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嬌 王嬋嬋
(1. 上海申通地鐵集團有限公司運營管理部, 201103, 上海; 2. 上海申通地鐵集團有限公司技術中心, 201103, 上海∥第一作者, 高級工程師)
紐約地鐵是全球最早實現全天候運營的,幾乎整個線網都實現了晝夜不間斷運營。倫敦地鐵于21世紀初就開始計劃要實施晝夜不間斷運營,后經充分的調研和論證后,認為周末夜間地鐵運營收入略高于運營成本,且能夠較大程度減少乘客時間成本,由此,倫敦地鐵于2016年開始在周末實施線路的晝夜不間斷運營。
為了促進夜間經濟發展,上海城市軌道交通于2017年4月在國內率先實施每逢周五、周六延長運營服務時間的舉措,選取了6條軌道交通線路,將各站的末班車時間延長了1 h。北京地鐵于2019年7月起每逢周五、周六1號線和2號線延長運營時間,各站延時1.0~1.5 h不等,末班車發車時間均在00:20以后。總的來說,國內各大城市的城市軌道交通運營時間越來越長,但對于夜間延時運營的需求和效果尚未進行過充分的調研和論證。本文以上海為例,對上海城市軌道交通線路夜間延時運營的需求進行論證,并基于客流時空特征提出相應的精細化管理對策。
各行業關于夜間的時間劃分差異較大,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噪聲污染防治法》的劃分標準,“夜間”是指晚上22:00至次日06:00間的時段。而對于夜生活豐富、日出時間早、生活壓力大的上海大都市來說,“夜間”往往是指晚上23:00至次日04:00期間。之所以這樣劃分,是因為該時間段內的居民出行較其他時段有著明顯的區別,23:00至次日04:00的小時交通出行量在全日交通出行量中的占比均低于1%。夜越深,交通出行量越小。直至凌晨04:00,居民的交通出行量才開始逐漸增加。
根據2009年、2014年和2019年3次上海市居民出行方式調查得到的數據,上海市居民夜間(23:00至次日04:00)出行總量呈增長趨勢,分別為84.1萬人次/d、105.5萬人次/d、131.9萬人次/d,在全日出行總量中的占比依次為1.7%、1.9%、2.3%。具體的全日客流時間分布如圖1所示。
圖1 上海市居民分時出行比例Fig.1 Percentage of Shanghai residents traveling by time-sharing
結合夜間手機信令數據分析,上海夜間交通集散量較大的區域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商圈附近區域。除市中心外,浦西外環線附近和浦東中外環間也出現相對明顯的交通產生和吸引,其他區域的夜間產生和吸引量則相對較小。
分析23:00至次日01:00期間上海城市軌道交通的進出站客流數據后發現,上海城市軌道交通夜間進站客流主要集中在虹橋火車站站、上海火車站站、虹橋2號航站樓站等對外綜合交通樞紐,以及南京東路站、陸家嘴站、人民廣場站等商圈附近;夜間出站客流主要集中在廣蘭路站、莘莊站、徐涇東站、泗涇站、沈杜公路站、淞虹路站等大型居住區附近,這些車站多為線路的末端站。
將全天24 h分為夜間(22:00至次日05:00)和非夜間(除夜間以外)兩個時段。通過對兩個時段居民出行方式進行對比可以看出,非夜間的出行方式比較均衡,而夜間則以私人小汽車為主,出租車、網約車的出行比例也同步提升,說明夜間居民出行更不愿意中轉等待,對門到門的需求更高。根據2019年上海市居民出行方式調查結果,不同時段交通出行方式差異如表1所示。從表1可以看出,雖然夜間居民出行以私人小汽車為主,但不同時段的特點也有細微差異,如深夜時段出租車和網約車的比例較高,而凌晨時段非機動車和步行的比例顯著提高。
表1 不同時段各交通出行方式的占比情況(2019年)Tab.1 Proportion of each transportation mode at different time periods(2019)
圖2為基于2019年上海市居民出行方式調查得到的居民夜間出行目的占比。從圖2可以看出,夜間出行同樣以通勤為主,90%以上居民出行目的為回家或上班,其中回家占65%,上班占28%,其余出行目的的占比均較小。
2017年4月底起,上海軌道交通1號線、2號線(廣蘭路站—浦東國際機場站區段除外)、7號線、8號線、9號線、10 號線等6條線路實施逢周五、周六夜間延時運營,在23:00前各線的發車間隔約為10 min,23:00后的發車間隔約為20 min,各線上、下行分別加開4~8列次不等,延時運營至00:00后,在01:00前最后1列車回庫,結束當天運營。
考慮到最新居民出行方式調查數據為2019年,且2020年開始受新冠疫情影響,上海各城市軌道交通線路的客流量有所回落,故本文選取2019年周五、周六的延遲運營數據進行分析。
圖2 上海居民夜間出行目的占比情況(2019年)Fig.2 Proportion of Shanghai residents late-night traveling purposes (2019)
通過對不同特征日城市軌道交通線路延時運營期間(23:00至次日01:00)的進、出站客流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周五的延時運營客流量是周六的1.4倍左右,若逢周五疊加法定假日或特殊節日,則延時運營客流量更高。如表2所示,以上海軌道交通2號線2019年的數據為例,受陸家嘴跨年燈光秀影響,跨年夜的延時運營客流量是普通周五延時運營客流量的5倍左右,是普通周六延時運營客流量的7倍左右,而平安夜的延時運營客流量則與普通周六的延時運營客流量相當。
表2 上海軌道交通2號線不同特征日延時運營期間客流統計數據(2019年)
仍以上海軌道交通2號線2019年的數據為例對不同時段的夜間客流分布特征進行分析。如圖3所示,運營時段越晚,線路的客流量越低。22:30后,2號線的進站客流急劇下降到22:00進站客流的一半左右,23:00的進站客流則只有22:00進站客流的1/10,并隨時間呈持續下降趨勢。跨年夜的客流特征比較特殊,在00:00后2號線的進站客流出現了1個明顯的小高峰,并在00:25出現出站客流的小高峰。
圖3 上海軌道交通2號線不同特征日延時運營期間 進站客流特征(2019年)
選取2019年的某個周五,對上海城市軌道交通6條延時運營服務的線路進行延時客流總量統計,結果如表3所示。從表3可以看出:延時運營期間6條線路合計的出站客流總量遠大于進站客流總量;時間越晚,進站和出站客流總量減少;在00:00—01:00期間,這6條線路(運營的車站總數達179座)的進站客流總量不足600人次。
表3 周五延時運營期間上海城市軌道交通進、出站客流量統計(2019年)
6條延時運營線路均為客流效益較好、覆蓋商圈較多、服務對外交通樞紐的線路,但延時運營期間客流效益的差異仍較大,如表4所示。從表4可看出,2號線、1號線的客流水平較高,其次為7號線、8號線和9號線,10號線的客流水平較低。
6條延長運營的城市軌道交通線路共計有179座車站(換乘站重復計),這些車站在延時運營期間的客流差異較大。如表5所示,對外交通樞紐(如虹橋火車站站)、大型活動點(如中華藝術宮站)、市中心重要商圈(如南京東路站)等都是進站客流集中的車站;莘莊站、沈杜公路站等線路末端車站附近有大型居住區,出站客流較為集中;其余車站的進、出站客流都較少。
表4 普通周五延時運營期間各線客流情況(2019年)
由圖3可知,不同特征日的夜間客流存在明顯差異,如果在周五、周六、節假日的前一天、節假日最后一天(返程高峰)等不同特征日使用同一張“節假日延長運營運行圖”,顯然是無法滿足客流需求的。因此,應針對不同特征日的客流特點制定相應的延時運營運行圖。
表5 不同類型車站延時運營期間的客流情況(2019年)Tab.5 Passenger flow condition during extended operating hours at various types of stations (2019)
對于跨年夜、節假日返程高峰等特征日,建議有針對性地加開定點班車,如上海軌道交通2號線和10號線自2014年以來,逢節假日返程高峰必定在虹橋火車站站加開定點班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隨著夜間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建議可通過夜間經濟發起主體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針對特定區域(如夜間經濟活躍的各大商圈)制定相應的定點班車加開策略,這樣既能最大限度服務市民夜間出行,也能減少運能浪費。
從表3和表5可知,超過一半的車站在23:00至次日01:00的進出站客流總和低于300人次,且延時運營期間車站客流總量有90%以上為出站客流,部分車站只有出站客流沒有進站客流。而按照目前上海城市軌道交通的運營管理規定,只要車站沒有停止運營,所有安檢員、站務員等都必須在崗,所有設施設備都必須保持在工作狀態。針對此情況,如果還維持和日間運營相同的人員配置和設備投運,勢必造成較大的資源浪費。
因此,建議在對各個車站夜間進、出站客流特征進行分析后,針對不同車站采取不同的客運管理策略。例如:針對線路末端郊區車站只有出站客流的情況,可提前關閉進站閘機、安檢機,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僅留部分工作人員,以確保出站客流正常出站;針對線路中間進、出站客流均極少的車站,可采取越站跳停的方式,讓這些車站提前停止運營。此外,還可以考慮用技防替代人防,在客流較少的車站實現無人值守。
基于客流特征的“一站一策”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資源的浪費,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的難度,也會給乘客的乘坐帶來一定的困擾。此外,客流的出行特征也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需要不斷進行跟蹤并調整、優化,因此,建議在實施過程中可根據主要問題和矛盾采取1~2個有針對性的解決策略即可。
從圖2可知,夜間出行中90%以上客流為通勤客流,這些客流的出行需求和特征具有高度穩定性。針對這種特征的夜間客流,延時運營期間可采取區域協同的管理策略。具體為:可以利用不同車站間客流水平的差異進行組團,通過組團區域協同管理的方式,統籌協調使用該組團內車站的人力、物力等資源。通過車站間資源的統籌優化,不但能提高勞動生產率、節約運營成本,還能提高應急響應速度、保障運營安全。這個策略不但能應用于夜間延長運營時段,在非高峰運營時段也同樣適用。
從表4可知,延時運營期間不同線路的客流效益差異較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線路功能有所不同。例如,1號線、2號線除通勤客流外,還為大量休閑購物和旅游的乘客提供服務;7號線、9號線以通勤客流為主;10號線主要是承擔虹橋火車站站的客流疏散功能。相對來說,線路功能越單一,其客流效益就越差。
為此,建議針對不同的線路功能及客流分布特征,制定不同的延長運營列車開行方案,同時兼顧不同線路間客流換乘的需要。日間很多線路無法實施的直達車、定點班車等開行方案,在延長運營開行方案中是不錯的選擇,可最大程度地滿足乘客夜間出行需求,提高列車的運行效率,節約乘客旅行時間,還可以避免大量車站工作人員無效的工作投入。
從表5可知,在延時運營期間最晚的乘客往往是郊區大型居住區附近城市軌道交通車站的出站客流。這部分客流量大且集中,出行距離較長,采用出租車或網約車的成本較高,而使用非機動車的時間成本較高且安全得不到保障,城市軌道交通是這部分客流午夜出行的最佳選擇。但是,這部分乘客事實上無法通過城市軌道交通實現門到門的出行,尤其是出站后回家往往還有一段距離,而此時大部分道路公交已經停運,只能通過非機動車或步行的方式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出行問題,夜間出行仍有較多不便。
為此,建議城市交通主管部門可建立道路公交和城市軌道交通的一體化運營協調機制,針對城市軌道交通線路末端附近大型居住區的車站,根據城市軌道交通線路延長運營時刻表配套開行道路公交的區間車,解決這些乘客最后一公里的出行問題;也可根據城市軌道交通延長運營期間車站出站客流特征,在城市軌道交通線路沿線集中設置幾個道路公交集散點,城市軌道交通將大型樞紐和商圈的大批客流集中運送至道路公交集散點,再由道路公交負責將這些客流運送至最終的目的地,在方便服務乘客的同時實現城市公共交通資源最大程度地集約化使用。
2019年5月,上海市商務委員會等九部門聯合出臺了《關于上海推進夜間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利用好夜間經濟這座“富礦”,因此,隨著夜間經濟的發展,夜間出行也將越來越受到關注。
雖然城市軌道交通延時運營是夜間出行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從上文可看出,夜間運營的時空分布非常不均衡,運營效益也較差。因此,建議由現在的粗放式運營模式逐步向小眾化、個性化運營轉變,實現對夜間經濟的精準化服務。同時,建議探索由夜間經濟獲利方(如商家、活動主辦方等)購買服務的經營模式來保障城市軌道交通延時運營的可持續性,形成“誰受益誰買單”的良性循環,從而真正實現夜間經濟繁榮的可持續發展。
促進上海的夜間經濟發展是大勢所趨,上海城市軌道交通的運營服務時間也屢次延長,但隨著網約車、私人小汽車的普及,以及居民夜間出行對便利性的優先考慮,國內各大城市的城市軌道交通有沒有必要像倫敦地鐵一樣實施周末晝夜不間斷運營,還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隨著夜間居民出行需求的不斷增加,如何實現城市軌道交通延時運營期間的精細化管理,統籌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最大程度地保障乘客夜間出行的安全性和便利性,是值得不斷深入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