地影響雖然細微,難以覺察,但的的確確對中職語文教學人文精神的滲透產生了阻礙。
(二)教育理念偏差
在以往的應試教育中,不管是家長、老師還是學校,都過于注重于學習成績的提升,而對于學生的思想品德、人格觀念等有所忽視。而語文,作為一門綜合素養需求較高的學科,其成績提升不似其他學科那樣顯著,因此,許多學校對于這一學科有所忽視。然而語文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手段,對語文的忽視也極大程度上造成了學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因此,在我國高分低能的例子雖不能說是比比皆是,但也是時有發生。雖然目前已經開始重視人文精神的培養,但在實際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內容只占了課程的5%左右,其它都是語文知識考點的講解,該課程設置使得人文精神難以滲透。
(三)語文課程與學生專業銜接不足
在中職教育這個階段,最重要的一個特征就是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因此許多學校往往會更重視學生的學習需要,而將專業教學與語文教學割裂開來,忽略了學生長遠發展的需求。在許多實際教學中,教師還是按照只傳授語文知識,注重于對考點的講解,學生無法從中感受到這門學科對于自身專業發展的意義,只是機械地學習考試要點,從而無法順利開展人文精神教育。而過于脫離現實的教學也會讓學生產生懷疑,無法讓學生感受到真實的生活,也就導致很多學生認為學習語文沒有較大的意義,只是被迫完成任務。
二、如何在中職語文教學中進行人文精神的滲透
(一)語文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提升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擔,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想要使人文精神在語文教學中得到有效的滲透,還需要教師以自身人文素養為著力點促進其人文素養的持續提升,這也是人文精神的關鍵,也是對教師個人的一項嚴苛考驗。因此教師在完成自身教學任務的同時,還需要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素養,不斷拓寬自己在文學、藝術等領域的知識面,不斷提升在日常活動中道德、思想、心理、情感、性格、思維等方面的氣質和修養,在樹人之前先樹己,給學生做出良好的榜樣。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秉承著以人為本的信念,在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潛移默化地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更好地體味人文精神。
例如,教師在課堂上講解課本內容,欣賞文學作品,使學生獲得情感體驗,領悟作品的內涵,獲得對于人生的啟示。同時,教師可以引入一個或兩個身邊的小事,并讓學生設身處地思考如果在相似的情況下,學生們應該怎樣做。這樣可以貼近學習與現實的聯系,不與生活脫節。同時還可以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們更容易接受教師的影響,潛移默化引導學生自我成長,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二)進行多樣化教育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我國中職語文教學以傳統“填鴨式”教學為主,即教師在講臺上將教材的知識點講出來,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其結果就是整個課堂沉悶不已,學生昏昏欲睡,也喪失了對語文這一學科的興趣。這時就應該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采用多元化的方式讓學生重新對語文這一學科產生興趣,主動學習。
在課本上許多課文都有有趣的情節,有豐富的情感,這時就可以采用情景演練的方法,讓學生扮演其中的角色,有利于學生把握課文中的情感與思想,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主旨。這樣靈活的形式既可以豐富課堂內容,輕松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也更能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加深對課堂的理解。
教師還可以設置以小組為單位的比賽,小組可以自由結合,場地也可以不拘泥于教室,靈活多變。例如在學習詩歌時,可以安排學生進行詩朗誦比賽,比賽地點可以安排在教室,由學生進行簡單的布置,以此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評選環節可以由學生打分并說明原因,促使學生思考,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還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魅力,促進學生獨立思考。這樣將人文精神素質教育與課本有趣地結合在一起,不僅使教學效果有提升,更利于學生的長久發展。
(三)塑造學生健全人格
中職學生大多數在十五六歲左右,此時正處于青少年,并形成沒有系統的人生觀念,極易受到外來影響與誘惑。中職學生的基礎知識和普通中學生相對來說要薄弱一些,其獨立學習能力比較差,對世界的認識還一知半解,但中職學生卻比普通中學生更早的接觸社會。這時,教師的引導就顯得格外重要,在學習語文知識的時候要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力,要做到明辨是非知曉對錯。同時也要引導學生啟迪心靈,塑造健全人格。
例如,在教學生《項鏈》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對小說情節、人物性格的剖析,讓學生體會虛榮的壞處并引以為戒。同時更應該借小說主人公馬蒂爾德的經歷教導學生遇到困境不要沉淪,學習主人公那在逆境中依然可以奮起的堅強、負責、勇敢的精神。要教導學生,無論遇到何種困難都不應輕言放棄,要保持自信,努力拼搏。通過該種方式來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正確三觀和道德品質。
(四)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
中職學生在學校習得職業技能的同時也應該對職業理想、就業觀念有正確的認知。列夫·托爾斯泰說:“理想是指路的明燈。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就沒有生活。”但理想終歸是理想,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世俗總喜歡用事業上的成就來判定個人的價值。但教師要告訴學生只要在為生活拼搏奮斗,在為了未來而提升自己的個人素養,那就是走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學生要正確認識自己,積極面對學習與生活,愛自己,愛生活,才能收獲他人的尊重。
結論:在新課改的背景下,人文精神滲透入語文教學已經成為新的要求,也是學生長久發展的必備要求,對于學生三觀的樹立意義重大。對此,教師應充分認識并積極參與,使學生既有專業的職業技能,又有優秀的個人品德,更能自我學習不斷成長,為學生的職業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