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洋
摘要:在我國長達八年的抗日戰爭過程中出現過許多抗日英雄,沒有抗日英雄跟日軍的無私浴血奮戰,就不會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筆者認為,在千千萬萬抗日英雄中最值得我們紀念的那便是抗日中將羅軍彤,當我們凝視著革命先烈用鮮血染紅的國旗時,為了祖國解放奮斗時,抗日中將羅軍彤為我們詮釋了什么是革命先烈的拋頭顱、灑熱血,面對侵犯分子時他們用生命用熱血,捍衛我們的國家。本文就參軍抗日中將羅君彤的家世進行考證,并詳細的記錄了羅君彤中將的生平事跡。
關鍵詞:川軍;抗日英雄;羅君彤;家世考證
(七) 祖籍考證
羅君彤(1892年~1969年),四川營山人,祖籍大廟雞山,居于營山縣城東門外復興橋羅氏大宅。民國時期曾擔任國民革命軍21軍第4師副師長、川康綏靖公署中將高級參謀、88軍副軍長、西南軍政長官公署獨立361師中將師長等職務??谷諔馉幤陂g,率軍出川抗日,于浙贛會戰中用地雷將日軍酒井直次中將炸斃,解放后擔任解放軍185師少將副師長。羅君彤中將在川軍中頗有威名,為川軍將領范紹增司令之副手,同時與川軍中的營山籍同鄉也來往甚密,如四川省主席鄧錫侯上將、20軍軍委會主席喻孟群中將、重慶警備司令李根固中將、國民革命軍79師副師長陳星樵等。電視連續劇《傻兒師長》中,“樊鵬舉”的原型就是范紹增,而“張雪庵”的原型就是羅君彤。張雪庵幫助傻兒師長整肅軍隊的情節,就是范紹增經劉伯承指點后請羅君彤幫忙整肅軍隊這一事件的反映。羅君彤部隊駐扎之處,賭博、鴉片、兵匪之風禁絕,因其治軍、治民及其嚴厲,在川渝兩地素有“羅駝背”之稱。據考證,羅君彤將軍屬于營山大廟雞山羅氏第二十世,羅天祥十九世孫,“時字輩”成員。
元末明初,進士羅天祥(相傳為唐朝燕郡王羅藝之后)為避南鎖紅軍之亂,隨兄羅紹貴由湖廣麻城入蜀,于1368年肇居四川順慶府蓬州營山縣萬善里雞山下沙灘河嘴,是為雞山羅氏始祖。
明朝早中期,羅天祥苗裔皆居大廟雞山祖宅,耕讀傳家,族中子弟世代盡為庠生,有“家世鳳穴,多傳科甲”之稱。
1510年,藍廷瑞、鄢本恕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攻破營山,雞山羅氏族人為避戰亂,四處流離。羅天祥七世孫羅祿,越城逃難,叛亂平定后,以明經受清秩,遷移至縣內官懋山,其后數代,悉居于此,并大開羅氏業儒之文風。
(八) 顯赫家世
羅祿第三子羅翔鳳,字瑞德,號時齋,生于1520年,于明朝嘉靖至萬歷年間曾經擔任過湖廣永州府學訓、南江縣學諭、永州府鵝湖學授、永明縣縣尹等官職,并著有《芝城草刱》、《古集新聲》、《命說實錄》等傳世,其生平事跡于《四川通志》上有載。
羅翔鳳第三子羅瑬(1566年~1637年),字季玉,號高亭,為明朝萬歷年間庠生,生有異質,領袖黌宮,雅不好弄,四方賢士多歸之。
羅瑬長子羅為緗(1590年~1659年),字可繩,出生時其母李氏夢紫衣人賜孝經一部,1633年中舉。1644年,張獻忠農民起義軍占領營山,羅為緗義憤填膺、慷慨陳詞,拒絕其委任官職,并于1645年,與子羅心澹樹義兵,誅殺偽縣令向用賓,因其保城有功,準崇祀鄉賢,欽差致祭,生平詞賦詩章甚富。
羅為緗長子羅心醕(1616年~1681年),字抱化,號懋山,性慈善濟,為1663年舉人,擔任過遵義縣教諭、雅州學政等官職,在任期間,謹遵“清、慎、勤”為居官之要。《營山縣志》記載他:“性仁厚,博學能文,官雅州學正。以經藝課諸生,一時士林咸切宗仰。其攝遵義學篆亦如之”。1673年,平西王吳三桂兵變,羅心醕棄官歸家,不為所污,去世后誥封奉政大夫、順天府房山縣知縣,崇祀鄉賢。
羅心醕第三子羅在弼,字叔槐,為清朝康熙年間歲貢生,擔任過綿州訓導等官職。羅在弼長子羅慎,字德英。羅慎次子乃羅存洪。羅存洪長子羅大蘊,誥封修職郎、昭化縣教諭。
羅大蘊次子羅有敬,字又希,榜名金聲,生于1782年,1807年以四川省第十三名中舉,擔任過合州學政、昭化縣教諭等官職。《營山縣志》記載他:“宅心仁讓,制身廉潔,官合州學正時,躬先士林,訓迪有方,人咸宗之”。
羅大蘊之子羅觀駿(1815年~1904年),又名元吉、官俊,號升之,為1837年舉人,擔任過直隸廣宗縣知縣、沙河縣知縣等官職,為政清廉,1874年還撰修過《廣宗縣志》。《營山縣志》記載他:“性剛方,學淵博,為鄉紳二十余年,非公未嘗至縣署,識者一望而知為瑞人”。
羅觀駿長子羅松笙,為清朝同治年間舉人,擔任過射洪縣教諭、綿竹縣教諭、潼川縣教諭等官職,于縣內德隆望尊。
羅觀駿次子羅紹松,娶妻營山西街于氏。于氏乃奉政大夫、監生于錡之女,廣東補用同知、潮州府通判、直隸同知于中立之妹,1880年進士、兵部主事、吏部侍郎、國史館副總裁、李鴻章幕僚于式枚之二姑。
羅觀駿第三子羅芹齋,廩生,孝友,好讀書,不求仕進,熟諳易學,擅長卜卦。通曉六藝,刀槍劍戟、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精研醫術,以濟世懸壺為懷,人稱“芹齋三先生”。
羅紹松長子羅君彤(1892年~1969年),就讀于成都高等學堂、四川省立藏文學堂,并參加同盟會組織。畢業后初任尹昌衡部革命新軍總部參謀、駐藏通譯,再升石青陽部川東軍及靖國軍團長,參與“討袁”、“護法”兩次戰役。
羅紹松次子羅梓儀,云南講武堂畢業,抗日戰爭時期出川抗日,擔任團管區司令員,作兵員訓補工作,后任利川實業公司總經理。
羅紹松第三子羅芝麟,任益民輪船公司常委代董事長,抗日戰爭時期于重慶努力于實業建設和經濟開發,并積極參與社會公益和救護工作。
羅紹松第四子羅心量,生于1902年,民國初年為日本留學生,1937年擔任第三戰區長官司令部中校參謀,抗日戰爭期間擔任23集團軍總部參謀處上校、23集團軍145師434團團長、長官司令部高級參謀,1944年6月指揮浙江衢州保衛戰,與日寇殊死搏斗,其后轉戰于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地,戰績輝煌。91歲高齡時還參與過1994版《營山羅氏宗譜》編撰工作。
羅紹松之子羅慶昌,字莘農,清朝時居營山縣城復興橋,民國時居成都玉泉街。自幼習儒成廩生,入南學,多次科考不第,曾任直隸總督袁世凱、四川布政使周馥幕僚,1901年協助袁世凱處理直隸教案,受清廷褒獎,1908年被兩江總督張之洞派往日本考察學習,清朝時先后擔任過咸寧知縣、浠水知縣、湖北辦警察學堂提調、興國知州、天門知縣、公安知縣、沔陽知州等官職。民國時先后擔任過東臺知事、山陽知事、淮安知事、湖北巡署總務科長、漢川縣知事、奉天將軍段芝貴署內務主任、文水知事、天臺知事、臨海知事、平湖知縣、四川省省長鄧錫侯部參議、金堂知縣、直豫魯巡閱使吳佩孚幕府副秘書長、大竹知縣、梁山知縣等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