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
摘要:“雙減”政策可以降低學生的學習負擔,使學生更加高效、輕松地投入到課堂學習當中,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習效率和學習興趣。基于此,本文將從主體地位、教學質量、作業內容、教學目標四個方面對“雙減”政策下的單元化教學進行分析,進而提高單元化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雙減”政策;單元化教學;主體地位;教學目標
引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有較大的壓力,受到課堂作業和課外培訓的影響,學生具有較多的作業負擔,導致學生的學習壓力逐漸增大。為了降低學生的壓力,需要注重“雙減”政策的實施,采用單元化的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保障課堂時間的利用率。
一、“雙減”政策下單元化教學的重要性
“雙減”政策是降低學生學習壓力的重要方式,學校需要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的號召,通過提高教學質量的方式提高學生的成績,使課堂時間能夠得到充分利用,而不是花費大量時間參與到課外培訓中,增加學生的作業壓力。“雙減”政策的實施無疑會對課程教學造成影響,教師需要在有限時間內對教學內容進行安排,完成教學目標的制定工作,提高教學方法的有效性。在眾多教學方法中,單元化教學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可以對單元內容進行分析,有助于學生對單元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通過單元化教學可以提高教學目標的明確性,使單元內容得到全面地解析,按照課時對教學內容進行設計,便于對重點、難點內容的區分,有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1]。
二、“雙減”政策下單元化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尊重學生主體地位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需要發揮引導者作用,合理設定探究活動,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使單元化教學能夠順利開展。為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可以采用探究式的教學方法,由教師布置問題讓學生進行探究。探究過程采用小組的形式進行,使學生能夠以小組為單位對問題進行分析,最終得出正確的結論,使探究式教學能夠完成。以“正多邊形”教學為例,可以采用如下探究形式:以小組為單位,繪制一些圓,將圓三等分、四等分、五等分……。接著,可以布置如下探究問題:問題1:依次連接各等分點,觀察圖形的共同點;問題2:能將圓進行n等分嗎?問題3:推到每個內角的計算公式。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學生主動對問題進行探究,使其能夠更好地認識正多邊形。
(二)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在“雙減”政策下,課堂教學質量具有較高的要求,需要合理對教學內容進行安排,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重學生對數學的理解,能夠合理對知識進行應用,進而保障課堂教學效果。在教學思路方面,需要采用“總—分—總”的形式,有助于學生對單元內容的了解,對單元整體情況進行把握,便于單元內容的展開教學。在單元結束后,可以對整章內容進行總結,對學生的知識學習情況進行鞏固。以“圓的基本性質”教學為例,按照單元進行劃分,可以將其分成18課:第1課時,圓。引導學生對圓產生整體的認知,使其能夠對圓的學習情況進行了解,便于后續教學工作的開展。第2課時,圓的旋轉。第3課時,垂徑定理……。最后三課,對單元內容進行復習與總結,對知識進行鞏固[2]。
(三)合理設計作業內容
布置作業是鞏固學習的重要方式,教師需要合理設計作業內容,使作業與課程教學能夠相輔相成,保證單元化教學能夠有序進行。在作業中需要注重預習與總結的應用,在本節課結束后,教師需要設置總結作業,對本節課學到的知識進行總結,讓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歸納,確定自身是否完全掌握。同時,還要對下節課的內容進行預習,對下節課的知識體系進行了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作業安排方面,需要對教材課后作業引起重視,使學生通過課后習題對課堂知識進行鞏固,保障能夠對課堂內容融會貫通。在作業數量方面,需要對數量進行限制,作業內容需要以類型為主,保證學生每種類型的題目都能做到,使作業內容更加地注重“精”,而不是在“量”上,進而降低學生的作業負擔。
(四)制定完善教學目標
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合理制定教學目標,使單元化教學能夠按照計劃實施,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對“圓的基本性質”進行教學時,需要按照知識點對目標進行拆分,將教學目標分為圓、弧、弦、圓心角等,保障教學過程能夠循序漸進,既可以保障教學內容的清晰性,又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需要注重教學目標的實現,在教學結束后,需要對學生進行考核,確定目標是否完成,對單元化教學成果進行檢驗。以“垂徑定理”教學目標為例,可以通過簡單的幾何問題進行檢驗,判斷學生處理問題的熟練度,進而了解學生對垂徑定理的掌握情況。
結論:綜上所述,為了保障“雙減”政策能夠順利實施,需要合理對教學策略進行安排,采用單元化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方法的可靠性。“雙減”政策會對教學計劃造成影響,需要對教學方式進行調整,實現良好的單元化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劉艷.雙減政策下的教培行業轉型趨勢與新風口[J].中國商界,2021(09):32-33.
[2]鄒海斌,徐錚,海波,等.“雙減”政策下的開學第一課[J].當代江西,2021(0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