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欣
(中鐵十六局集團有限公司, 100018, 北京∥高級工程師)
在繁華市中心修建地鐵線路,越來越多地出現上跨、下穿既有地鐵或管廊結構現象,尤其是與既有地鐵車站銜接的換乘車站的施工,具有空間規模大、結構跨度大、深埋、圍護支護復雜且對周邊環境影響大的特點,其設計和施工難度很大。本文以北京地鐵16號線二里溝站這個新建地鐵的換乘車站為例,闡述大空間地鐵車站暗挖施工方案的有關比選。
北京地鐵16號線二里溝站位于三里河路和車公莊大街交叉口,與既有6號線二里溝站成“十”字換乘(見圖1)。6號線二里溝站為單層暗挖分離側式站臺車站,車站埋深 27.93 m,車站覆土17.56 m。16號線二里溝站車站兩端采用兩層三柱四跨暗挖結構,車站中部上跨6號線車站段采用單層雙跨暗挖結構,如圖2所示。16號線二里溝站車站全長303 m,車站兩端主體雙層三柱四跨暗挖段斷面高18.36 m,寬 29.40 m,覆土深度 8.90 m,采用小導管超前注漿加固和洞樁(PBA)法施工。
該車站設置了4個施工豎井,總建筑面積約為3.9萬m2,目前是全國在建的最大暗挖車站。車站主體采用單層導洞PBA法施工。設置了5個出入口、4組風亭,2座冷卻塔。其中東南象限風道及出入口與百萬莊棚戶區改造一體化建設。
16號線二里溝站主要處于⑤層卵石,⑥層粉質黏土,⑦層卵石和⑧層粉質黏土。其中最大粒徑不小于300 mm ,一般粒徑為20~60 mm。土層中粒徑大于20 mm的顆粒占總質量的60%,以亞圓形,中粗砂填充。車站頂部以上為粉細砂層。含水層主要為⑨層卵石。2011年7月勘察到的水位標高為19.60 m,水位埋深為32.18 m。其地質情況見圖3。
由于工程項目周邊環境復雜,制約施工因素多,加上地質條件特殊、車站結構寬度大、主體結構與附屬結構距離近,故施工工序復雜、施工風險高,給項目施工籌劃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如:① 道路下方淺埋、多跨、大空間地鐵車站暗挖施工的開挖步序復雜。工程施工面積大,采用暗挖技術挖掘的土方和占用的地下空間相較于一般車站要大。② 幾乎是零間距距離上跨既有線,下穿熱力管溝,變形控制難度大。③ 砂卵石地層洞內狹小空間大直徑機械快速成樁技術難度大。④ 換乘車站需要新建的附屬結構多,體量大,施工接口多,施工難度大。

圖1 北京地鐵16號線二里溝站平面圖

注:地面標高為51.400 m; T為熱力管溝。圖2 北京地鐵16號線二里溝站橫斷面示意圖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lateral section of Beijing Metro Line 16 Erligou Station

注:圖中數字皆為標高,單位為m。圖3 北京地鐵16號線二里溝站中間段地質剖面圖Fig.3 Geological section of the middle section of Beijing Metro Line 16 Erligou Station
原施工方案中車站主體采用兩端明挖,中間暗挖的方案[1-2]。圍護采用φ1 000 mm @ 1 500 mm的鉆孔灌注樁,內支撐采用φ609 mm,厚14 mm的鋼管支撐[3],豎向設4道。北京地鐵16號線二里溝站原設計剖面示意圖如圖4所示。
在深入細致做好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超前對各種施工方案進行比較、優化,對各附屬結構統一優化規劃,具體如表1所示。
在確定選用暗施工挖工藝后,對單層導洞PBA法和雙層導洞PBA法施工進行比選。兩種施工方法的施工工況對比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相較于原設計方案,優化后的方案采用單層導洞PBA法,主體結構全部采用暗挖能節省成本、縮短工期。
該車站兩端兩層三柱四跨暗挖段的開挖斷面為18.36 m×29.40 m(寬×高),采用PBA法施工。

注:標高以m計,其它尺寸以mm計。圖4 北京地鐵16號線二里溝站原設計剖面示意圖Fig.4 Schematic diagram of original design section of Beijing Metro Line 16 Erligou Station

表1 附屬結構優化方案Tab.1 Optimization scheme of ancillary structure

表2 單層導洞PBA法與雙層導洞PBA法施工工況對比Tab.2 Construction conditions comparison between single-layer and double-layer pilot tunnel PBA methods
一般地層采用φ42 mm、長3 250 mm的小導管超前預注漿加固,卵石地層采用φ25 mm、長275 mm的小導管超前預注漿加固,局部采用雙排小導管注漿加固[6]。
注漿漿液在中砂、粉細砂地層采用改性水玻璃,其余情況采用水泥-水玻璃漿液注漿[7]。邊樁采用φ1 000 mm~φ1 600 mm機械成孔樁,中樁采用人工挖孔+機械成孔φ1 000鋼管柱。
PBA法施工步序在橫通道內進行導洞施工,導洞采用臺階法施工[8],小導管超前注漿加固土體,C20噴射混凝土支護。從西往東小導洞依次編號為1#、2#、3#、4#、5#導洞(見圖5)。為規避5#導洞周邊待遷改的大直徑給排水管線風險,盡量安排5#導洞滯后開挖。
相鄰導洞縱向開挖間隔為15 m,非相鄰導洞縱向開挖間隔為6 m。通過使用MIDAS-GTS數值分析軟件對導洞的3種先后開挖順序進行模擬分析,重點分析導洞開挖順序對地表沉降的影響。按車站導洞開挖后對地表沉降的影響來選擇最合理的開挖順序[9]。




圖5 小導洞開挖圖Fig.5 Diagram of small pilot tunnel excavation
不同導洞開挖方案對地表變形影響的仿真計算結果提取見表3。

表3 不同導洞開挖方案對地表變形影響的仿真計算結果Tab.3 Simulation calculation results of various pilot tunnel excavation schemes influencing ground surface deformation
通過對3種不同導洞開挖順序的數值模擬對比,可以發現是否及時支護對掌子面的穩定性影響較大。當使用超前預注漿加固時,施工引起的拱頂沉降和地表沉降明顯減小。通過3種不同導洞開挖順序過程比較,對于軟弱地層,通過小導管超前注漿,可以加固地層,控制施工沉降,對維護掌子面穩定和保障施工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導洞從中間開挖,然后間隔開挖導洞可以使其對地表的沉降影響最小,因此,應選擇方案C的開挖方式。
在導洞背后回填完成后,沿初期支護扣拱輪廓上方,在橫通道墻壁進行超前預注漿加固地層施工。超前預注漿加固地層施工完成后進行初期支護扣拱的開挖支護。施工步序為:施作超前小導管→馬頭門開口→開挖土方→架立拱部格柵→預埋背后注漿管→噴射混凝土→拱頂初期支護回填注漿[10]。
初期支護扣拱開挖順序如圖6所示,可分為2個方案:方案①按照先兩邊后中間的原則扣拱,扣拱順序為Ⅰ→Ⅳ→Ⅱ→Ⅲ;方案②按照先中間后兩邊的原則扣拱,扣拱順序為Ⅱ→Ⅳ→Ⅰ→Ⅲ。

圖6 初期支護扣拱開挖順序示意圖
PBA法施工過程中,初期支護扣拱是影響地表沉降的1個重要因素[11]。通過MIDAS數值模擬軟件對三柱四跨五導洞的4個扣拱進行模擬,比較兩種不同的扣拱順序方案對地表沉降的影響(見表4、圖7),得出扣拱從外到內對地表的沉降影響為最小,因此,應選擇方案①。

表4 兩種扣拱順序方案的最大沉降對比表Tab.4 Comparison of maximum settlement between two buckle arch sequence schemes

圖7 初期支護扣拱開挖地表沉降圖Fig.7 Ground surface settlement diagram of initial support buckle arch excavation
1) 地鐵車站采用非PBA法施工時,開挖邊導洞和中導洞時,最大地表沉降均發生在導洞中線處。中導洞開挖時,下導洞拱頂沉降較大;導洞開挖時,初期支護應盡快封閉成環,以減少地層沉降。在拱扣施工階段,最大地表沉降發生在拱扣中心線處。
2) 最大地表沉降位置隨3個階段的施工順序不斷變化。施工中地表沉降監測應按上述規律在地表布設測點。
3) 3個階段中,扣拱施工階段拱扣處的地表沉降值最大,PBA法施工對地表沉降起到了控制作用。
4) 跨越既有地鐵車站施工時,應對既有地鐵車站結構及軌道進行監測,特別是對受影響區段范圍內地鐵結構寬度大于0.3 mm的裂縫及相關病害應加強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