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 劉力維 郭芩萌
摘要:我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已公示,2020年11月1日0時,我國人口總數有141178萬人,其中60歲以上的人口數量為26402萬人,占18.70%(65歲以上的人口占13.50%),比2010年上升了5.44個百分點;全國老年人口撫養比為19.70%,比2010年提高7.80個百分點,我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高速發展階段。加快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養老服務體系、健康支撐體系,滿足數量龐大的老年群眾多方面需求、妥善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已是大勢所趨、迫在眉睫。本文將從營造適老景觀作為切入點,通過研究老年人的步幅、生活習性、作息規律、常見老年病等入手,給出營造適老景觀的設計原則及設計方法。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適老景觀;老年人常見生活問題;無障礙設計
一、老年群體的特征及需求
1.1生理特征
隨著年齡的增加,生理機能逐步退化,新陳代謝降低,身體靈活性大不如前,視力下降、骨質疏松、記憶力變差、認知能力及感知能力下降等都是不可避免的。有些老年人由于身體抵抗力變差,會容易患上一些“老年病”等,活動起來不如年輕人自如。常見老年病有“老花眼”、“耳朵背”、行動遲緩、肌無力、忘性大等。老年人眼角膜變厚,晶狀體彈性降低,調節睫狀肌的能力變差,導致近距離視力模糊以及識別顏色的能力降低,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老花眼”,對于光線的適應能力變差和調光能力變差;老年人的聽力也會下降,主要表現為短期聽力缺失、對于高頻聲音不敏感等[1];老年人的體型也會隨著年齡的變化而變化,韌性下降、肌肉控制能力下降、骨骼僵硬、肢體控制能力下降、觸覺下降等都是老年人常見的生理特征。
1.2心理特征
部分老年人剛剛退休,從忙碌的工作生活突然轉變為閑適的養老生活,社會存在感降低,與社會逐漸脫節,難免會有較大的心理落差;且由于其自子女還處于忙碌的工作生活之中,無人陪伴,會產生孤獨感,這一部分人也被稱為“空巢老人”[2]。由于其記憶力變差,使其不能夠很快的接收新事物,而這和更新迭代快如閃電的現代社會不相符合,也會導致他們感到被社會拋棄的失落感。且不可逆的生理特征的變化、日益變差的生理機能無一不在提醒著老年人青春不再,也會給其帶來心理壓力和不愉快。一些老年人生病后選擇隱瞞,擔心自己成為家庭的負擔,從而導致心理壓力較大和情緒不穩定等。
1.3行為特征
老年人的行為具有很強的時域性。他們的作息一般比較規律,主要生活模式也較為簡單:早起鍛煉,吃早餐,買菜準備午飯,飯后午休,睡醒后出門溜達,準備晚飯,飯后溜達,睡覺。閑暇時間主要集中在早飯后、午飯前;午休后、晚飯前;晚飯后、睡覺前。且老年人的行為模式具有很強的地域性。他們更愿意去自己比較熟悉的場所活動,這樣不容易走丟;他們更愿意見到自己比較熟悉的人,而不愿意去結交更多的陌生人[3]。此外,老年人的行為還具有很強的集聚性,他們更喜歡聚集在一起聊聊天、下下象棋、跳跳廣場舞,且這種集體性的社交活動通常會使他們感到心情愉悅,從孤獨感中脫離出來。
1.4對活動區域的需求
活動區域安全性要高,視野要開闊,光線及照明要充足;活動場所要有一定的封閉性,以靜態為主;距離其所居住的社區不能太遠;區域內要有一定數量的健身設施,方便老年人做鍛煉;區域內要有足夠數量的座椅,方便老年人交談、休息、閑坐等;區域附近要有洗手間,以備不時之需;區域要距離社區安全中心較近,防止出現突發情況等?;顒訁^域需同時滿足其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二、適老景觀設計原則
2.1安全性原則
隨著年歲的增長,人體的各種器官機能下降甚至喪失、肢體協調能力下降,反映速度變慢、反應時間加長,很容易遭遇突發狀況反映不及時導致受傷。且由于老年人身體組織衰老,創傷恢復周期較長、花費較高,因此景觀的安全性是設計當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對于景觀的廣場、道路、硬質鋪裝、休憩區尺寸、無障礙設施等要求較為特殊,需要重點考慮[4]。另外由于老年人發病率較高,景觀周圍需要設置緊急求救裝置,或者在景區周邊設置安全保衛處,保證緊急情況發生時,老年人能夠得到及時的救助。
2.2功能性原則
老年人對于生活品質的要求相對較高,更加注重身體健康、精神富足,故而其活動特征具有多樣性。設計師在做設計時需要綜合考慮到喜歡群體性活動的老年人和喜歡靜謐獨處的老人的不同心理特征,并根據其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行為喜好去規劃景觀的健身功能、觀景功能、休息功能等。其功能需包含但不限于健身功能、休憩功能、娛樂功能、觀賞功能等。主要設計表現為放置健身器材、放置休憩座椅、放置娛樂設施器材、選擇植物造景、配置水景和假山石等。
2.3舒適性原則
舒適性原則包括心理舒適和生理舒適,這往往是吸引老年人前來游玩觀賞的主要前提和招牌。適老景觀的舒適性主要包含景觀地的溫度、濕度、風力大小及風向、植物造景搭配、水體景觀、健身設施擺放密度和位置、休息區密度和位置、洗手間距離、緊急求救裝置的位置、廣場的面積、燈光的密度以及亮度等。盡量減少噪聲污染、汽車干擾、空間分割等為景觀帶來的不便,為老年人提供一個盡可能私密的、與外界隔離的獨屬于老人的空間[5]。在選取景觀地點時,要著重分析其地理位置,充分了解其氣候環境等基本信息,然后根據得到的數據進行合理的植物造景搭配和其他小品的放置方式。要盡量營造出一個遮風避雨、規避日曬雨淋的綜合性舒適景觀。在此基礎上再去考慮其設施擺放的合理性、燈光密度和亮度的適配等。
2.4便利性原則
隨著居民對生活品質要求的不斷提高,便利性逐漸成為人們對于生活品質要求的一項評判標準。景觀的便利性直接決定了老年人會不會到達該景觀點,這也是設計師需要重點考慮的內容。景觀的便利性包括景觀點到老年人所居住的社區的距離遠近、老年人到達景觀點的方式和時間、景觀點的功能性和服務點包含是否全面等。如若景觀的便利性原則達不到要求,并不能給老年人帶來一個稱心的景觀,則適老景觀毫無意義。
三、適老景觀的設計方法
3.1景觀廣場
廣場是聚集老年人較多的中心景觀區,也是老年人活動的中心,需要著重考慮其安全性及場地的劃分。這也可以有效規避因為場地分配不均而產生的矛盾與沖突。在廣場周圍的隱蔽區域及較危險的區域設置安全警示牌,未雨綢繆,減少危險事情的發生。廣場的面積可以根據社區規模的大小來確定;廣場的四周則需要種植行道樹木將廣場與其他功能分區隔離開來,一方面明確功能分區,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減少噪聲,避免廣場由于聚集了較多的人或者廣場舉行廣場舞時造成的噪聲影響到附近居民。廣場外圍可防止部分休憩座椅,方便老年人感到勞累時坐下來休息聊天。
3.2水體景觀
水體作為我國景觀打造的重頭戲,一直以來穩固占據園林造景首要位置。但是為老年人設置的水體顯然要與年輕人有所區別。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環便是安全性即水深。一般而言湖泊造景(自然式水景)的水深不建議超過80mm;噴泉、水池等人工造景水深不建議超過40mm[6]。同時,建議在水景周圍安置護欄和標識牌,防止危險的發生。水景中心處可以適當放置一些石頭來輔助造景,但水景周圍靠近道路的四周不建議防止石頭等堅硬的材質,防止老年人摔倒之后頭部等易受傷害的部位受到撞擊,產生危險。自然式水景由于避免不了防止石頭做假山,可以在石景周圍防止燈帶,避免老年人在夜間由于看不清水體而摔倒。面積較大、水深超過1500mm的水景應做不低于1200mm的護欄,防止有人掉進去;面積較小的水景外圍也盡量設置高度不低于500mm的低矮護欄,以作遮擋。
3.3照明設施
老年人由于視力下降,夜間對物體的感知能力有所下降,易造成碰撞,故需要在老年人活動較為密集的區域和道路旁放置光照較強的照明設施,提高夜間景觀區域可見度;尤其要在有堅硬物體的景觀節點旁設置提示燈光,防止夜間老年人有磕磕碰碰。且光照宜選擇光感柔和、光線均勻的LED平光燈,不宜選擇光感過于集中的射燈和易造成光污染的地燈或者各種彩色的閃光燈。
3.4景觀小品
景觀小品作為景觀節點的記憶性元素,是我們打造適老景觀標志性、獨特性所要考慮的重點元素。對于景觀小品的選擇我們更需要切合實際,結合老年人的審美情趣和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文化要求來進行設計。設計過程當中應更多的采用線條柔和、沒有太多尖銳的角的圓弧形元素;其體積可以適當增大,以便老年人在較遠的距離也能看清楚;其顏色要明亮鮮艷,增加其辨識度[7]。景觀小品需選取堅固耐用、扛得起風吹日曬雨淋的材質;其尺度則需要綜合考慮景觀面積、受眾、景觀風格等。小品應與周圍環境相融合,也應該突出適老景觀的特點,迎合受眾審美。
3.5硬質鋪裝
硬質鋪裝作為地基,其安全性和引導性相當重要。對于其顏色和材質的把握更是重中之重。硬質鋪裝在顏色方面盡量選擇較為柔和的灰色、米白色或者彩色,不要選擇過深或者過于明亮的顏色[8]。過深的顏色不利于老年人夜間的辨識,而過淺的顏色會導致白天日照充足時視線的疲勞。對于材質而言,硬質鋪裝更需要選擇粗糙且耐磨的防滑型石材或水泥材質,不宜選擇較為光滑的材質。在城市公園綠化巡城建設中,道路鋪設材料主要以花崗巖。大理石或混凝土為主,造價較高、平整度控制難度較大,且易遭遇路面積水等問題。而目前常見的瀝青路面雖然平整度較高,但每平米造價380元左右,非常昂貴且宜用于大面積機動車道鋪設,不宜用于小面積道路鋪設。綜上,建議采用彩道磚作為適老景觀的硬質道路鋪裝材質。彩道磚是一種混凝土充燒結磚,由水泥、集料、顏料為主要原料,經加壓成型巡藝制成的,可用于城市人行道、車行道和廣場等鋪裝。彩道磚可根據霧求選撥顏齦、圖案、造型,開可組合形成不同圖案,同時,彩渠道磚具有較高的抗折強度和抗冷性,能夠改善晝夜溫差較大地區花崗巖受冷翹曲、拱脹等問題,延長廣場面層鋪材料使用導命[9]。老年景觀硬質鋪裝最好選取平整度較高的材質,一方面這種材質接縫較少,不易產生松動,方便殘疾人或者腿腳不便的老年人出行;另一方面面積較大的材質一般更加堅固,不易損壞。硬質鋪裝設計過程當中如有地形高差,盡量使用緩坡而不要使用臺階。且硬質鋪裝盡量做到下雨不積水、天晴不干裂、刮風不起皮、下雪不地滑。
3.6無障礙設計
在景觀設計當中,無障礙設計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開展景觀無障礙設計工作可以滿足更多特殊人群的景觀游覽需求,更好的體現城市的人文關懷。無障礙并不是只針對殘疾人,也包括行動不方便的老年人。在景觀設計當中,無障礙設計主要針對道路和洗手間,也就是盲道、無障礙通道、及殘障人士專用洗手間。盲道的設計一定要綜合考慮到整個景區道路的連續性和盲道的位置的安全性。我國發生過無數次盲道被占用而導致盲人摔倒的案例,故而對于盲道的管理也是不容松懈。同時盲道需結合盲文標識牌設置,采用盲文地磚,并將地磚盡可能的設置在道路內側有護欄的位置,遠離下水道、排水渠等道路不平整的地區??梢詫⒚の木菊Z設置在欄桿中。而無障礙通道主要體現在對于緩坡的處理。一般而言緩坡的坡度不宜大于十度,當緩坡大于十度時,坐輪椅的人上下坡會有一定的困難和風險。當坡度不得不大于十度時,可以適當的延長無障礙通道的長度,而不要增加其坡度。無障礙通道需結合護欄一齊設置,防止輪椅剎車失靈,游客摔倒事件的發生。輪椅使用道路需預留出足夠輪椅旋轉的寬度,盡可能的減少輪椅使用者的不便。景觀當中的公共廁所需要結合無障礙建筑設計的規范要求,設計的廁所空間要方便輪椅和推車轉動,必要時空間需要容納兩個人同時進入。地面需要進行防滑處理,采用防滑地板[10]。同時需要設置無障礙坐便器、高度合理的扶手、位置方便的物品放置臺等,為特殊人群提供盡可能大的便利。
結語
隨著人們年齡的增加,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會大大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產生活。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尊敬老人、愛戴前輩的社會,一個社區有沒有適合老年人娛樂的場所體現著這個社區的人文關懷有沒有做到位。及時打造適老景觀為即將到來的人口老齡化社會做準備將是一個智慧的選擇。結合老年人的生活習性、心理習性、行為特征給出的更具包容性的適老景觀設計方法顯然會更加適合老年人的生活。
參考文獻:
[1]洪貴芝,王文慧,徐易明.基于老年人生理特征的一種組合式藥瓶設計[J].科學技術創新,2021(21):193-194.
[2]程佳琪.基于老年人認知心理的醫藥品包裝設計研究[J].綠色包裝,2021(11):93-97.DOI:10.19362/j.cnki.cn10-1400/tb.2021.11.018.
[3]韓耀風,楊梓梅,王逸凡,關晴,方亞.生活行為方式對老年人抑郁與認知功能關系的修正[J].中國衛生統計,2021,38(05):675-678.
[4]高崇皓,張繼蘭,楊赫凡.月牙潭公園適老性設計研究[J].現代園藝,2021,44(21):163-165.DOI:10.14051/j.cnki.xdyy.2021.21.069.
[5]閆超,霍歡歡,秦宇,康宇博,權雨,許子揚.城市老舊社區適老性康復景觀設計研究——以宜興市為例[J].鞋類工藝與設計,2021(15):99-102.
[6]陳芃序,王天揚.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居住區適老性景觀設計研究[J].居舍,2021(21):108-109+113.
[7]趙萬民,李長東,尤家曜.城市公園適老運動環境影響要素聚類研究[J].中國園林,2021,37(05):50-55.DOI:10.19775/j.cla.2021.05.0050.
[8]張萌.適老社區景觀情感化設計[J].藝海,2020(12):96-97.
[9]胡雨波.城市道路景觀性與功能性的融合[J].工程技術研究,2020,5(12):245-246.DOI:10.19537/j.cnki.2096-2789.2020.12.118.
[10]秦川.園林景觀中的無障礙設計探究[J].現代園藝,2021,44(18):94-95.
第一作者:張玉(2001-),女,河南安陽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