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濤
摘要:農業是我國重要的行業之一,在社會發展中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中所面臨的經濟管理問題有:管理體系不健全,理念陳舊,“重量輕質”和信息化意識薄弱。針對這四個問題,本文給出了問題解決對策,以促使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不斷進步。
關鍵詞:農業現代化建設;經濟管理問題;對策
1.農業現代化建設中的經濟管理問題
1.1缺乏完善的農業經濟管理體系
現階段,我國在農業現代化建設中貫徹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較于傳統計劃經濟,具有眾多優勢,但如今我國經濟管理體制仍具備傳統計劃經濟的特點,比如在農業現代化建設發展中,國家針對不同區域的種植物和農作物采用定額制度,這種制度使得現有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不能與市場經濟相融合,也導致農業經濟管理制度不能與國家農業的快速發展相適應。
1.2農業經濟管理理念頗為陳舊
盡管我國較早就提出了農業經濟管理的概念,但基于實際統計和數據分析來看,現階段,較多區域仍然秉持著傳統的經濟管理理念,并采用單一陳舊的模式和方法,阻礙農業現代化建設中信息管理水平的進一步發展,其原因是絕大多數的農村經濟管理工作者的經濟管理理念還處在非常落后的階段,不能及時更新,導致其未能充分認識到農業經濟管理對于積極促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發展的重要性。在實際管理的過程中,管理人員由于被保守陳舊的經濟管理理念所束縛,致使其在進行農產品質檢、深加工及銷售等工作時常常會出現一些問題,這極不利于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及時轉變農業經濟管理概念是我國在農業現代化建設這條路上亟待解決的難題。
1.3 農業經濟管理“重量輕質”嚴重
“重量輕質”是指在傳統農業發展進程中,大多數人們只在乎農作物的產量是否增加,而對于農產品的質量并未給予重視,這對國家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建國初期,因我國人口眾多,這種陳舊的農業經濟管理模式能很好地解決糧食短缺的情況,但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對于農作物的質量愈發重視,如還是沿用這種錯誤的管理理念,就會由于一味追求農作物的產量而導致農藥等化學物質大量使用,進而對當地及周邊的土壤和水源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也會使農作物的進出口交易難度加大,這不僅讓農民的經濟效益明顯降低,也不符合國家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2.農業現代化建設中經濟管理問題的解決對策
2.1建立健全的經濟管理制度
在農業現代化建設發展進程中,提高國家經濟管理效率是很必要的,關鍵之一則是建立科學健全的管理制度,只有農業經濟管理體系發揮實質作用,才能進一步推動國家農業現代化發展,保證農業經濟穩定增長,然而對于我國來說,農業經濟管理體系尚未完善,這就要求相關管理人員對農業經濟管理體系的建設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意識到其潛在價值和重要性,為農業現代化建設發展提供支持。創設健全農業經濟管理制度,可以分四步走。第一,進行農業經濟管理模式的轉變,從傳統意義上的只關注農作物的產量轉變成關注產量的同時也注重品質的提升,實行綠色、低碳、高效且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經濟管理模式[2];第二,進行農產品加工和生產的及時創新,拓寬農產品的銷售市場,并根據市場需求,組建具有多方向、多層次及多元化的產業鏈體系;第三,進行農業生產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實現創新型農業科技,以此保證農業經濟管理體制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最后,進行農產品的安全管理,關注農產品生產和加工的食品安全問題,進而為農產品的銷售提供保障,促使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2加強農業經濟管理新理念的引導
我國在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解決問題的關鍵之一則是管理理念的及時更新。為此,提出以下兩種方法。第一,管理理念應與現代化發展相結合。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國家農業經濟管理變得更加現代。在農業發展過程中,科學的管理理念對于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若想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則管理者要對農產品的生產方法進行創新,著重提高農產品品質,確保農民在利益得以保證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其生產積極性;第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3]。
2.3增加農業現代化的科技投入
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建設,先進科學技術能夠作為重要的支撐,在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革和優化的基礎上,使得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以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在農業經濟管理的發展中,采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能夠促進農產品產量及質量的提升,這為農業經濟現代化的實現提供了幫助。對于農業現代化建設中的科技投入,可以從兩方面進行:第一,需對農業經濟專業型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加以重視,并不斷提升農業現代化建設領域中人才的專業程度和科研能力,并借助人才的力量,實現農產品產量與質量的全方位提升,與此同時,促使我國農業經濟能夠保持持續增長;第二,在農業經濟管理過程中,需不斷加強科學技術的研發水平,利用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式,進而對理論與實踐進行強化,并在新理論、新產品及新技術的推廣下,為農業現代化的實施與發展提供了巨大支持。
2.4 強化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
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日益提高,農業也逐步邁向信息化發展的道路。信息技術可以極大的促進農業經濟管理。基于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合理運用,可以使國家農業生產更加精準,管理更加智能化、科學化,也能夠使農民的利益加大。因此,應對農業信息化發展進程給予極大的重視,強化建設力度。首先,應讓農業管理人員的落后意識加以改變,可對相關工作人員定期進行培訓,包括信息化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手段等內容,使工作人員接受和認同,同時,并讓其充分了解農業信息化管理的價值及重要性,進而確保每個工作人員都能投身到農業現代化建設之中來,為推動國家農業經濟的建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其次,可加大資金的投入,保證有足夠的物質基礎,以此進行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為工作人員開展工作提供便利。因此,地區應該為農業信息化建設拓寬資金渠道,以便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進程。
結論:在農業現代化建設中,應改變傳統的農業經濟管理模式,而是通過建立健全的農業經濟管理制度,加強新理念引導,強化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加大科技投入等措施,進一步提升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有效提高農業經濟效益,進而推進農業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高慶美. 創新農業經濟管理理念 ?提升農業經濟發展水平[J]. 山西農經,2020,(12):86-87.
[2]馬衛寧. 農業現代化建設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對策[J]. 河南農業,2020,(17):4-5.
[3]羅丹. 農業現代化建設中的經濟管理問題和對策探討[J]. 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16):196-197+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