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晨光
摘要:目前,隨著我國農業的發展,水稻作為主要農業生產作物,種植范圍逐漸擴大。本文分析了影響綠色水稻質量的因素,闡述了優質水稻栽培在種植前應進行科學選種、稻種處理、苗床育苗、秧苗管理與栽插技術,與秧苗種植后土壤管理施肥、稻田水分控制、防治病蟲害草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綠色水稻;栽培管理;種植技術
引言:在新時代發展的背景下,大眾對綠色食品越來越推崇,使得綠色水稻的種植范圍日漸增多。傳統、落后的栽培理念限制了水稻種植發展。因此,需提高栽培技術以生產優質水稻。
1影響綠色水稻質量的因素
水稻在生長過程中應著重注意以下三個環節,一是,水稻種植密度。合理種植密度是水稻質量的根本保證,當水稻密度分布不均時,直接影響水稻在沉淀時的干物質積累。另外,當種植密度過大時,光合作用的效果會大打折扣。二是,水稻施肥,肥料的使用與水稻產量密切相關,部分農戶因缺失種植的理論知識,在實際進行種植時,對肥料的使用存在不合理現象,導致了水稻減產。三是,稻田灌溉,在水稻生長到漫灌后期時,使用傳統的灌溉技術經常出現干旱斷水的現象,極大降低了結實率。
2優質水稻栽培技術應用研究
2.1稻種種植前管理
2.1.1科學選種
栽培管理工作的首要環節就是合理選擇稻種,在實際進行選擇時應結合當地的氣候與土壤條件,保證稻種的優良品質。稻種本身也應具備一定的高產、抗蟲害、分蘗能力。另外,在保證產量的同時,應考慮當地以往的各種實際因素,主要包括生長條件、市場與口感等。
2.1.2稻種處理
在種植前應對選擇好的種子進行曬種與精選處理,在播種前5-7天選擇晴朗的天氣對種子進行晾曬工作,隔2-3小時翻動一次,避免陽光直射灼傷種子。其次,精選稻種,將種子放置有一定濃度的鹽水中,鹽與水的比例應為1:5[1]。浸泡鹽水能夠有效將稻種中的草籽與碎粒篩選出來,將泡好的種子用清水沖洗干凈后,使用濃度為1%的生石灰水再次浸泡,以起到消毒、殺菌的作用。精選后的種子為日后水稻生長提供了基礎保障,泡種后需進行拌種,使用高錳酸鉀對種子消毒后,應使用濃度為40%-45%的立枯寧與種子均勻攪拌,此環節能夠有效防止水稻生長時出現病害,包括青枯病、惡苗病與立枯病。
2.1.3苗床育苗
對稻種進行育苗時,應將開水與涼水以3:1的比例混合,將種子放置水中并不停攪拌,給予其適宜的溫度促進發芽,應將溫度保持在30℃。等大部分稻種發芽時,可進行播種工作。在播種時應重視當地的實際溫度,當平均溫度在10℃時即可進行苗床育苗。應將其置于拱棚內,并注重棚內的保溫工作。將棚頂與地面都進行雙重的薄膜覆蓋,能夠有效增加棚內的溫度,并在稻種快速生長時,將溫度與濕度進行合理控制,通過對兩項重要生長因素的及時調節,保障稻種幼苗順利早發,并茁壯成長。在實際育苗前,要將苗床的準備工作做好,苗床應具備一定的土壤與水源條件,且秧苗生長需要盡量貼合太陽的運動軌跡。土壤不僅要營養成分含量高,還應保持種植地形的平坦,土質疏松且沒有石塊摻在其中。以順利推進育苗工作的展開。
2.1.4秧苗管理
在稻種發芽成長為幼苗的階段對溫度有著極高要求,因此需注重此過程中的溫度控制。育苗時的溫度需控制在30℃左右,如遇寒流天氣,應將拱棚及時用稻草覆蓋,并使用煙道對棚內進行增溫工作。除控制溫度外,及時進行水分管理也是十分必要的。當稻種出苗后,應盡量延長第一次澆水的時間,當苗床出現干旱后,再進行澆水,且要一次性澆透,當苗床出現特旱時,再進行第二次澆水,澆苗時應注意用小水。隨著幼苗的生長與溫度的升高,對水分的需求量逐漸增多,此時應對其及時澆水,且澆水時間盡量選擇早或晚。當秧苗長到一個半葉時可對棚內進行適當通風,盡量選擇天氣晴朗的上午,最好不超過11時,結束時間為下午2-3點時。需注意在進行通風工作時,需將薄膜或稻草逐步緩慢掀起,切忌一次性全部打開。在秧苗長到兩個半葉前,應對其噴灑適當的藥劑,避免出現病害。當長到兩個半葉后,應加強施肥工作,此時的秧苗對于肥料的需求量增加,若肥量沒有及時增加將出現秧苗發黃的現象。在追肥時應保證平均每畝的肥量在12kg,肥料可使用尿素或硫酸銨。
2.1.5秧苗栽插
當秧苗生長到一定程度時,應將其栽插到稻田中。此時室外溫度應始終保持在14℃以上,當溫度穩定上升時,即可進行插秧。在此環節時,保證空氣中沒有較強的對流,有微風的天氣也可插秧,但風力過大時需立即停止。在插秧時應保持起苗與插苗同時進行,切勿在移栽過程中耽誤時間,應將當天挖起的稻苗快速移植到稻田中,若當天沒有插完全部稻苗,經過一夜后品質將受到極大損壞。
2.2秧苗種植后管理
2.2.1土壤管理施肥
在進行種植前,應將土地進行翻耕,深度在15-20cm。當秧苗移植后,應立即進行追肥,將有機肥料與化肥協調使用。將秧苗的根部與葉面的施肥工作分開進行。但具體的施肥量需根據實際情況而定,通過稻苗長勢斟酌用量,每次施肥應盡量控制用量,并在其生長過程中增加施肥的次數以保證其正常成長。在使用肥料時,應盡量減少氮肥的使用,適量增加肥料中的磷、鉀含量。
2.2.2稻田水分控制
當秧苗進入稻田生長時,應控制稻田水面達到苗高的一半左右,當進入反青階段后,水面應在3-5cm,長到十葉時,可將稻田中的水全部放干。稻田中出現稍旱時,再將稻田中放入適當的水,直到秧苗生長到抽穗階段。若當溫度高水稻長勢過快或不拔節時,應將稻田中的水放干并暴曬7-10天。對稻田進行灌溉時,應始終保持淺水灌溉,但出現溫度驟降時,可將稻田中注水起到保溫的效果。當水稻進行成熟期后,應停止灌溉,不再進行澆水。
2.2.3防治病蟲害草
首先,在進行實際防治時,盡量不使用毒性高且殘留性強的農藥,利用生物防治技術能夠有效降低對水稻的危害。其次在對稻田的雜草進行治理時,應先使用人工對雜草進行精準拔除,并使用毒性較弱的農藥進行除草[2]。最后,通過對稻田水的合理控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雜草的出現。
結語:優質綠色水稻的栽培與管理技術對產量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應提高對此環節的重視。技術研發人員應對水稻栽培進行深入研究,以提高種植與管理的水平。從水稻生產的各個環節入手,結合當地的具體種植情況,做好栽培工作。利于經濟效益的穩步增長,并為我國的農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蒙昌全.水稻栽培與田間管理技術[J].農家參謀,2021(17):29-30.
[2]張蕓,柏文軍.優質食味水稻栽培管理技術要點[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07):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