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進玉
摘要:非洲豬瘟是一種由豬瘟病毒演變而成的流行疾病。自2018年,該病毒在中國傳播,我國就將其歸為畜牧界的重大傳染性疾病,該疾病具有傳播速度快、死亡率高、暴發次數多等特點。因而初期的預防工作極其重要。本文將從非洲豬瘟的特征及造成的危害中,發現該病毒的流行特征及臨床表現,以此為依據,找到疾病的預防措施。其中,具體措施包括廣泛的宣傳、提高飼養能力、按時檢查等。以供參考。
關鍵詞:非洲豬瘟;流行特征;防控措施
引言:非洲豬瘟病毒作為畜牧界的重大傳染性疾病,其危害是顯而易見的。該病毒無種族、年紀、季節的劃分。即隨時隨地、各個品種都有可能被感染。以病豬為主要傳播體,通過其排泄物、血液進行病毒擴散。于2018年,在我國首次出現,病毒傳播廣泛,致使我國家養殖業受到沉重打擊。目前,沒有根治非洲豬瘟病毒的方法。因此,需要制定合理的預防策略,從根源上避免病毒的產生,以防病毒的進一步擴大。
一、豬瘟癥狀
(一)患病特點
據研究,非洲豬瘟同時具有痘狀病毒和虹彩病毒的特點,目前已經知道的基因型多達22種。非洲豬瘟的流行發生在養殖過程中,通常在最初會有三到五天的潛伏期,在此期間,沒有征兆,對于病情更是不易察覺。根據病發時長及癥狀可將其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其中急性還可以細分為最急性病例和急性病例,前者通常是在發病后突然死亡,甚至沒有任何征兆。而后者根據發病時間長短不同,會產生不同的臨床表現。慢性型病例的病毒血清會持續留在體內,甚至終身攜帶。最常見的特征就是反復治療,隨時病發,不易發覺。病毒傳播的主要過程是由于患病豬的各個器官均有大量的病毒,并以此為病原體,通過其體液、排泄物、血液對養殖場地進行污染,健康的養殖豬在接觸養殖場所后,病毒會經過口腔進入器官組織,進而發展到主要器官。此病毒也可以寄生于軟蜱體內,通過對養殖豬叮咬進行感染。
(二)造成的危害
非洲豬瘟病毒具有死亡率高以及潛伏期較短的特點,因而在臨床上的傳播途徑呈現出多種多樣特征。在傳統的家豬養殖方法中,通過銷售導致其流通范圍廣泛,這種現象是難以改變的。非洲豬瘟病毒的傳播范圍較廣。所以存在還沒有來得及發現病狀就已經將病豬肉銷售出去這種狀況,并且這種現象難以控制。目前為止,該病毒并沒有可以嚴格防控的疫苗。突如其來的病毒,擾亂了我國傳統的養殖方式,在原有的養殖方式中,豬群之間的接觸較密集,基于這樣的現實狀況,我國家豬養殖業需要進行大幅調整,完善原本的養殖制度。必須嚴格執行每天的消毒工作,并進行定期逐個的檢查,既然難以治療那就將防護工作全面落實。但切記,適當的重視即可,萬萬不要將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非洲豬瘟病毒身上,也要注意其他病毒的防護工作,以及飼養工作等[1]。
二、流行特點
(一)傳染性強
傳播廣泛是非洲豬瘟病毒盛行的主要原因,豬科動物是該病毒最易感染的群體,其中包括家豬、野豬、大林豬、荒漠疣豬、非洲野豬等。在這其中,家豬由于養殖環境過于安逸導致身體素質較差,更容易感染非洲豬瘟病毒。而這類病毒的傳播無年齡、品種的區分。并且傳播的方式是各種各樣的,主要通過人員攜帶、飼料、交通工具進行傳播,其中人員攜帶指的是在人員購買時,接觸到攜帶病毒的豬產品后,病毒就會藏到顧客的頭發、衣物等位置,再次遇到健康豬時就會進行傳播。雖然這類病毒并不會感染人類,但是會利用人類作為中介進行二次傳播。飼料傳播指的是,在病毒潛伏期時,養殖人員對病毒的防控意識還不夠強,會導致攜帶病毒的豬肉流傳于市場之中,通過購買進入廚房,最后跟隨廚余垃圾成為豬的飼料,從而進行了二次傳播。交通工具的傳播方式與人員攜帶的過程大體相同。不難發現,這幾種傳播途徑廣泛的方式大多由于豬產品的銷售。其實,大多數的養殖場都存在著疾病傳染的隱患,通過豬產品流入市場,消費者購買,再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將病毒返還到養殖場,這種周而復始、反復傳播的方式正在無形中增加疾病的感染范圍、不斷擴大得病群體。
(二)死亡率高
研究表明,非洲豬瘟病毒的DNA結構與痘病毒十分相似。該病毒之所以令養殖戶感到害怕的主要原因在于,該病毒所導致的死亡率近乎于100%。這就意味著,一經感染,豬將難逃一死,再通過傳播,那么將造成無法挽回的經濟損失。并且到目前為止,學術研究領域一直沒有研發出有效的防護疫苗。因此,非洲部分地區面對該病毒的方式比較嚴格。即發現一只確診的豬,就將該地區所有的養殖豬全部殺掉、燒毀,并且不可以在市場中流通,因為豬肉流通進市場后,需要進行低溫保存,而該非洲豬瘟病毒在低溫狀態下可存活六年之久,就算在室溫狀態也可存活數周。我國原本并不是非洲豬瘟病毒的感染區,但自從2018年,在我國遼寧省沈陽市發現了第一例后,這種病毒就在山東、江蘇、河北、河南等地區頻頻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通過非洲豬瘟病毒境外傳入、我國養殖豬沒有對非洲豬瘟病毒產生抗體、養殖人員缺少對于這來病毒的臨床經驗、以及在畜牧業的疫情防控措施方面仍然存在不足等原因。這導致豬群無法抵抗非洲豬瘟病毒的感染[2]。
(三)暴發次數多
非洲豬瘟病毒在病發之前具有潛伏期且通常伴隨著慢性病癥。就是說,病毒一旦出現前期沒有任何征兆,且由于慢性病例的癥狀是反復病發,因此病毒只要在一個國家定植,就難以根除。例如。幾年前非洲豬瘟病毒在多個國家暴發,新增數量比以往高達30%。自非洲豬瘟病毒存在起,其先后在60幾個國家中暴發,但僅僅有13個國家從根本上消除了病毒,且在根除的過程中消耗了很多人力、物力以及財力。在花費的時間上,最少5年最多的高達36年。非洲豬瘟病毒極易在雨天通過雨水進行傳播,由于受到天氣影響,所以暴發次數多。在病豬確診后,大多國家會將其處死,以減少損失,這是由于就算當下治愈了,該病毒還可以存活很久,很難保日后會因為飼養不當、氣候等問題再次爆發,并且也有可能因為病毒攜帶而造成二次傳播,傳染更多的健康豬,簡直難以預防。以我國貴州省為例,非洲豬瘟病毒爆發最頻繁是在5-6月份。原因在于,這其間的氣溫上升迅速、跨區運輸頻繁且該省份部分地區的養殖環境不達標。僅僅在六月份,病毒就爆發了三次。導致全國豬肉價格上漲,但是這種情況在7月份就有所調整,豬肉價格的漲幅程度也側面表現出病毒的控制情況。
(四)臨床癥狀多
豬在感染非洲豬瘟病毒后,由于傳播途徑的不同,會經歷一個時長不同的潛伏期,在此期間外在并沒有明顯變化,但其實其機體內的抗體水平大幅增加。確診后會分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病毒大多由于直接感染該病毒毒株所致,最初的病癥是高燒至40度、食欲不振、身體腫脹等現象。此時身體機能嚴重受損,白細胞、血小板數量急劇下降。伴隨病情嚴重會逐漸出現呼吸不暢、皮下出血、皮膚表面明顯的紫色斑點、嘔吐等現象,甚至影響至體內淋巴結、腎臟、胃等器官大量出血。慢性癥狀與急性的臨床表現相似,不同的是慢性病癥的病發程度低通常是發病相對緩慢。會出現血小板、白細胞減少量較小。淋巴結、胃部、腎臟等器官持續出血、呼吸急促、四肢無力等問題。在通常情況下,慢性病癥發熱七天后會死亡,而慢性病癥在兩天就會死亡。其中非洲豬瘟病毒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在死亡前病豬的體溫會下降。因此,非洲豬瘟病毒具有不易發現、不易治療、難以預防等特點[3]。
三、具體防護措施
(一)進行廣泛宣傳
大多數的養殖戶采用傳統的飼養方式,對于近幾年在國內爆發的病毒了解不多,因此,通過有效的宣傳來引起養殖戶的關注很重要。由當地的動物衛生監督主管部門組織,在養殖當地召集各村的防疫員、村干部及網格員召開非洲豬瘟病毒防控知識培訓會議,主要進行病毒危害與預防措施的介紹,并由村干及網格員各自組織各網格內進行會議培訓。在會議結束之后,成立非洲豬瘟病毒宣傳部門分組進行宣傳,做到逐戶拜訪,提高養殖戶的防護意識,組織動員群眾清垃圾,防病毒。在病毒易暴發時期,還需進行群發短信、建立微信群聊、將非洲豬瘟病毒防控知識印成小冊子宣傳發放這類措施。真正地做到逐戶培訓,有效宣傳。在一定期限后,還可以進行評比,投票選舉防護工作做得最好的養殖戶,并進行相應的獎勵,以此鼓勵各養殖人員對病毒做好預防。并且有關人員還需要在養殖片區輪流進行巡查,監管督促養殖場的清掃消毒,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在養殖豬幼崽引進時,需進行有效防控,養殖戶需向當地獸醫部門報備,并由上級動物衛生監督主管部門檢查合格后,才可以進行養殖,堅決禁止私自聯系進行幼豬買賣。由于非洲豬瘟病毒可通過水源進行傳播,因此,對于其他畜禽的養殖環境也需要改善,從根源上避免病毒感染。
(二)加強飼養經驗
由于病毒的頑強性,其可在各個環境中生存,并且豬產品在流入市場后還會作為廚余垃圾進行二次利用,成為某些養豬場的飼料。因此,要重視對豬飼料的管理,以免病毒的二次傳播。這就要求養豬場需要對豬飼料進行嚴格的質量管控。非洲豬瘟病毒在八十度以上就可以被消滅,因此,養殖豬所食用的飼料必須是全熟的全價飼料,不允許喂食以泔水、含有肉骨的廚余垃圾為原材料改造的飼料,并且在喂食前需進行高溫消毒。另外,豬本身的抵抗力也很重要,養殖人員需要合理配置豬飼料的成分,定時添加抗生素、維生素等成分以保證營養均衡,但是不可以添加蛋白質、高熱量產品等影響非洲豬瘟病毒防護的因素。與此同時,利用中藥調節養殖豬自身的免疫力也是不錯的方法。通過水源進行傳播,是病毒爆發的主要原因,因而在飼養過程中使用干凈的飲用水很重要,禁止將雨水混入飲用水之中,也不可以使用通槽進行喂養,將飲用水隔開可以有效預防病毒傳播。對于豬舍的管控,需要定期進行通風、每日清掃消毒、換季時做好保暖工作。在豬作為產品運往市場的過程中,必須進行消毒殺菌,并對運輸車輛的質量進行嚴格管控[4]。
(三)進行封閉管理
由于豬幼崽的質量監控不夠嚴格,以及其售賣人員與病豬接觸的可能性高是非洲豬瘟病毒在我國傳播的重要途徑。因此,需要對相關方面進行嚴格的管控,絕對禁止其他區域的養豬人員以及可能接觸病豬的傳播源進入。并且養殖人員作為養殖豬的第一接觸者,當再次回到養殖場時,是否會攜帶病毒,也是一大問題。由此可見,實行封閉管理措施是不可避免的。封閉式管理可以有效加強病毒防護和監測效果、提高在病毒爆發前被發現的可能性。在封閉期間,相關人員需制定防控規章制度,并要求一旦發現病豬就要立即上報,并加強封閉力度,將病豬與健康豬隔離喂養,養殖人員即刻消毒以免攜帶病毒,同時對養殖豬的場地、養殖工具等一切病豬接觸物進行消毒殺菌。以防萬一,還需要進一步對豬產品市場中的售賣行為進行全面封鎖,提前成立檢驗肉類產品的監測小組,對市場中的豬產品及廚余垃圾進行監測,加強防疫力度,從根源上預防病毒的傳播[5]。
(四)及時督查通報
養殖人員在發現疑似非洲豬瘟病毒后,需立即上報。由于其傳染范圍廣、傳播速度快、存在潛伏期等特點。意味著這可能并不是患病的第一時間、并且可能已經進行了傳播。因此,政府相關部門一旦得到病毒爆發的消息,需要高度重視,并第一時間派人前往現場對病毒暴發點的全部病豬進行撲殺處理,隨后將其進行銷毀以免養殖戶將病豬流入市場,導致病毒反復暴發,這其中不排除豬群中存在已經被感染的情況,所以應該將豬群進行分開飼養并隨時觀察。部門領導需組織人員用酒精、消毒水、堿性物品對養殖場地、養殖工具、運輸車輛等一切可作為媒介傳播病毒的物質進行病毒消殺。立即將感染區進行隔離處理,對附近的養殖場進行走訪且加強監測,督促工作人員對場內豬進行逐一檢查,一旦發現有感染者強制撲殺。與養殖豬相比較,野豬的傳播更加難以控制,其活動范圍廣,接觸地區不穩定,飲用水大多是河流和雨水,因此,野豬比養殖豬感染的可能性更大,且一旦感染將難以控制。因此,若養殖場出現非洲豬瘟病毒,相關人員需要對附近的野豬進行跟蹤觀察,了解其最近的行動軌跡,通過其行為、日常飲食等方面進行判斷其感染的可能性。如發現確實感染的情況,立即通知相關部門采取強制措施。
結束語:非洲豬瘟病毒對于養殖戶來說是致命打擊,因此,預防病毒并防止其傳播變得至關重要。因而,養殖人員需要加強對飼料的監管力度、養殖場需進行封閉管理、按時完成消毒清掃工作。政府相關人員需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一旦發現病毒存在,需要主持全局帶領人民群眾完成撲殺、消毒、監測等后續工作。
參考文獻:
[1]楊躍全.非洲豬瘟在世界范圍內的流行情況及流行病學特點[J].獸醫導刊,2021(23):7-8.
[2]戈勝強,屈海龍,路皓東,等.全球基因Ⅰ型非洲豬瘟病毒流行與疫苗研究進展[J].中國動物檢疫,2021,38(12):70-76.
[3]侯恩慧.淺談藏豬非洲豬瘟病的流行特征和防控[J].中國動物保健,2021,23(11):12+14.
[4]蚩蘋苓,朱輝鴻.非洲豬瘟流行特征及動物衛生監督在防控中的作用[J].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2021(17):125-126.
[5]譚萬泳.2021年非洲豬瘟流行趨勢及防控對策[J].今日畜牧獸醫,2021,37(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