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璨,賈 力,李潔瑩,郭瓊霜
(重慶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重慶 401147)
什么是“山水城市”?吳良鏞先生說過:“山水城市提倡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相協調發展,其最終目的在于建立以城市為代表‘人工環境’與山水為代表的‘自然環境’相融合的人類聚居環境。”“山水城市”的自然觀是人、城、自然的和諧融合,關注城市生長與自然保護之間的平衡,以人性化的角度探討城市的未來。
如何通過城市設計打造“山水城市”?需要因地制宜的深入挖掘自然生態本底、地域文化本底以及建設需求,通過空間布局、建筑形態、城市風貌、公共空間和生活場景等方面,探索一種保護與發展相協調的山水田園城市的規劃模式。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中提出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富春山居圖》是中國“道法自然”山水精神的直接呈現,也是人、城、山、水和諧統一的共生場景。本文探索麗水山居的城市設計方法,是基于對《富春山居圖》為代表的山水畫意境的剖析與理解[1]。
麗水市,位于浙江西南部,被譽為“浙江綠谷”,八百里甌江繞山穿城,為這座城市繪就了一幅“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中”的絕美長卷,也讓“山水精神”成為麗水的獨特城市基因,是一座典型的山水城市。
麗水市作為“兩山理念”的重要萌發地與先行實踐地,承擔著新時代山水城市的建設探索與中國文化自信和生態文明之路的責任和擔當。在此背景下,麗水的城市設計希望能有機結合中國山水精神與現代濱水城市發展理念,共同探索生態文明時代的城市形象以及生活方式。
麗水市的山水人文資源稟賦極佳。一江雙城,三面環水,山是浙江之巔,水是六江之源,群山環抱,江畔營城,與重慶市的長江與嘉陵江的兩江交匯,江峽相擁,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僅有括蒼古道、處州城門、應星樓等歷史遺跡,也有九龍濕地、甌江帆影、千里碧耕等自然景觀。山體、江河、梯田、綠洲、人文是麗水打造“新時代山水城市”的關鍵組成要素[2]。
麗水市擁有優越的山水資源稟賦卻未充分利用。①未彰顯山水城市的空間大格局,規劃路網與自然肌理相沖突,組團規模過大,發展成片粘連,破壞山水意境。②部分現狀建設區占山侵水,布局密,強度高,影響山水城市風貌。③缺乏人與自然的聯系,城市與山水阻隔,親山親水難度大。
從《富春山居圖》的美學與哲學中,尋找適應當下的時代發展的城市設計手法,無法完全復制農耕文明時代的富春山居意向。首先,城市設計中如何打造“新時代的富春山居”,關注的重點首先是保護山水,增強山水景觀在城市中的展示性。其次,是如何在保護山水的前提下,讓城市建設隱藏于山水,形成山水畫般的城市風貌。最后,是如何將山水畫的人文意境運用到提升城市空間品質中,為市民營造詩情畫意的宜居生活。基于以上探究分析,提出“有無相生,山水營景;藏繁于簡,留白提韻;各得其所,場景設計”三類城市設計方法。
《富春山居圖》體現了道家“天地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和“一陰一陽之為謂道”的思想。畫中呈現了富春江流域山環水抱的空間格局,江面開闊煙波浩渺的景致;卷首渾厚大山、卷中連綿群山、卷尾獨立孤山,描繪了開闊的江面、江洲以及田園意境;鄉村聚落順應于自然河流、山脊山谷線的走向,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形,因地就勢地考慮農業生產空間和生活空間。總體上,《富春山居圖》描繪了聚落空間形態與山水的關系,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反映了古人尊重自然環境與生態格局的家園營建理念[3]。
3.1.1 山水格局方面
山之形,水之勢,是勾勒城市格局的基礎。山水與城市相依相生,是積極塑造山水城市生態空間特征的關鍵。留出山水通廊,控制甌江、松陰溪、小安溪、浮云溪等主要水系的藍線,保護白云森林公園、南明山風景名勝區等山體綠線,結合地方人文識別城市意境空間,傳承處州古城遺蘊、古堰畫鄉的意境。劃定自然山水保護控制邊界。凸顯山水格局,富于變化的山體搭配平緩蜿蜒的江水,步移景異,呈現出不同的山水形態特征,營造動態豐富的城市自然環境與生態格局。
3.1.2 空間布局方面
注重城與景融合,以山水為基底,把城市輕輕地放在山水自然里面,構建城市與自然交融的空間格局。在山水城市建設中,應控制單個聚落規模,結合地方發展需求,集約發展麗水智谷、山水之門等城市重要功能板塊,形成山水相間的空間布局;在濱水臨山地區更應嚴格的控制城市建設規模與尺度,采用“大分散,小集中”整體布局模式,化整為零,避免高強度建設形態以及“攤大餅”的城市生長狀態[4]。
《富春山居圖》對富春山周邊的真實景觀特征進行高度提煉,畫中運用了“藏繁于簡”的藝術手法,村舍皆隱藏于山林之中,形成了以自然山水為背景,城市建筑為前景的和諧景觀風貌。
在對山與水的形態特征高度提煉的同時,畫者又以極度簡潔的筆墨描繪了無限而又豐富的山水情境,將部分畫面有意識地大面積留白,從而凸顯出山的巍峨、水的深遠,留白提韻給人以無限的聯想。
3.2.1 建筑形態方面
借鑒山水畫中“藏繁于簡”的藝術手法,通過控制建筑的高度強度及風貌,讓城市群落融入自然,讓建筑形態效仿自然。總體原則是水邊建筑不遮山,山邊建筑藏于谷,田中建筑不見高,林中建筑低于林。靠近南明湖、九龍國家濕地公園的濱水地區,以及南明山風景區等的臨山地區的建筑應靠山畫縱,濱水畫橫,并注重第五立面的塑造。城市核心區的較高建筑盡可能地呈現縱向線條,凸顯挺拔;濱水臨山的建筑應低矮且展現橫向線條,隱于山水,保持建筑風貌與山水形態的一致性,展現和諧的山水城市風貌畫卷;城郊周邊的鄉村聚落建筑高度以低矮為主,著重控制屋頂形式,使成群的建筑屋頂與背景山體山脊線的走勢相協調,形成聚落建筑與自然相協調的美麗鄉村景觀風貌,從而營造城市與鄉村多維度的風貌特色、視覺美感,各美其美[5]。
3.2.2 空間留白方面
也同樣學習山水畫創作中的“留白”技法,在古堰畫鄉、九龍濕地周邊未建用地,以及江心洲這類自然風景較好的地方,也要著意留白。留白,不僅僅能夠展示出山與水在城市中所具有的直觀空間感受,提升山水生態資源的地位,烘托山水城市的壯闊,更重要的是給城市未來發展留余地,留出能夠滿足多元化發展需求的生長空間,妥善布局生態、生產、生活空間關系。
道家的“自然之道”中,包含有重視人之生命本身及人文主義的重要意涵。畫中展現了隱蔽于山林間的鄉野村舍,掩映于江河畔的亭臺樓閣。漁、樵、耕、讀不同階層的生活狀態躍然紙上,尋找各自平淡天真的快樂,每個人都能徜徉在自然山水的愜意中,專注于自己的生產生活,各得其所,各享其樂[6]。
3.3.1 公共空間方面
規劃設計強調打造老少皆宜的親山、親水空間。城市濱水臨山地區視野開闊,是欣賞城市壯麗山水景觀、體驗山水城市生活獨特魅力的重要載體。在萬象山公園、四都、老城等城市濱江地帶,南明山、白云山等臨山地區布局全齡化的公共開放空間,使其能承載多種多樣的休閑娛樂活動。同時結合無障礙需求,合理設置濱江布道、廣場等,提供散步、垂釣、表演等活動的場地,讓濱水臨山地區成為城市活力的展示地[7]。
3.3.2 場景營造方面
結合各類人群需求,策劃多種特色場景空間。設計中充分考慮多種人群的活動方式,結合具有山水特色的公共空間,營造出多種特色化場景,如濱水游憩場景(九龍炫彩)、山居生活場景(括蒼山風)、學習冥想場景(碧湖耕讀)、文創活動場景(古堰畫鄉)、市井生活場景(古城遺蘊)等,呈現豐富多元的生活之美和稻香果趣的田園鄉野之美。打造閑適悠然的山水田園與智慧便捷的生活場所。
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人居空間環境也不斷變化和提高。通過借鑒山水畫的美學與哲學意境,打造畫境中的城市,營造親山親水、便于交往的生活場景,從而提升人居空間環境品質,留下詩情畫意的山水人文型城市。