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洋
摘要:生態環保觀念深入人心,諸多領域逐漸向著生態環保發展。而在漁業養殖中,傳統養殖方式往往會造成一定的污染問題,運用生態養殖技術能夠有效處理污染問題。但是在養殖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常見問題。基于此,本文對漁業生態養殖過程常見問題深入探討,作出科學應對處理措施,同時對漁業養殖的病害問題提出具體防治措施,為生態漁業養殖方式提供一些意見。
關鍵詞:漁業;生態養殖技術;病害防治技術
引言:生態漁業養殖是在當前社會提出可持續發展要求下,出現的全新漁業養殖方式,這種方式可以將環境保護與水產養殖科學結合,形成良好的生態循環,并為人們提供無污染、無公害的水產品,保證人們食用安全,是漁業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式。
1開展生態養殖的常見問題
1.1污染治理恢復慢
漁業傳統養殖方式有多種,如:池塘養殖、稻田養殖等。不過這部分區域通常處于水資源封閉不流通區域,水源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水產養殖的質量以及附近的生態環境。在養殖一段時間后,投放的飼料或死亡水產都會對水源產生不利影響,危害水產存活條件,降低水資源質量,逐漸形成不良新循環,極大程度降低養殖戶的經濟收益。而在開展生態養殖時,需要對當前受到污染的水源做出妥善治理,恢復周圍生態環境,進而實現水產的生態養殖方式,不過恢復過程緩慢,缺少有效的治理方式,導致生態養殖無法快速開展,養殖戶經濟收益得不到穩定[1]。
1.2養殖人員知識低
目前,從事水產養殖人員知識水平不高,專業能力不足。大部分人受到傳統思想影響較深,認為只有傳統養殖方式才能保證水產養殖質量效果,對于先進的養殖技術缺少充足的認知了解。導致現代化的生態水產養殖方式無法大規模普及,一部分養殖戶采用生態養殖方式若是未達到預期的水產養殖效果,便會將主要責任推脫到生態養殖方式上,而不在自身上尋求問題發生原因,促使接下來的養殖過程發生相同問題,并且無法進行有效處理,對生態養殖方式造成了極大的阻礙,無法短期內實現漁業的可持續發展。
1.3養殖水產品種亂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升,對水產品需求不斷增加,促使漁業養殖過程投入多種水產品。不過由于我國地理位置原因,各地區的環境存在差異,不同水產品種引入到不同區域后,養殖效果無法達到預期要求,不僅會存在較大的死亡率,還會對原有的水產造成不良影響,出現大規模疾病。目前,水產養殖過程對于疾病治理難度較大,一旦發病極易出現大規模死亡,造成養殖戶大量經濟損失。
2水產養殖常見問題的應對方式
2.1創建養殖示范園區
經過相關研究可以發展,優質先進的漁業養殖示范園區,對于新時期的水產養殖技術推廣具有重要作用,為了讓生態養殖技術實現全面性推廣,示范園區的養殖人員應對園區的具體建設以及養殖方式作出全面介紹,促使各大養殖戶在開展生態養殖時,對傳統的養殖方式作出快速轉變,短期內完成當前水域的環境治理,達到生態養殖標準,并在養殖戶開始養殖時,對養殖戶加以技術介紹,最大程度提升生態養殖方式的水產存活率,保證養殖戶經濟不受到損失,促進漁業養殖進一步發展。
2.2實施養殖技術培訓
漁業養殖是一種綜合性極強的養殖方式,需要涉及多種專業知識,現階段,大部分養殖戶的知識水平不足,缺少專業養殖能力,無法對新技術做出精準判斷,快速接受新技術應用。因此,相關部門對于漁業養殖戶要加強養殖人員之間彼此之間學習,為養殖戶提供全新養殖技術的引導,進而轉變傳統養殖方式,同時,對養殖戶進行系統知識培訓,保證每個養殖戶具有全面的養殖知識,實現生態養殖發展。在相關部門的幫助下,養殖戶對養殖過程存在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提升養殖經濟效益,逐漸提升水產養殖規模。實現水產生態養殖推廣。在池塘實施組織化管理,同時,放養生物排泄物對附近生態植物提供養分,形成穩定的生物鏈,實現生態養殖[2]。
2.3提升養殖用藥管理
漁業水產生態養殖若是出現病害極難進行治理,極易出現大規模死亡情況,對養殖戶產生大量經濟損失。而出現病害通常是在水環境中使用藥物間接對水產進行治理。不過治理用藥會在水中產生大量殘留,不僅會在水產體內殘留影響食用人群的身體健康,還會對當地生態環境產生危害。現階段,人們對水產品的體內藥物殘留認知較低,經常食用水產品的人們體內會不斷積累藥物,逐漸導致人身體器官衰竭。同時,藥物還會對一些水生生物產生毒性,嚴重損害水域生態平衡。針對藥物使用,養殖戶應根據相關規定,科學制定水產養殖時用藥的使用期與停藥期,保證水產的藥物檢測符合人們食用標準要求,同時相關部門應結合法律法規,對養殖用藥進行監管與指導,并對濫用情況加以處罰。
3漁業生態養殖病害防治技術
目前,具體的防治方式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提升苗種管理。水產的苗種選購應在專業的培育基地進行選取,盡量選取抗病能力強、活潑度高的水產苗種,通常苗種會在出售前拉網鍛煉,養殖戶應在鍛煉完成后當天購買。投放到養殖區域時應盡量在早晨,建議就近購買。第二,科學放養不同水產。由于養殖水域的不同高度水中含氧量不同,不同水產品會在不同區域生存,而一些水產品會對其他水產造成危害,應適當控制水產養殖密度與種類,避免造成經濟損失。第三,水產對于養分需求較高,大部分養殖水產都需要蛋白質、水、維生素以及其他微量元素。因此,養殖時要根據水產種類科學投放飼料,保障營養需求,增強自身免疫力,減少疾病發生,同時也要注意水產對餌料的喜愛度,避免養分充足餌料水產卻出現不進食情況,發生營養不良。第四,重視養殖水域的溶解氧含量。水產生活在水下,與陸地生物呼吸一樣,若是水中溶解氧含量低,便會由于氧氣不足死亡,養殖戶應根據不同時期水產對溶解氧需求,增強水中溶解氧含量。
結束語:綜上所述,生態漁業養殖方式,不僅不會在養殖過程產生污染問題,還讓水產養殖與生態環境實現了有效結合發展,在彼此促進下形成良性循環,不過生態養殖過程仍存在一些常見問題,生態養殖時應根據實際情況,做出針對性處理,保障生態漁業養殖順利進行,充分發揮出生態養殖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方會卿.生態漁業背景下冷水魚流水養殖及病害防治技術[J].農業與技術,2021,41(5):3.
[2]張長沙.草魚生態養殖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措施[J].農家參謀,2020,No.666(17):282-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